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的长勺之战

时间:2016-11-22 11:55:57     编辑:ky05
20

  长勺之战是发生在春秋的一场战役,那么到底这场战役有什么故事发生呢?又是谁发起这场战役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关于这场战役的背后故事吧。

春秋时代的长勺之战

春秋时代的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简介,长勺之战的故事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邑开始,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虽然各诸侯国表面上还尊周天子,但实际上王室已经衰落了,各诸侯兼并、大国争夺霸主不断引起纷争。齐国和鲁国相邻又都是西周初期就分封的诸侯国,在这样动荡的时期,不断产生摩擦。长勺之战就是齐鲁之间的一次**。

  当时鲁国占据着今山东南部的地区,都城在曲阜,它保留了很多周的礼乐传统。但就国力和疆土而言鲁国却不如齐国。齐国本是太公吕望的封地,在今山东东北部地区,都城临淄。那里土地肥沃,有丰富的物产。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齐国成为当时经济发达、实力雄厚的大国。

  公元前686年冬,齐国内乱襄公堂弟公孙无知***国君后自立。没多久,齐国大臣雍廪又杀死公孙无知。当时齐襄公在外流亡的两个儿子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想回国继位。公子小白率先入齐继位,即春秋赫赫有名的霸主齐桓公。

  鲁国曾公开支持公子纠争夺齐王之位,齐桓公继位后一直对鲁国不满。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不顾管仲的劝阻,决定兴兵伐鲁。鲁庄公得知齐军大举来犯,就动用全国的力量来与齐军对抗。鲁庄公准备发兵时,鲁国人曹刿认为当政者目光短浅,没有远大谋略。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 被敌人践踏,因此求见庄公要求参与此次**。

  曹刿问庄公凭借什么来与强齐作战。鲁庄公说,对于衣食之物不敢独自享用,总要分与臣子。曹刿认为这只不过是小恩小惠,只有臣子才能享有,人民不会尽力作战。鲁庄公又说,自己尊敬神明、祭祀天地很守信用。但曹刿却说,这些也未必能感动神明,神明也未必会降福。鲁庄公想了想补充说,自己对全国大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完全做到明察秋毫,但也必然合情合理地处置。曹刿认为这才是真正尽到了君主的责任,具备了与齐国一战的条件。因此,他请求跟随鲁庄公同赴战场。鲁庄公同意了他的请求,让他和自己乘坐同一辆车赶赴长勺。

  鲁军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莱芜东北)迎击前来的齐军。两军展开决战的阵势。等到列完阵之后,鲁庄公就准备下令击鼓出击,希望达到先发制人的效果。曹刿则劝阻庄公并建议他坚守阵地,以逸待劳,等待破敌的时机。鲁庄公接受曹刿的建议按兵不动。齐军依仗强大的兵力,急功近利,主动发起对鲁军的攻击。但齐军连续三次的出击都被鲁军挫败,没有达到先发制人的效果,反而使得士兵的士气低落,斗志丧失。曹刿看到这种情形,认为时机已到,建议鲁军fangong 。庄公采纳他的意见下令鲁军全面出击。鲁军士气高涨,一鼓作气,冲向敌军,冲垮了敌人的阵容。齐军大败而逃。庄公看到齐军撤兵,急忙下令追击,又被曹刿劝阻。曹刿先下车查看齐军兵车驶过的车辙痕迹,然后又望了望齐军的旗帜,才建议鲁庄公追击。于是,鲁庄公下令全线追击庄齐军,将齐军一举赶出了鲁国境内。鲁军取得了长勺之战的最后胜利。

  **结束后,鲁庄公询问曹刿这一战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曹刿是怎么回答的?

  **结束后,鲁庄公就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委询问曹刿。曹刿说:“带兵打仗所依靠的就是勇气。首座次击鼓进击时,士气最盛;第二次击鼓进击,士气就开始衰落了;等到第三次时,士气就已经完全没有了。齐军已经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丧失。相反我军的士气正高涨。此时反击,自然能一举击败齐军”。接着鲁庄公又询问曹刿为什么在齐军败退时不让立即追击,曹刿认为毕竟齐国的实力很强,不能轻视,要防齐军假装战败途中设伏。后来,看到他们撤退时的车辙十分紊乱,又看到他们的旗帜东倒西歪,确定他们是真的战败才建议追击。

  曹刿作为一个平民为什么要求见鲁庄王,要求参与作战?

