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孙连仲赴台后远离军界孙连仲儿孙近况

时间:2016-11-18 09:39:35     编辑:noble
20

“咱们家说真的挺有意思 - 卢沟桥事变,是我外公打响首座枪~8年抗战胜利~我爷爷又在北京太和殿主持受降典礼。”4月24日,孙大强在自家的牛排馆里跟记者聊起自己的爷爷与外公、一脸的自豪。

孙大强确实理应自豪 - 原因是他的爷爷是血战台儿庄的抗日名将孙连仲、而他的外公 - 则是“七七事变”中的抗日名将宋哲元。孙、宋两家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版的抗战史。

孙连仲来到 后,逐渐远离军界、政界 - 而他的儿孙们,也无一人从政从军,他们遵循先辈教导,“学一门技术~用实业报国”。

人物小传

孙大强(72岁) 抗日名将孙连仲长孙、抗日名将宋哲元外孙。他将美式快餐引入 ,被称为

抗日名将孙连仲赴台后远离军界孙连仲儿孙近况

抗日名将孙连仲赴台后远离军界孙连仲儿孙近况

美式餐饮教父。

从不对家人提及台儿庄

从台儿庄大战中生还的人,很多提起那场血战就会哭.孙连仲~时任第五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负责守城!

图为台儿庄大捷后、孙连仲(前排右一)同李宗仁(前排右二)、白崇禧(前排右三)等将领合影。

孙大强说,在他记忆中、爷爷从未在家人面前提及他打仗的经历。等到成年后~他才从史料中获知祖父的战功。

在张洪涛的《国殇》一书中曾这样描述孙连仲的心境:台儿庄大战以后、他不愿再听到“台儿庄”三个字,更不愿人们把他和这三个字放在一起。台儿庄一仗后 - 他的心境就再没平静过。他的西北军旧部已所剩无几,就连身边的几个跟随他多年的参谋、副官,平日与他随便得像家人一样的几个弟兄、也融入了台儿庄的焦土中...

据说孙连仲部2万余名将士、牺牲14000多人~歼敌万余。

孙鹏万、孙连仲的小儿子 - 还是孙大强的小叔.他对记者讲述了如下一幕:1945年、投降~父亲作为平津地区受降主官,在故宫太跟殿主持受降典礼。2万多民众欢呼雀跃。孙连仲当时想哭又不能哭,强忍着眼泪在日军投降书上签字、“脑子里全是抗战8年跟随他而牺牲的将士们...”

孙连仲

孙大强说,爷爷性格很单纯,不善于zhengzhi 。

孙连仲带领的西北军被称为“杂牌军”、就算战功赫赫,但不受 重用!入台后 - 他被委以虚职!1956年、孙连仲彻底退役...

此后,孙连仲将精力放在网球运动。

有一次,中日韩网球比赛在召开、成为 网球协会会长的孙连仲~带队参赛并获奖。

孙鹏万后来对媒体回忆,那场赛事日方很重视,天皇的皇子也到场观看!日方向孙连仲率领的

抗日名将孙连仲赴台后远离军界孙连仲儿孙近况

代表队颁奖时 - 孙连仲仰着头 - 拿起奖牌就走~并没有鞠躬致谢!

孙鹏万说,父亲对人充满恨意。

儿女多在孤儿院长大

在孙大强的记忆中~他只见过几次爷爷。

孙大强的父亲孙湘德、是孙连仲的长子 - 首座位夫人苏氏生.

抗战时期、孙湘德一直跟着母亲生活在天津英租界.他曾加入“抗日杀奸团”,并亲手暗杀汉奸。

尔后,孙湘德进入黄埔军校作为十七期学员 - 并参军担任校官.

“抗日杀奸团”的成员中,还有孙湘德的青梅竹马,宋哲元将军的二女儿宋景宪,后来两人结为夫妻,相伴70多年。

孙连仲的第二位夫人名为罗毓凤,为清朝端王爱新觉罗载漪的孙女.在冯玉祥荐婚保媒下、两人成婚,育有三儿三女。

罗毓凤在抗战时期有过担任伤病医院院长、主持河南流亡儿童教养院...频繁地一身戎装、与宋美龄一起出现在战壕中救治伤员...

孙鹏万则是罗毓凤所生的最小的儿子.

