生肖马的民俗文化

时间:2016-03-10 16:35:20     编辑:noble
20

  十二生肖在我国历史文化上运用已久,而对于十二生肖中的马来说,你知道它有些什么文化来源吗?关于生肖马的文化民俗你又了解多少呢?如果你还不太了解的话那就赶紧来看看下面关于生肖马的文化民俗内容吧!

生肖马的民俗文化

生肖马的民俗文化

  关于生肖马的民俗文化

  古时期,马与人的关糸最亲近,居“六畜”之首,但其被人类驯化的时间却最晚,是“野”性保持最多的家畜,因此将它放在了十二生肖中最中间的位置。马虽然属畜类,但人们在它身上却寄托了丰富的情感和精神。《说文解字》中讲:“马,怒也,武也。”这怒,这武,刚健且遒劲,凛凛威风,充满阳刚之气。人类最激烈矛盾的解决方式是**,马在古代军事中作用非凡,战马的多少与优良往往决定着**的胜负,一想到马,首先是时间上的“快”。马上就办,就是马不停蹄,立刻就做的意思。其次是时空坐标上的“准”,北京城的中轴线就是以黄道子午线来确定的。第三是体型上的“大”。马为大牲畜,有记载美国的一匹比利时纯种公马身高两米,体重1451公斤。第四是活动的范围广,“跑马占地”说的就是所占面积广。第五是“勇”,成语“一马当先”就是寓勇往直前。“马革裹尸”表达了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慨,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励志之情。第六是“诚”,马忠诚于人,是人的好朋友。相传项羽乌江自刎之后,他的爱马乌骓则不肯过江东,竟从船上跳至江中自溺而死,至今传为佳话。

  马又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古人常常以“千里马”来比拟。千里马是日行千里的优秀骏马。相传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常常骑着他巡游天下。周穆王因有八骏而周游天下,还到过遥远的崦嵫山拜见过西王母。这八骏皆以毛色不同而命名,《周天子传》云:“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记载了它们神奇的功能,“八龙之骏: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曰奔霄,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两翅。”唐朝的太宗皇帝李世民在驰骋彊场之际,曾(算命www.bmfsm.com)与六匹战马结下不解之缘。这六匹有战功的宝马是卷毛驹、飒露紫、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号称“六骏”,太宗逝后刻为石雕陈列在昭陵。前二块1910年被盗走,现存美国费城,后四块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清代康熙皇帝是 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曾亲自跃马扬鞭驰骋在保卫祖国边疆的沙场上,号称“马上皇帝”。他属马,又爱马,对古代有关马的典故十分熟悉。他还写了一首《南苑阅马》的诗:

  渥洼龙种雪霜同,毛骨天生气格雄,

  八骏齐观南苑里,岂夸当日玉花聰。

  人文精神中的马

  马在人文精神中又表现了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龙马是黄河的精灵,代表了中华民族主体精神的最高道德。“马”在十二生肖中顺居第“七”,是中间脊梁位置。“七”与“齐”谐音,有万众一心的团结振奋的正能量。古人认为,马在“六畜”中,是超俗的,与众不同的。将马奉为神,始于周代。周朝《周礼》所订四时祭祀马神的礼制为: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此后,各地均建有马王庙。因而可以看出古人与马相互依存,关系密切。

  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祖先们认为,龙马就是仁马,它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它身高八尺五寸,长长的颈项,显得伟岸无比。骨骼生有翅翼,翼的边缘有一圈彩色的鬓毛,引颈长啸,发出动听的和谐的声音。这是多么神采骏逸的形象,多么潇洒昂扬的身姿。祖先们在世界观里已经把龙马等同于纯阳的乾,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代名词。《易经》中干脆说:“乾为马”,它是天的象征又代表着君王、父亲、大人、君子、敬畏、威严、远大、原始、生生不息…是的,这匹由我们民族的魂魄所生造出的龙马,雄壮无比,力大无穷,追月逐日,披星跨斗,乘风御雨,不舍昼夜。这不正是中华民族战天斗地,征服自然的生动写照吗?不正是炎黄子孙克服困难,永远前进的生动比喻吗?不正是 人民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生命意义的反映吗?

