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扫北'是怎么回事怎么又成了燕王扫碑?

时间:2016-12-07 14:27:55     编辑:noble
20

'燕王扫北'是怎么回事怎么又成了燕王扫碑?

“燕王扫北”四个字,正史中差点儿没有使用,但在野史中,在民间传说中,出现率非常高,并且说法不一。有人认为“燕王扫北”就是“靖难之役”!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因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元璋死后 - 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文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 - 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 - 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末了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 - 欲挽败局。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 - 号令不一、指挥不灵,李景隆屡战屡败 - 但屡败屡战 - 拖得朱棣无法挥师南下。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朱棣得知朝廷的主力部队大多集中在山东主战场、而南京城防空虚,于是当机立断、决定亲率精锐,直捣南京~并很快便攻下了南京,建文帝赴火而死(也有的说他趁乱逃走,不知所踪)。

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有人说,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则俗称为“燕王扫北”。既然是“扫北”,自然是由南往北扫。靖难之役却是从北京往南京打~这怎么能叫扫北呢,必须叫扫南啊! 于是有人提出了“扫碑”的解释、认为燕王打着“清君侧”旗号,去南京“杀奸臣以祭扫皇祖之碑”。是...造成的“北”、“碑”同音,长期以来以讹传讹,便成了“燕王扫北”.然而民间常说的是“扫墓”,没听说过“扫碑”.墓可扫、碑怎么扫?!再说,建文帝即位后忙于打仗,将来和为其祖父立碑。眼下南京孝陵四方城中高8.78米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是朱棣于永乐三年(1405)所立,在此之前七年无碑可扫。

也有人说法认为“燕王扫北”是指朱棣征讨北方的蒙古部落。元朝失败后退回北方,fenlie 成鞑靼、瓦剌跟兀良哈三部分,对明朝威胁仍很大。1390年,朱元璋命令燕王跟晋王分兵合击,打垮元代丞相咬住、平章乃儿不花。朱棣起初派出几股哨兵四出侦查,摸清乃儿不花的确切位置,接着趁着大雪天气,顶风冒雪、飞快而进 - 当大军出现在乃儿不花面前时,他竟然还在帐篷里烤火。

朱棣首座次大规模出征、兵不血刃就大获全胜、让朱元璋非常高兴 - 赏赐宝钞100万锭,夸赞朱棣:扫清沙漠里的蒙古人 - 就全靠你了!等朱棣登基后~为平定北方、又五次率军亲征蒙古各部 - 并在第五次征北回程途中病死在榆木川~享年65岁。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