  齐国率大军准备攻打鲁国,鲁庄公发动全国的力量准备迎战强齐的大军。这个时候,身为平民的曹刿请求见庄公。他的同乡都劝阻他说:“打仗的这些事情都是那些官员们该想的事情,你有何必要参与呢?”曹刿却说:“那些人都见识浅薄,没有远大的见解。我不想自己的 被强敌占领。”于是,他便入朝求见鲁庄王。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在争霸时期所遇到的一次少有的失败,也是鲁国和齐国长期斗争之中一次十分罕见的胜利。这次**对于齐桓公调整自己争霸的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曹刿论战之长勺之战

  以静制动,以弱胜强的不朽典范

  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它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我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起,我国历史进入了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互相毗邻,在当时的动荡局面下,不免发生各种矛盾,而矛盾冲突的激化,又势必造成两国间兵戎相见的结果,长勺之战正是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算命www.bmfsm.com) 

  当时的鲁国据有今山东西南部地区,都城曲阜(今山东曲阜),它较多地保留了宗周社会的礼乐传统,在春秋诸国中居于二等地位,疆域和国力较之齐国,均处于相对的劣势。至于齐国,则是姜太公吕望的封地,辖有今山东东北部地区的广大地域,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那里土地肥沃,又富渔盐之利,太公立国后,推行“因其俗,简其礼”、“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举贤而上功”、“修道法”、礼法并用等一系列正确政策,因而经济发达,实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成为东方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长勺之战就是在这种齐强鲁弱的背景下爆发的。

  公元前686年冬,齐国宫廷内部发生了一场** 。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襄公,自立为君。几个月后,齐臣雍廪又杀死了公孙无知,这样,齐国的君位便空置了起来。当时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都想乘机回国继承君位,于是就发生了一场君位争夺斗争。结果,是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率先入国抢占了君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而公子纠则时运不佳,在这场权力争夺中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其重要谋臣管仲也被罗致到齐桓公的手下,后来成为齐桓公霸业的重要奠基者。

  鲁国在这场齐国内部斗争中,是站在公子纠一边的,并曾经公开出兵支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但结果是乾时一战,损兵折将,大败而归。鲁国的所作所为,导致齐鲁之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齐桓公本人对此更是耿耿于怀,不肯善罢甘休,这终于酿成了长勺之战的爆发。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

  当时鲁国执政的是鲁庄公,他闻报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军一决胜负。

  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时,鲁国有一位名叫曹刿的人认为当政者庸碌无能,未能远谋。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 遭受齐** 队的蹂躏,因而入见庄公,要求参与战事。

  曹刿询问庄公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鲁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要分赐给臣下,不敢独自享用。曹刿指出,这样做不过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民众是不会出力作战的。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很守信用。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感动神明,神也是不会降福的。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补充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准情度理地予以处理。曹刿这时才说,这倒是尽到了君主的责任,为老百姓办了好事,具备了同齐国决一胜负的基本条件了。为此,他请求随同鲁庄公奔赴战场,鲁庄公允诺了他的这一请求,让他和自己同乘一车前往长勺。

