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姓男孩起名以及来源

时间:2015-07-17 13:56:45     编辑:ky01
20

  曾姓是 排行姓氏中的其中之一。你知道曾姓起名如何才能有含义寓意吗?你了解曾姓的来历吗?不妨跟小编一起了解下吧。

曾姓男孩起名以及来源

曾姓男孩起名以及来源  

  曾姓知识

  曾姓——百家姓排184位( 姓氏排行第31位,** 第18名)——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夏禹王的六十三世孙。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曾姓之祖,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曾姓在 人口众多,以仁孝礼义而著称于世,曾姓历史名人有孔子的弟子曾子,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曾国藩,近代抗日英雄曾生等。

  姓氏源流

  曾(Zēng)氏——百家姓排184位( 姓氏排行第31位,** 第18名)——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夏禹王的六十三世孙。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曾姓之祖,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尧命禹父亲鲧治理水患,而鲧治水九年无效。舜继承尧位后仍命鲧治水,结果劳民伤财而没有消除水患,于是便杀鲧于羽山,舜并命鲧子禹继续治水。禹受命后,为了治理水患从二十岁开始,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消除了水患。因获得重大的历史功绩,舜让禹继位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世尊称为大禹。禹继承舜位后制定了刑法严格惩罚违令者,因而势力日益强大。时过多年后他因年老力衰,按当时禅让制应让东夷部落联盟首领皋陶的儿子伯益做继位人,因皋陶父子都帮助禹治水。但禹死后众多部落联盟的首领却反对伯益而归顺禹的儿子——启。启联合各部落首领的势力,杀掉伯益而建立了 历史上首座个奴隶制 ——夏朝。其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启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为鄫国之始。古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但不忘先祖,称曾氏,此为曾氏得姓之始。后人尊曲烈世子巫为曾氏首座世祖。从曲烈至巫改为曾姓,经历54传至巫,58传至曾参。

  曾参,俗称曾子,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村,一说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魏庄乡南武村)。生于周敬王丙申(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尽传孔子之孝。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慎终(慎重地banli 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先祖),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校)的主张。《大戴礼记》对其言行记载甚详,相传《大学》一书是他所著,后世尊为“宗圣”。如今曾姓均以宗圣公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

  宗圣公曾参是武城曾氏的开派祖先。曾参字子舆,巫的五世孙,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zhengzhi 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 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氏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後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後,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北。其後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後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五圣人之一的宗圣——曾子乃巫公之五世孙。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如今曾姓的 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当代 少数民族中土家族、彝族、苗族、黎族有此姓,但有大部分是汉改少民而来,而且绝大部分少民曾姓的父系都是汉族,因为与当地少民杂居而改的,但从祖辈的族谱可以知道是较纯正的汉族所以“天下一曾无二曾”是正确的,四千年前是一家,不要证明身份 的民族身份所迷惑。

  曾氏祖训

  〖圣宗曾子祖训〗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贯。

  〖曾氏家规〗

  孝亲悦心,尊师扶幼;世袭立嫡,承嗣立长。

  嫡宗不婚,子嗣敏聪;抚子继嗣,同宗择侄。

  招赘为嗣,宗圣脉混;淫邪luanlun ,圣规则罚。

  郡望堂号

  郡望

  鲁郡:西汉改薛郡置鲁国,治在鲁县(今山东省曲阜)。相当今山东曲阜、滕州市、泗水等县地。晋改为鲁郡。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相当于今甘肃通渭、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省永丰县,也就是吉水东北地区),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省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鲁阳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吉县。

  堂号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1)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在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建立鄫国,历夏、商、周三代,公元前567年被莒国灭掉,太子巫逃往鲁国,后称之武城,即今济宁之嘉祥县境。“鄫”去邑(阝)为曾,称为曾氏。曾巫的孙子曾点,字暂,是孔子贤弟子;曾暂儿子曾参传孔子之学,被后世儒家奉为“宗圣”。武城即为曾姓的远祖发祥之地,“武城堂”名本源此。

