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子回忆父亲,戎马一生牺牲在昆仑关战场
湖南南岳风景名胜区,巍巍祝融峰下、秀丽的“忠烈祠”旁,在那青松翠柏围绕的抗日英烈墓群中,离“忠烈祠”100 米处~有一座较为显眼的墓冢,那里面静卧着我的父亲——抗日英雄中将。时间流驶,韶华易逝、我也快进入古稀之年,追忆父辈的往事、他那驰骋沙场奋勇杀敌的身影 - 时常萦绕在我的脑际,令我内心怦然,激动不已。
投笔从戎 - 走出乡关
我的父亲,原名郑振华,1902 年9 月28 日出生于湖南省新田县高山乡高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我父亲兄弟6 人,他排行第四。那时 - 父亲家境称得上贫寒、全家居住在几十平方米的茅草房内,晴不挡阳 - 雨不遮漏 - 居住简陋艰难。那时祖父很开明~看着父亲天资聪颖,觉得是个读书的料 - 于是、千方百计节衣缩食,在父亲10 岁时就送入了村里的一个私塾先生家读书!父亲很争气,贫穷不失志、通过一番勤奋好学 - 很多课文都能倒背如流,深得先生和乡党的赞许。乡亲们都说,振华这孩子是颗好苗子~将来定有大出息.
1918 年~父亲考入县立师范学校后,开始接受新思想。空余时间~他借来一些描写英雄人物、侠义志士的小说、评传等进行阅读、有时读着读着被书里的情节迷住了,以致过了吃饭的时间还不知道。他十分敬仰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和爱国将领!他很喜欢岳飞那首《满江红》 的词~常在空旷的操场上吟诵着:“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 -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和土,八千里路云跟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 空悲切。”声音抑扬顿挫,抒发着报国忧民的真情实感 - 导致了师生们的共鸣...他不知在林荫道上背诵了多少遍的那首《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名言,既成为了他言谈中的口头禅,还在心底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从这以后,他目睹帝国主义在 到处横行霸道的暴行,官僚军阀机构

不择手段残酷欺压百姓,格外是当时广大农村 - 农民生活苦不堪言,吃不饱肚,衣不蔽体,流浪逃荒者成群结队,到处一片凋敝状态。这些现状,更加激起了他无比愤慨,作为一名热血青年,他想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开始萌发了立志舍身 - 定要救国救民的思想...
1922年3月、新田县选举省参议员 - 当时的达官贵人为了达到当选省参议员的目的,竟采用卑劣手段 - 大肆行贿作弊,不惜使用一切手法拉选票搞“暗箱”操作.丑行暴露后,我父亲义愤填膺,带领一帮颇有正义感的青年~冲进新圩选区,砸碎了票柜~令当局大惊失色...父亲这一壮举 - 让他这位当时才20岁的青年闻名于全县,人们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前辈们告诉我、是一件偶发事件促使父亲走上了从军的道路...1923 年秋天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父亲背着沉重的行囊,在返校的途中 - 路经一处偏僻的山林时,与一群劫匪相遇...劫匪见父亲孤身一人,伺机打劫,父亲同之搏斗 - 终因寡不敌众~身上仅有的二十几块银元被抢.这会儿身处绝境的父亲想,既然学费被抢,回校读书无望 - 回家又无法向父母交差,悲伤之际、他想到了刚从广州回来探亲的同乡——知名人士、老前辈先生,想必会给予帮助。父亲怀着一线希望,星夜赶往大坪塘村家。两人一见如故,通过一番促膝长谈,对我父亲发表的进步观点与对时局的看法大加赞赏。通过先生的循循诱导、父亲对黑暗的旧 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决心投笔从戎~投身于 的洪流中。于是、父亲告别家乡,告别父老乡亲,走出乡关,随一道来到了当时 的中心广州!通过一番努力、父亲考入了程潜主办的湘军讲武堂,既学习军事理论知识,又进行军事操练、第二年、父亲如愿以偿地转入黄埔军校首座期第六中队学习。
戎马倥惚,仕途多舛
父亲在黄埔军校学习斯间、非但在zhengzhi 、军事科目考试中成绩优秀、还利用各种机会阅读了大量进步的书籍,从而在心底唤起他强烈的爱国之心。他在心底暗暗发誓,要用自己手中的枪杆子好好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奋斗。毕业后,他以饱满的热情与顽强的斗志,先后参加了广东机构 组织的对军阀陈炯民讨伐的两次东征。在炮火纷飞的战斗中、父亲作战有勇有谋,深得上司赞赏,被提升为国民军教导2团5连排长.1926年春~父亲职务又得到提拔 - 被调任国民军教导师59 团8 连任连长...1926 年7月9日,父亲开始参加国民军北伐,任国民军第1军第1师第1营副营长 - 经历大小战斗数10 次,为消灭fandong 军阀势力 - 为夺取国民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此以后 - 他改名为,意即誓作一位赤胆忠心为国奉献之民。
1927年7月,父亲升任国民军总司令部补充11团团长,同年11月份~调任9 师54 团团长。1930 年、参加蒋冯阎中原大战。那时、他目睹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 不时感到迷惘、困惑,迫于无奈,只得率部敷衍从事。1931年10月,他提升为第2军9师26旅旅长!同年11月, 派遣他去“围剿”苏区红军,他借故拖延时间,迟迟不肯出兵,最后进展到按兵不动,这下惹怒了 ,被解除了旅长职务,后调往南京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
父亲在征战途中,还时常挂念着家乡的教育事业.1929年10月 - 由于新田县南乡一代10多万人口还没有一所学校,父亲甚为惦念,他节俭省下积蓄,带头捐款300银元,并令部下陈醒吾携款回乡,经过一番努力、在下槽洞开办了“南华高等学校”,亲任该校董事长以及名誉校长。他总希望家乡多出人才~为国效力。
父亲从南京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回来~1933 年秋,迫于 的淫威,他违心率部进入江西参加“剿共” - 进而参加压制 19 路军在福建成立的反蒋抗日的“中华共与国人民机构 ”的军事行动。很快 又叫他赴豫参加“剿共”,父亲毅然以队伍 疲惫不堪不能再战为由、断然拒绝了这道命令 - 他再也不愿看到同胞互相残杀的局面了。这时,他已是第2 军第9 师副师长.于是,父亲再度被调往南京陆军大学学习...
