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6-11-19 10:28:18     编辑:ky05
20

  ***这位人物你们认识吗?听过他的故事吗?这位英雄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如果你们不知道他的故事,就随着小编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抗日英雄吧,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历史。走近历史看英雄。

简介_抗日名将***是怎么死的_***墓_***后代子女

***简介

  

  ***简介及资料

  中文名:***

  国籍: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丰县

  出生日期:1908年

  逝世日期:1942年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东北军随营学校

  人物生平

  ***,高等小学毕业后入中学半工半读。后入东北军当兵,被选进天津入东北军随营学校学习,毕业后在东北军历任*** 军参谋、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39年11月接受*** 领导,将所部改编为八路军平汉抗日 游击纵队,任司令员。同年加入 *** 。1940年2月率部转至山西武乡八路军总部附近。5月上旬指挥部队参加白晋铁路破击战。后任八路军第129师新编10旅旅长、平汉纵队司令员兼太行军区第6分区司令员,并被选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率部参加了冀西反“十一路围攻”、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战役战斗。

  1942年2月12日在沙河县柴关一带反“扫荡”作战时牺牲,时年34岁。

  

  抗日名将***是怎么死的

  942年2月初,***接到师部的紧急情报:敌军一万三千多人将对我太行根据地进行大扫荡。12日,数千敌军从沙河、三王村开来,沿柴关、渡口两川进犯,企图和武安阳邑北侵的日军合击晋冀边界山区。***清晨到魏庄看望了受害的群众后,带警卫排的战士到柴关去侦察敌情。正准备做午饭时,发现数百名日伪军分三路向村子包抄过来,***立即组织战士向外突围,打退了敌人的好几次jingong 。随后越过河滩,撤到了刘庄村后的山坡上。这时从册井方向来的敌军骑兵也顺河冲了过来,***沉着地指挥战士和赶来接应的民兵利用山坡的有利地形边打边撤,正当他举枪向敌人射击时,三颗** 射进了他的胸膛,***倒下了。战士和民兵立即背起他向南撤退,当到常庄村西时,子侠说身上有些冷,想烤火。但找柴的战士还没回来,他已安详地闭上了眼睛。时为1942年2月12日下午4时许。

  反“扫荡”胜利结束后,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及晋冀鲁豫边区机构 隆重召开了追悼会,并决定为其建立纪念碑。*** 、*** 联名撰文,称***是“模范的布尔什维克,最忠实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战士,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烈士原葬于离牺牲地不远的沙河县大安山脚下风光秀丽的封峦寺旁。*** ,其遗骨移葬于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墓

  ***墓位于沙河西大安山脚下封峦寺旁。后傍青山,前临流泉。墓室地上部分平面呈正方形,侧面看下大上小,近似玛雅人的金字塔。由巨大的青色条石砌成,基础二层,最下层边长约5米,第二层边长约4米;主体为四层,其中正南面中间有正方形的石板,人称无字碑;顶部三层,最上层边长约1.5米。整个墓室显得十分坚固大方,庄严肃穆。该墓1942年由边区机构 组织修建,1949年 将范将军遗体移至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但沙河人民对此墓地一直保护很好,沙河机构 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在墓室前新立***将军纪念碑,并树起四块 领导为纪念***将军牺牲五十周年的题词碑。

  

  ***后代子女

  一生与父亲只见一面范国光在用一生“寻找”父亲。

  父亲两个字,对他来说始终陌生。

  一个孩童5岁时的记忆,很难留到82岁。

  范国光就是,他只是在五岁时见过父亲一面。

  一度不知道父亲的名字,不知道他在哪里,在干什么,一生只有一次见面的印迹,也随着时间流逝,忘记了。

  只有在母亲的只言片语中拼凑成一个模糊的形象:父亲是个抗战英雄。

  他特别想知道母亲口中的这个“英雄”,长得什么模样,生活战斗过在哪些地方,又是如何牺牲的。

  从1950年开始,范国光用了大半生的时间,跑遍整个华北地区,甚至让自己的女儿到爷爷战死的地方工作,只为还原父亲***的一生。

  人物小传 (算命www.bmfsm.com)

  范国光(82岁) 曾任山东枣庄市政协副主席。八路军129师新编第10旅旅长、平汉抗日游击纵队司令员、太行第六军分区司令员***之子。

  纪念馆

  这张老照片,是范国光留存的为数不多的带有纪念意义的“古董”。

  那是父亲***一次战斗后的合影。是后来新华社的记者送给范国光的。

  这一生,5岁时只见过父亲一次,也没留下什么太深的印象。但他能很快认出“这个矮瘦的,就是我父亲。”

  他和他的后人,都在搜寻***的痕迹,和当年的荣光。

  “没爹的孩子”

  “我就是没爹的孩子。”范国光努力地回忆年少时。

  *** ,为了怕敌人报复,母亲严禁他谈起父亲的事情。

  1939年,范国光五岁时,首座次见到父亲。“只记得他抱了抱我,到现在,印象很模糊。”范国光说。

  那也是父子俩唯一一次见面。

  父亲***常年在外打仗,那次从抗战前线回到江苏丰县看望妻儿,也是化名、化装的。

  并不是专为探亲,而是为了防止汉奸告密,带他们娘俩去天津避难。

  他后来知道了父亲的经历,以及为何如此谨慎。

  1908年,***出生在江苏丰县大史楼村一个佃农家庭,在族人的帮助下上完小学,投笔从戎被选送军校。“九一八”事变爆发,因拒绝围剿红军辞职,在河北地区组建义勇军抗战。