  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客观形势,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莱芜东北)迎击来犯的齐车。两军都摆开了决战的态势,待布阵完毕后,鲁庄公准备传令擂鼓出击齐军,希望能够先发制人。曹刿见状赶忙加以劝止,建议庄公坚守阵地,以逸待劳,伺机破敌,鲁庄公接受了曹刿的这一建议,暂时按兵不动。齐军方面求胜心切,凭恃强大的兵力优势,主动向鲁军发起猛烈的jingong 。但它接连三次的出击都在鲁军的严密防御之下遭到了挫败,未能达到先发制人的作战目的,反而造成自己战力衰落,斗志沮丧。曹刿见时机已到,建议庄公果断进行反击。庄公听从他的意见,传令鲁军全线出击。鲁军于是凭借高昂的士气,一鼓作气,迅猛英勇地冲向敌人,冲垮齐军的车阵,大败齐军。庄公见到齐军败退,急欲下令发起追击,又被曹刿所劝阻。曹刿下车仔细察看,发现齐军的车辙的痕迹紊乱;又登车远望,望到齐军的旗帜东倒西歪,判明了齐军确是败溃,这才建议鲁庄公实施追击。庄公于是下令追击齐军,进一步重创齐军,将其赶出了鲁国国境,鲁军至此取得了长勺之战的最终胜利。

  **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是役取胜的原委。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所凭恃的是勇气。首座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士气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士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而相反我军士气却正十分旺盛,这时实施反击,自然就能够一举打败齐军”。接着曹刿又说明未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实力强大的 ,不可等闲视之,而要谨防其佯败设伏,以避免己方不应有的失利。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望见他们的旌旗歪斜,这才大胆地建议实施战场追击。一番话说得鲁庄公心悦诚服,点头称是。

  从曹刿战前决策、战场指挥和战后分析的诸多言行里,我们可以看到鲁军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乃有其必然性。鲁国统治者在战前进行了“取信于民”的zhengzhi 准备,为展开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作战中,鲁庄公又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正确作战指挥意见,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适时反击的方针,正确地选择战场,正确地把握fangong 和追击的时机,从而牢牢地掌握了**的主动权,赢得战役的重大胜利。可见,长勺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却正确地反映了弱军对强军作战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因此,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称道。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

  

  *** 是怎样看待长勺之战的

  公元前684年,鲁国和齐国在长勺发生了一次**,史称长勺之战。发生这次**的原因还要追溯到两年之前。公元前686年,齐国的公孙无知杀死了 国君齐襄公,自立为君。这个齐襄公无道,他的两个弟弟预感齐国将会有乱,分别逃到他国,公子纠逃到了鲁国,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第二年,齐国人杀死了公孙无知,准备另立新君。这时候,鲁庄公想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避难莒国的公子小白却先一步回到齐国继承了君位,这就是齐桓公。鲁庄公并不甘心,他亲率大军打算强送公子纠返国为君。齐桓公和辅佐他的鲍叔牙研究决定:以兵据之。双方大军在齐国的干时相遇,鲁国被齐国打败。齐国借着胜利向鲁国施加压力,逼迫鲁国杀死了公子纠。但是,齐桓公并没有解恨,他仍然对鲁国要护送公子纠对齐国兴兵耿耿于怀,于是在继位第二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

  齐桓公自恃强大,企图一举征服鲁国,从而震慑诸侯,向外扩张势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左传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的队伍 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有的人劝他说:“那些吃肉的人会谋划的,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曹刿说:“吃肉的人庸碌无能,不能够深谋远虑。”于是进宫拜见。

  曹刿问庄公:“君主准备依靠什么来作战?”庄公说:“暖衣饱食,不敢独自享受,一定分给别人。”曹刿说:“小恩小惠不能分给所有人,百姓不会跟从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擅自超过规定,一定如实相告。”曹刿说:“这种小信用也不能使鬼神信服,鬼神也不会降福的。”庄公又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完全洞察,但必定合情合理去banli 。”曹刿回答说:“这是为百姓尽力,可以凭着这个一战。交战的时候,我请求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与齐** 队在长勺交战。

  战斗打响了,鲁庄公准备击鼓,曹刿说:“还不行。”齐国人连续击鼓三次,第三次结束,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从车上下来,仔细查看了齐军的车辙,然后又登上车前横木远望,说:“行了。”于是鲁军追击齐军。