  追远堂:取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曾参“慎终追远”之意。

  曾氏的主要堂号还有:“鲁阳堂”、“敦本堂”、“宗圣堂”、“守约堂”、“养志堂”、“若文堂”等。

  曾姓男孩起名参照

  曾  斐  曾兰宜  曾昱轩  曾慈禧  曾景元  曾全富  曾昱殊  曾厚嘉

  曾启业  曾青香  曾德轩  曾若禹  曾钰田  曾羿岚  曾  杓  曾郦平

  曾国联  曾晓斌  曾野汉  曾彦祥  曾  婕  曾文恺  曾  桦  曾弦璐

  曾  蕊  曾瞄瞄  曾浩钧  曾佳伲  曾浩昀  曾金伯  曾文嘉  曾继峰

  曾  未  曾明杰  曾承淞  曾晓宝  曾淑和  曾培俊  曾  弘  曾竹鹤

  曾乙华  曾炳清  曾靖灸  曾前开  曾东清  曾伟权  曾  趣  曾艺勇

  曾沁辞  曾晓琪  曾  望  曾镇渊  曾亚坤  曾添麒  曾先菊  曾安羿

  曾  宣  曾书瑞  曾常成  曾郁苏  曾瀚嘉  曾少炎  曾启鸥  曾永轩

  曾旖菽  曾振禹  曾云菲  曾志衡  曾胜萌  曾梓钧  曾垠芸  曾天南

  曾誉凡  曾  戈  曾海嘉  曾雅蓝  曾名名  曾心成  曾林才  曾久希

  曾艾静  曾鸣桐  曾叶秋  曾发龙  曾大圣  曾晓剑  曾勇嘉  曾心童

  曾健健  曾浩棂  曾滢鑫  曾爱东  曾一滟  曾  晴  曾东华  曾  钺

  曾  甲  曾斌全  曾禹仁  曾乐东  曾妙霖  曾韵纭  曾淇沿  曾思然

  曾泽勃  曾云云  曾宸铭  曾令林  曾轩海  曾笠铖  曾全江  曾千骅

  曾承贤  曾  鹏  曾知遇  曾清雅  曾载淳  曾书帆  曾渤瀛  曾健宁

  曾哲昊  曾晓艺  曾岱云  曾子童  曾惠泠  曾欣炜  曾军明  曾吉吉

  曾福春  曾铭飞  曾  扬  曾崇忠  曾火桧  曾锦骅  曾  铠  曾佩琦

  曾微帝  曾林生  曾轩螅  曾文竣  曾臣凯  曾雨晴  曾彦隽  曾蕴清

  曾艺馨  曾冠瑜  曾小丫  曾馨然  曾开楠  曾勇安  曾姝安  曾恒仪

  曾  辞  曾加官  曾晟侯  曾智滨  曾怀予  曾辰佳  曾朝庭  曾沅胜

  曾舒祺  曾凡荻  曾金时  曾  弈  曾瑞豪  曾闩蛋  曾其远  曾晓华

  曾东贤  曾绪兵  曾泽鸣  曾国良  曾鹂柔  曾梦如  曾志东  曾梓豪

  曾梦祈  曾婉晴  曾晓涛  曾嘉舞  曾俊豪  曾芷逸  曾建春  曾  译 

  曾荣龙  曾皓彰  曾竣超  曾俊铭  曾聿宸  曾宜海  曾灶凤  曾文增

  曾雨霏  曾欣平  曾仁培  曾静笑  曾伟明  曾光凤  曾久海  曾珈艺   

  曾键成  曾柳思  曾茂锦  曾俊名  曾洪妮  曾子昂  曾译涛  曾米乐

  曾成瀚  曾少健  曾安安  曾维义  曾鎏烨  曾  月  曾  可  曾文锦

  曾  衡  曾觉博  曾匡俊  曾广明  曾昕祖  曾熙彦  曾中力  曾小桐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