  就在见面那年的11月,***宣布接受*** 领导,将所部改编为八路军平汉抗日游击纵队,***任司令员。

  范国光喜欢用“戎马一生”来总结父亲的经历,虽然那一生很短暂。

  1940年10月30日,在百团大战的关家垴战斗中,***率部冲锋,左臂被** 打穿。

  范国光曾对于父亲的性格一无所知,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找到了当年父亲写给新华社记者林火的一封信。

  ***信中写道:“左臂负伤,虽流血过多,但经信忠(建国后任卫生部部长)圣手医治,不日即可痊愈,仍无害于执枪前线也。”

  从这点滴的字句中,范国光判定父亲执着、勇敢。

  1942年2月12日,日军对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发动春季“大扫荡”时,***为掩护前来视察的*** 和分区党政军机关转移时,中弹牺牲,年仅34岁。

  八路军129师师长*** 、政委*** 在《新华日报》撰文纪念***,称他是“模范的布尔什维克,最忠实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战士。”

  烈属的来信

  父亲战死的消息,范国光直到几个月后才知道。

  “有参军的老乡回来说父亲战死了,家里人不信。”范国光说,后来向汉奸打听才感觉是真的,因为日伪的报纸都登了。

  此后7年,范国光一家人隐姓埋名,为了这个已经没有了的父亲。

  虽然想起父亲时,脑海里没有什么画面感,但他总会想。

  “听母亲说,父亲给家里带来唯一的好处,是寄来几块大洋,买了几亩不长粮食的地,家里死了人就不用埋在乱坟岗了。”范国光说。

  1949年*** ,丰县一名副区长告诉范国光,他们可以享受烈属待遇。“具体为什么是烈属,甚至父亲的名字,副区长也说不上来。”

  直到1951年,16岁的范国光在山东滕县民政科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范国光从山东纪念烈士建筑委员会文件里看到一份烈士名单,其中就有***的名字。(丰县建国初属山东)

  看着这个名单,范国光差点流泪,“一个同事问我你认识***?我说这是我父亲。

  那一天可以说改变了范国光。

  从那天以后,既然 认可,他就决定一定要找到父亲遗骨,弄清楚父亲的经历。

  他给 内务部和山西省民政厅写信,打听父亲的经历和遗骨所在地,“能打听的地方都打听过了,只有给 写信了。”

  这封信没有回音。

  没想到六年后的1957年,他收到了内务部和山西民政厅的回信。“回信很简单,就说***埋在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还有几张烈士陵园大门的照片。”

  他首座次知道父亲的埋骨之地。

  墓上有碑,却无一字

  1960年的清明节,范国光从枣庄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来到邯郸,这是他首座次给父亲扫墓。

  ***战死在河北省沙河市,被安葬在沙河柴关村附近大鞍山的封峦寺前。

  范国光看见,墓上有碑,却无一字,主要是怕鬼子损坏 。

  上世纪50年代,遗骨从沙河迁葬到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父亲的墓碑上才有名有姓。

  墓碑由34块青石垒成,代表着他走过34年的人生旅程。

  “爸,我终于找到你了,儿子看你来了。”那一天,范国光跪在父亲的墓前,烧着纸钱,念叨着。

  从1960年开始,范国光每年都要来父亲的墓碑前看看。

  这期间,邯郸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曾有自称***女儿的人从北京来扫墓。

  “自称是我父亲女儿的,原来是我父亲当年的警卫员,他委托自己的女儿来扫墓。”范国光说。

  对于***的生活和战斗履历,一些史料馆、档案馆都知之甚少。

  如今,关于父亲***所有的资料信息,几乎都是范国光和女儿范蔚用腿跑出来的。

  从1951年开始,他借阅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当年父亲的战友*** 都做了大官,我只知道一些人的名字,有时人民日报刊登他们的职务,我就有写信的单位地址了。”

  几十年间,范国光几乎查阅了每一期的人民日报,找到了上百名跟父亲有过联系的人,寄出了上千封信件。

  “我采访了很多人,父亲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为我难过,得了这次教训,我们应该好好整顿地方wuzhuang 。地方wuzhuang 真还太差啊!”这句话让范国光潸然泪下。

  1995年,范国光通过走访记录,联合***的老战友合著了纪念文集《忆***将军》。

  半个多世纪的牵挂,终于如愿。

  去爷爷牺牲的地方

  如今,退休后的范国光一个人住在枣庄东郊。

  5月20日,他从卧室里取出一本厚书,小心翼翼翻动书页,摊出“宝贝”:几张泛黄的相片。相片是几十个八路军的合照。

  范国光一眼就能认出***,“这个矮瘦的,就是我父亲。他们在参加一场战斗后的合影。”

  当年16岁的青年如今已是82岁的耄耋老人,“跑不动了。”

  他有四个孩子,每次扫墓,他都带着最小的女儿范蔚。范国光的所作所为也影响着儿女。

  在范蔚心里,爷爷是一个传奇英雄,而父亲用一辈子搜寻爷爷的人生,也是一个传奇。

  范蔚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去爷爷牺牲的地方工作,每年替父亲扫墓祭奠。2009年,她辞去枣庄学院的工作,和丈夫离开生活42年的家乡,到河北沙河找工作。

  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作出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于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民政部公布了首座批在抗日**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名列其中。

  范蔚从网上看到这一消息后,立即打电话告诉范国光。

  范国光十分激动,“我这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就是把父亲的足迹走遍,作为儿子,我想了解他为真理和正义奋斗的一生,也算是尽孝了。”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