  民俗中的马

  马是天上为神、人间为友的动物,在民间口头文学中,与人的衣、食、住、行均有关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马”文化现象,爱到人间各行各业人士的喜爱。衣,古代把骑射民族所穿之衣称“胡服”,清代以来称“马褂”,仍是华服男装的代表款式。蚕区的人们视蚕神为“马名王菩萨”,每逢过节,货店出售神马,其中就有马头娘娘。《山海经》中有“跪据树欧丝”的蚕女,后来在晋干宝《搜神记》中形成了完整的关于马头娘娘是村女因失约于马,而被马皮裹身而化蚕的故事。

  在《 传统吉祥图谱》中,由于马是一种生命力的代表,有神力的寓意,成为建筑、彩画的图饰题材。单马叫“骅骝开道”,群马叫“百骏图”等。骑马出行是古代人生活方式。随着社会发展,以马为交通工具的经济地位越来越下降,而以骑马形式的游艺活动地位越来越高,马球、马戏、马术和saima 均属於比较高雅的游艺活动,至今仍然爱到欢迎,而以马为内容的竹马、马灯、马舞仍活跃在舞台之上,节庆活动之中。

  千百年来,人们以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表现对马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马在中华民族中有着深厚的情结与历史文化内涵,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 民心,成为传统文化最灿烂的瑰宝。

  生肖马的文化象征意义

  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地位极高,具有一系列的象征和寓意。

  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祖先们认为,龙马就是仁马,它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它身高八尺五寸,长长的颈项,显得伟岸无比。骨骼生有翅翼,翼的边缘有一圈彩色的鬓毛,引颈长啸,发出动听的和谐的声音。这是多么神采骏逸的形象,多么潇洒昂扬的身姿。祖先们在世界观里已经把龙马等同于纯阳的乾,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代名词《易经》中干脆说:“乾为马”,它是天的象征又代表着君王、父亲、大人、君子、祖考、金玉、敬畏、威严、健康、善良、远大、原始、生生不息……这就是孔夫子在《周易·乾卦》中总结的那句 人代代流传的最响亮的名言的由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的,这匹由我们民族的魂魄所生造出的龙马,雄壮无比,力大无穷,追月逐日,披星跨斗,乘风御雨,不舍昼夜。这不正是中华民族战天斗地,征服自然的生动写照吗?不正是炎黄子孙克服困难,永远前进的生动比喻吗?不正是 人民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生命意义的反映吗?

  马又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古人常常以“千里马”来比拟。千里马是日行千里的优秀骏马。相传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常常骑着他巡游天下。八骏的名称:一个叫绝地,足不践土,脚不落地,可以腾空而飞;一个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飞鸟还快;一个叫奔菁,夜行万里;一个叫超影,可以追着太阳飞奔;一个叫逾辉,马毛的色彩灿烂无比,光芒四射;一个叫超光,一个马身十个影子;一个叫腾雾,驾着云雾而飞奔;一个叫挟翼,身上长有翅膀,象大鹏一样展翅翱翔九万里。有的古书把“八骏”想象为八种毛色各异,分别有很好听的名字: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其实,骏马的神奇传说都是在形容贤良的人才,切莫真的信为神话。周穆王的八骏其实比喻着他的人集团,才华卓越,本领非凡,各自用特殊的能力在共同辅助周天子的天下大业。

  更清楚无误的以马喻示人才的事迹,是著名的“千金买骨”的典故。战国时期,各国的君王竞相争夺招揽人才,以求邦国的稳固长久。燕昭王也不例外,准备以廉恭虚心的姿态和优厚的报酬来招聘优秀人才。燕国有个叫郭隗的臣子,就向昭王讲了一则从前关于千里马的寓言:从前有个君王想花千金求一匹千里马,三年过去了,一直未能如愿 。门人便主动请战,表示可以弄到千里良马。国君派他去,三个月内就找到千里马的下落,但是马已经死了。门人拿出五百金买下了马的骨头,回来交差。国君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花五百金的价钱去买回一堆枯骨?”门人答道 :“是啊,今天我替大王花五百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那一匹活生生的千里马就不知多昂贵了。天下人由此知道大王这样看重千里马,还愁别的千里马不纷纷而来吗?”果然,不到一年,千里马三番五次一跑来了。

  郭隗讲到这里,话题猛然一转,联系一了目前:今天,大王要是真心求贤招才,那就先重用我郭隗吧。连我这样不怎么杰出的人才都受到了重视,那些比我强的真正贤才呢?千里马一旦打算投奔谁,再远也会自动来。

  这则出自《战国策》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求贤若渴的道理。正因为马象征着人才,所以善相马的人又被喻为善识才、善举才者,象秦时期赵国的王良、秦国的伯乐、方九堙等都是相马的专家。人才的埋没或缺乏表现的沉闷局面就被叫作“万马齐喑”。清朝著名的文人龚自珍有一首诗就说:“九州生所恃风雷, 万马章喑究可衰 ;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