孙连仲夫人

孙鹏万说,他幼年时跟着父亲到 - 很受父亲宠爱。但哥哥姐姐们多数都是在抗战时长大。那时父亲常年在外带兵打仗 - 母亲也忙于救济孤儿,哥哥姐姐们也都跟着在孤儿院长大。

到了 后,孙连仲的子女们纷纷离开,移民到美国。

孙鹏万记得,少年时的他有一次抽烟,烟缸被父亲发现 - 父亲拿着烟缸从他眼前走以往倒掉,然后又放回原位~并留下一张字条 - “少壮不努力 - 老大徒伤悲。”

2005年、孙鹏万同 前主席 前往台儿庄遗址参观,见到当年孙连仲指挥部借用民房的主人。

那位近80岁的老人抱着他痛哭,与他说,“你父亲当年走的时候说要带我去当兵,这一晃都快70年过去了.”

拿何事护照也不能忘了根

孙大强的外祖父宋哲元~亦是抗日名将、曾有豪言:“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1933年初,日军侵占山海关,宋哲元时任29军军长,率兵在喜峰口歼敌3000有余。

“母亲宋景宪时常跟各位提及外祖父。在她眼中~宋哲元是一位深明大义,为国为民的民族英雄!”孙大强说,但直到1940年宋哲元在四川绵阳去世 - 国人对他还有些误解、认为他当年在北京同人曾私下联系。

为此,宋景宪一直有一桩心愿~要为宋哲元正名。她搜集了很多29军抗战的资料~还有宋哲元的遗迹、满满两大箱。后来宋景宪在美出版《宋故上将哲元将军遗集》~作为近代史珍贵史料.

在他们家中,母亲宋景宪略微严厉,也很有个性。既然母亲不喜蒋家政权,孙大强一家1949年赴 后、又马上转移到xianggang 定居 - 父亲孙湘德在xianggang 中文大学教授时事zhengzhi 。上世纪60年代、一家六口也移民美国。

在孙大强的记忆当中,幼年到xianggang ~整个过程都是颠沛流离~随后的日子更像是流放的感觉、没有根,也没有了故乡。

孙大强说,他在xianggang 读小学与初中,接触的都是英式教育,但母亲宋景宪逼着他们念中文,读 历史。

后来虽然移居美国~宋景宪还跟孙大强他们说、无论以后拿啥护照,那都是为了生活、工作方便 - 但你的民族永远跟着你。

儿孙都靠自己讨生活

孙大强说,无论是祖父孙连仲的儿女,还是外祖父宋哲元的后人,他们差不多已整个移居美国!

孙大强的舅舅,宋哲元的独子宋华玉娶了孙连仲的女儿孙幼如为妻。宋华玉在 即到美国~后来在美国外部 工作!

孙大强说,他们这些后人,基本都没有依靠父辈的荣耀与名声获得荫荣 - 由于无论是宋哲元还是孙连仲,在 都被正规军排斥,他们也都依靠自己的能力讨生活.

上世纪80年代, 以...的身份制造业基地、为美国各大品牌代工.当年孙大强所在的美国贸易公司将他派驻 ,来往美国跟 之间...他由此看到机会、开始代理生产美国史努比、迪士尼玩偶!

随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美国麦当劳生意火爆,他有了把麦当劳引入 的打算、于是他就与美方谈判 - 拿下麦当劳在 的代理权~并在 开办麦当劳餐厅~并一举成功。

孙大强说,在 像他这么大年纪的人~很少有既通

抗日名将孙连仲赴台后远离军界孙连仲儿孙近况

文化又通美国文化的人,因此美国人放心与他合作!

孙大强将自己抓住生意场上的机会,归结为自己将门之后的基因。他说自己的母亲做事雷厉风行,在他的个性当中跟母亲有些雷同,不怕失败,看准机会就不会瞻前顾后。

“咱们家实际上挺有意思,卢沟桥事变、是我外公打响首座枪,8年抗战胜利,我爷爷又在北京太与殿主持受降典礼。”孙大强说,孙宋两家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版的抗战史.

如今,孙宋两家的后人们各自在美国打拼自己事业!他们当中没有人再从军从政~孙连仲的儿女当中,不是医生就是教授,他们受父辈教导,无论如何要学一门技能~用实业报国。如今第三代,开始踏入商界!