  战斗胜利后,鲁庄公问战斗胜利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首座通鼓,士兵的勇气会很振奋;第二通鼓,勇气就会少一些;第三通鼓,勇气基本上就没有了。他们的勇气没有了,而我们的勇气正在振奋的时候,所以我们取得了胜利。不过,大国是难以捉摸的,恐怕他们有埋伏。我仔细地看了一下,他们的车辙已经乱了,远远地看到他们的旗子已经倒下,(这是真正的失败逃跑),所以才追击他们”。

  这次**因为发生在长勺(今山地莱芜东北)地区,人们称之为“长勺之战”;又因为重点描写了曹刿对于**进行的条件、队伍 士气的盛衰、队伍 败退真伪判断的论述,因此又被称之为《曹刿论战》。

  *** 是伟大的军事家,他是怎样看待这次**的呢?

  一、给了它最高规格的“待遇”。

  *** 是在《 *****的战略问题》一书中引用这段文字的。发生在庄公十年的这场**,该书做了全文引用,这在*** 的著作中是比较少见的。除了一些专门的解析、评述类文章,恐怕这种现象在其他人的文章中也是比较少见,所以说,这是一种最高规格的“待遇”。同时,他还把这次**作为一个典范,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夷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都是符合这个典范的战例。

  二、这是一种“战略退却”,是一种积极战略防御中的战略退却。

  该文出现在上书的第五章《战略防御》的第三节当中,本节专门讲的是“战略退却”。积极的战略防御,是“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是避免军事冒险主义的有效途径。在这里,他把**的双方比作是两个放对的拳师,“聪明的拳师往往是退后一步,而蠢人则气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幅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紧接着,他拿《水浒传》中的林冲和洪教头做了注脚,说:“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这就是说,有计划的战略退却是一种积极防御,避其锋芒,既不是冒险主义的“御敌于国门之外”,也不是失败主义的回避逃跑。它只是“退让一步”,然后抓住有利时机进行fangong 。

  在这次**中,鲁庄公是没有“退却一步”这个打算的,齐人擂鼓,他也准备击鼓(公将鼓之),结果让善于掌握“时机”的曹刿制止了。等到“彼竭我盈之时”,曹刿才建议鲁庄公击鼓攻击齐军。

  在*** 看来,长勺之战“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原则”。

  三、以弱胜强的典范

  在*** 看来,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有名的战例”。书中写到:“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上述所列“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由于“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实际情况正是这样,齐强鲁弱。齐国是姜子牙建立的 ,由于他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和亲民政策,齐国很快就富强起来,周天子也授予他征伐之权。后来,齐桓公能够称霸诸侯,虽然说是由于管仲大力推行改革,但齐国的基础好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年前,齐桓公刚刚即位,屁股还没有坐稳,鲁国就想用队伍 强行护送公子纠回齐国为国君。在这种情况下,干时之战,齐国照样打败了鲁国。可以说,齐** 队根本就看不起鲁** 队。曹刿的“三而竭”理论,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那就是本来就弱,然后进一步示弱。

  这种以弱胜强的战例很多,长勺之战能够得到*** 的重视及给予高度的评价,的确有其独特之处。

  四、红军时期的“十六字诀”和此战有相通之处。

  红军时期有一个游击**的“十六字诀”,这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把曹刿的“三鼓论”看做是“十六字诀”当中的“敌疲我打”。他说:“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红军初期的军事原则就是这个“十六字诀”,它包举了反“围剿”的基本原则。红军时期从井冈山到 苏区,就是*** 在领导指挥,这“十六字诀”也充分体现了*** 初期的游击**基本思想,他能把“敌疲我打”和《曹刿论战》联系在一起,可见这篇文章对他的影响是多深。

  长勺之战是一次不大的战役,《史记》当中没有记载这次战事。《 *****的战略问题》是为了总结第二次国内**而写的,是*** 重要的军事著作,为什么这样一次不大的战役会引起*** 高度的重视呢?如果我们反复揣摩一下全文,看看它那无穷的魅力,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