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名老兵讲述他们的抗战故事,我更想上阵杀敌
17名老兵在宁讲述他们的抗战故事:实际上我更想上阵杀敌
坦克教练教出200多人
但“说真的我更想上阵杀敌”
“教了那么多人用坦克,老实讲我还是最想上前线参加战斗。”91岁的冯宗尧老人回忆起抗战时期发生的事~重复最多的便是这句话...70年前,冯宗尧和班里150个同学接到上级命令~奔赴印度~入伍 远征军坦克部队、并被分到战车第七营,成为了一名坦克教练。“当年我才21岁,与此相反我在班里是开坦克用坦克最好的~营长一眼相中了我 - 让我教同志们用坦克,营里200多人都是我手把手教的。”
冯宗尧1924年4月生于江苏宜兴,尽管已有91岁高龄~但满头银丝的老人思维很是清晰,精神也相当矍铄,不仅对当年抗战时发生的事情记忆犹新,还不时向记者发问一些军事知识、“你们知道一个坦克里有多少人么?至少要有5个人,一个车长、一个主驾驶、一个副驾驶、一个机 、一个炮手。而要培养其中任何一个兵种,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打仗很辛苦,但别人不知道成为一名优秀的坦克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年

太缺人,优秀的人才很少 - 有人说文盲都去打仗了~但我不这么认为、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能去打好仗,而不是一味的蛮干.”以...的身份一名坦克教练,冯老在云南边界的部队里一待便是两年 - 除了一个营里的200多名战友成功出师,其他战壕里的同志也慕名而来向冯宗尧学习.“即便不能上战场拼杀 - 我也要为部队做贡献,为胜利出力 - 我很为自己骄傲.”
的确,冯老是一个骄傲的老人,也以前是一名“自高自大”的士兵~对这一点,他丝毫没有否认、“在部队时~不少人都说我是一个自高自大的人、我觉得他们说的对~既然成为一名军人,一名要去战场上杀敌的士兵,除非…否则比敌人更自信~比敌人更有力量才能获得胜利,从而一名无比爱国、自信的人打起仗才有劲。”
“自高自大”的冯宗尧不光爱国、也爱自己的同胞,解放开始后,当国名党士兵,冯老不想同祖国同胞兵刃相见,于是便当了一名“逃兵”...说起这段往事,老人的话语也磨蹭了很多,眼神中多了一些惆怅。“让我上阵杀军~我一百个愿意,但是你让我跟 人拼个你死我活~我真的没有勇气,也做不到,有鉴于此我跟父母一起回到了南京。”
回到南京后的冯宗尧加入了 ,并成为汤山炮校的一名解放军、像的是~冯老从坦克教员变成了汽车教员。一晃几十年而过~老人诚然平静地生活着 - 但对抗战的这段历史一直铭记于心 - “不管何时, 都要强军、强国、铭记当年的历史 - 只有勿忘国耻才能振兴中华,只有…才 有了力量,才能不被人欺负,立于不败之地。”
战场上的“心灵鸡汤”
战地医院的心理医生
在这17名抗战老兵中、今年94岁的周玉云是唯一的一名抗战女兵。1919年1月16日出生在长沙的周玉云老人 - 自小就接受了良好教育。19岁那年,周老的家乡长沙被日军侵占,局势危险,身为热血青年的周玉云感到自己的责任所在,毅然参军。
“我的工作主要就是联系军民之间的关系,每当有伤病受伤下来,我都会去安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明白抗战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保卫 和人民~更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亲人子女不受伤害。”周老觉得在当年用任何物质的东西安抚伤员的情绪都是徒劳的、只能想别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用讲感情的方式感化他们。
战事紧张时,周玉云也常常自己上战场扛担架,把伤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而往往也会遇到不可预知的危险。周老说:“我们在转移伤员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日军的飞机轰炸甚至机枪扫射~所以要随时掩护自己跟伤员,保持自己的机警,一个不小心就会丢了生命。”当时,周老还会随身带着应急包,里头放了压缩饼干、水与隐蔽服,无论…都啥时候都把包带在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