孙连仲

孙大强说 - 自己的母亲很崇拜外公,对外公感情很深!他打算将母亲的骨灰移到绵阳宋哲元上将墓地,让母亲落叶归根。

人物小传

程恒莲(98岁) 山东临沂西安乐村村民,亲眼目睹血战后的场面 - 并跟乡邻亲手埋葬了486名抗战将士遗体。

1938年2月,日军板垣师团从青岛登陆,意图从临沂南下~同济南、南京出发的日军对徐州形成合围。为了给台儿庄守军布防赢取时间,中 队在临沂阻击日军、打响了台儿庄大战的序幕战。

是年2月24日 - 一支数百人的 海军陆战队在葛沟镇西安乐村、与日军展开巷战~几乎全部战死!时年22岁的村民程恒莲亲眼目睹了海军陆战队和日军血战后的场面、并跟乡邻一起埋葬了486名阵亡将士遗体。

【口述】

“不能让486具忠骨总躺水沟下”

挖坑埋了486名将士

1938年农历正月二十五,天很冷。我记得很清楚、那年我22岁,刚嫁进西安乐村。

那天早上一听到枪声~我们就往外跑,在30多里地外的林子里躲了五六天、才试着回村看...

我进村一看、脚一软一屁股坐在地上。我的老天爷,到处都是死人,街上~院子里~屋子里、家家户户都有尸体,墙上都是血与刀砍的痕迹。有户村民的院子里,人叠人躺着30多具。

这些都是海军陆战队的遗体~他们很好认,原因是他们的棉军装是蓝色的、不是一般的土黄色。鬼子死的也很多 - 在俺家旁边的胡同里~还有一个士兵喘气,受了重伤!我现在还记得他的样子,长方脸,大高个 - 当时没有医院医生~我给他喂了水 - 想救他,但晚上他还是去世了。

我们合计,得给这些打鬼子的战士们收尸。当时村子没有合适的地方,村西南有块荒地叫棺地~以前村里死了小孩会埋在那儿。壮劳力们卸下门板,用门板把尸体抬到棺地的池塘里。

人摞人,一个池塘不够,又挖了一个,填满了还是装不下,又挖了一个大的、也填满了。填满的时候数了数,总共486人。

池塘填平后~遗体一腐烂,地就洼下去,遗骨又露出来。男劳力又找来秫秸 - 盖在遗体上,又填埋了一次...

抗日名将孙连仲赴台后远离军界孙连仲儿孙近况

,填平的池塘成了一片林地,林间多出来一条水沟、小孩总是在里面玩儿~会踩到骨头.大人都不让小孩下水沟玩儿...

想给英雄们建陵立碑

1984年 - 俺村老支书刘敬礼在青州碰到个老头~老头问他是不是葛沟镇的,老支书说是葛沟西安乐村的 - 这个老头说 - 17岁那年他在西安乐村同鬼子打了一仗,死了太多人。

他问老支书建烈士陵园了没 - 老支书说没有 - 觉得挺遗憾的...

村里人都想给英雄们做点啥、又不知道咋办。唯一能给英雄们做的是、每年清明自发把小树林打扫干净、烧纸祭奠一下!

实际上我们村也向上反映过~希望给将士们立个碑、建个陵园啥的~但都没什么下文。

不过这困扰村民几十年的事儿,在2012年开始有了转机。

那年有个叫常芳的作家写长篇小说《第五战区》,到我们村采风。老支书刘敬礼跟村委合计、能不能给这些英雄立碑~立个“临沂阻击战无名烈士之墓”啥的 - 我们给作家打电话征求意见,作家非常支持。

碑有眉目身份仍是谜

在作家的帮助下,有媒体来村里采访、把当年的战斗和各位的心愿一并报道了出来,没想到导致了那么大关注。

好多人给村委会打电话,想要捐助立碑。还有一个女人专门从 来到俺们村、在小树林里烧纸祭奠.她说看了网上的报道真感动.

前几天城乡规划勘察院的人来了,进行实地测量,做纪念碑的准备工作,要486块花岗岩。每一块花岗岩代表一个英雄.

还有一个好消息。村主任说,今年临沂市民政部门已经将评烈士的材料上报,对村民的爱心全力支持。

不过现在最大的困难是,这些牺牲将士的身份仍然是个谜。村里跟外界的好心人也准备和 抗战老兵联系,争取查到这些士兵的番号跟身份。

在今年祭奠时、我觉得村支书有句话说得好: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也不知道他们的故乡在那里,但他们都是正直的 人.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