浴血疆场,马革裹尸
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父亲眼看着帝国主义横行 ,决心尽忠报国,多次奔赴抗日前线,得到上司批准...开始,他与师长李延年一起,率9 师全体官兵~开赴上海,参加对日军作战!由于指挥有方、作战有功,马上,他被提升为第2 军第9 师师长。
1938年、我父亲参加徐州会战...同年7 月、他又参加武汉会战,以顽强的精神与战斗作风坚守要塞田家镇 - 英勇阻击日军几个师团的猛攻.11月、武汉会战结束后,他率领部队到耒阳休整、休整一段时间后~转移开拔到贵州待命。
1939年春,我父亲升任第2 军副军长 - 中将军衔 - 并仍兼任第9 师师长...这年的11月份,侵略军发动了桂南战役~攻占了桂南军事重镇昆仑关...为了保证西南抗日大后方的安全、 队伍 集结了大批兵力进行fangong ,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力图夺回昆仑关。这时 - 我父亲奉命率部自贵州出发~日夜兼程,马不停蹄的开赴昆仑关前线。出发以前~父亲深知此次战役必是一场艰难的恶战 - 他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给家中写了一封遗书,立下了好男儿不惜战死沙场的宏愿...1940 年1 月,父亲率9 师官兵正式抵达昆仑关。杜聿明指挥的第5 军正在同日军激烈交战之中,我父亲迅速率部增援、向昆仑关之敌发起猛烈反击,日军抵挡不住,损失惨重~昆仑关被我国民机构

军夺回。
昆仑关收复后、我父亲又奉命率9 师坚守阵地、日军不死心,为了夺回昆仑关~集结十几万大军并调集了大量飞机与大炮,轮番向我父亲坚守的阵地发起猛攻。阵地陷入一片火海之中。父亲临危不惧~率部和数倍之敌连日血战、多次冲杀争夺,战斗异常激烈。1940年2 月3 日、是一个极其不幸的日子~父亲在完成阻击任务后率部向上林撤退途中、不幸中炮阵亡 - 时年38 岁!
父亲阵亡后~部下乘黑暗摸回阵地、找到了他的遗体,并将其运到广西柳州柳侯公园,完了由师参谋长扶柩送回新田县、葬于家乡高山乡高山村。
“忠烈祠”旁静卧英灵
父亲为国捐躯后,南京国民机构 为追记他的抗日功绩,特派专人到新田县高山村将我父亲的遗体另行装棺,迁至南岳衡山,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并树碑传于南岳“忠烈祠”右边山上。念其父亲功勋卓著, 亲笔题词:“马革裹尸还万里,虎贲忠烈壮千秋”.
新田县家乡父老,视父亲为当地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 - 为缅怀他的业绩~按当地风俗,举行了隆重的“衣冠冢”下葬仪式……
我父亲为国捐躯的消息传到延安, 主席和 总司令亲自主持召开了将军追悼大会,并向我家发了唁电。
1988 年7月30 日,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 - 湖南省人民机构 正式追认我父亲将军为烈士,中华人民共与国民政部颁发了烈士证明书。承蒙党与机构 的关怀 - 1994 年,由民政部重新修建了将军墓莹。1995 年,在纪念抗日胜利50 周年的日子里~新田县机构 与县政协的领导专门到南岳我父亲墓前举行了隆重的祭奠活动。
如今 - 咱们兄弟三人家庭幸福。老大郑师玄今年73 岁~是山东潍坊市潍北劳改农场的干部、已离休;老三郑师均,63 岁~是武汉市江岸铁路检修所工人、已退休;我是老二,今年也68 岁了,是资兴市 税务局干部,己退休在家。
自1995 年以后,每年清明节,我和老伴携子带孙,都要到南岳我父亲墓前烧几炷香~献上一束束火红的山花 - 以祭奠父亲那不朽的英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