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遗址

时间:2017-04-08 11:36:24     编辑:ky07
20

  古墓,指的是有史以来已经死亡的人的坟墓,一般是指那种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的坟墓。日前,河北献县职教中心在施工建设中发现一座唐代古墓,出土了三彩执壶、白瓷碗、铁熨斗、红陶双系罐、灰陶盘、黑釉灯盏等生活器物。在 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古墓呢?都有哪些价值呢?

古墓遗址

  东汉古墓遗址变成了水坑

  古墓遗址怎么变成了小水洼,里面还满是垃圾?近日,网友“栀子”在某论坛上发帖称,在大蜀山脚下,曾经发掘出东汉古墓的地方,变成了一个积水垃圾坑。

  5月11日,记者来到了大蜀山脚下,发现网友所说的“古墓遗址”的位置在新华学院二期。在一片小树林旁边,确实有一个小水塘,水塘里面有一些生活垃圾,还有一些看起来像是毛竹的棍子横七竖八地躺在水塘里。

  记者向校方求证,校方有关负责人表示,网友的图片看上去不像是古墓遗址,但校内的古墓遗址现在确实是个小水洼,只是没有垃圾。对于古墓遗址到底如何保护,校方现在已经有了明确的想法。

  网友** :古墓遗址变成垃圾坑,网友很关注

  5月10日,网友“栀子”在省城某论坛上发了一篇《合肥大蜀山原古墓遗址,如今竟变积水垃圾坑!我的心碎裂成了N瓣!》的帖子。

  帖子中写道:作为合肥人,你还记得当年传得沸沸扬扬的大蜀山脚下古墓的发掘吗?你还记得当年说要原地建个博物馆的话吗?但是如今当年的古墓遗址,却成了一个积水的垃圾坑!这让祖先们情何以堪?

  “栀子”在帖子中发了不少关于这个“古墓遗址”的图片,并在帖子中发了一篇2004年发掘“古墓”时媒体的报道。

  记者看到,这篇显示为2004年4月9日的报道中,省城某媒体的标题为《大蜀山:古墓挖完了怎么办?原地建个博物馆》。

  报道中称:“新华学院基建处赵姓负责人说,古墓发掘完后,为防止古墓遭到损坏 ,他们派专人24小时值班,并为此曾专门开了个会,就古墓的拆留进行了讨论。

  目前,新华学院已打算在原地保留古墓,至于怎么建,何时动工,他们正在和省市有关部门商量。有关人士透露,新华学院很有可能在原地建个博物馆。”

  这个帖子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有很多网友不敢相信图中的这个水坑就是古墓遗址,还有网友称:“这是守着宝山不知宝!完全可以开发出来,作为大蜀山的一个景点。”

  学校解释:想就地保护,却影响了学校规划

  5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大蜀山脚下的新华学院,看到一个小水洼,确实如“栀子”所发的图片上显示的那样:小水洼里确实有一些生活垃圾,水面上插着一些已经变得灰白的竹子。

  记者问了学校里的一些保安和学生,大家均不知道学校里有古墓遗址。

  5月14日,记者联系上新华学院的一位袁姓负责人。

  他称,2004年,古墓挖掘的时候,他还未到新华学院工作,所以并不知道当时学校与集团具体的建议是不是在古墓原址建博物馆。“古墓发掘之前,按照学校规划,原本是要在那个位置建一个体育馆的。”该袁姓负责人说。

  当记者把网友的图片发给这位负责人时,他说,这看起来不像“古墓遗址”,“小水洼里的东西应该是学校的建筑垃圾。但古墓遗址那其实也就是一个小水洼,周围长满了草。”

  “文物保护的原则有两点,一是就地保护,二是迁移保护,当年我们学校的领导想就地更好地保护这个文物。”

  该袁姓负责人解释说,“所以也有可能建个博物馆是当时的想法。”

  该袁姓负责人表示,自他到学校工作以来,学校基建办的同事一直就古墓遗址保护问题联系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具体的保护办法可能现在是“准备与有关部门商议后,共同对古墓遗址进行迁移保护。”

  该袁姓负责人说,其实学校对于古墓遗址的保护很纠结,“我们一直想就地保护,但是由于学校发展太快,发现如果就地保护后,会对我们学校的规划产生很大影响,所以,不得已,我们明确了迁移保护的想法。”

  文物部门:如果操作上可行,会进行迁移保护

  5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合肥市文物管理处,管理处的汪姓负责人介绍,古墓是在2004年发掘的东汉的砖室墓。当时,文物部门已经把墓葬里面的陪葬品等都发掘完了,在讨论到怎么保护古墓时,文物管理处与新华学院进行了协商。

  “当时,我们是想把古墓异地迁移保护的。不过新华集团的领导说想在原址建一个博物馆,更好地保护古墓。”该汪姓负责人回忆道,当时,有关部门也同意了学校的想法,觉得就地保护古墓遗址是更好的选择。

  该汪姓负责人介绍,一开始,学校方面确实把古墓保护得很好,还搭了棚子罩在古墓上方。当时学校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保护古墓,“他们一开始保护得很好。”

  该汪姓负责人介绍,直到2008年闹雪灾,大雪把学校搭的棚子压塌了,“从那以后,估计保护得就不太好了。”

  该汪姓负责人表示,从2004年到2012年,这8年中,文物管理处一直都与新华学院保持着联系,双方就这个古墓如何保护进行了多次协商,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得出最好的保护古墓的方法。

  对于学校方面“迁移保护”的想法,该汪姓负责人表示,“这个想法文物管理处也很赞同,具体的操作我们双方还要协商此举是否可行。”

  东吴古墓遗址

  简介

  三国东吴古墓遗址:坐落在江西省吉水县郊的三碗斋,是1991年8月京九铁路施工中发现的。

  专家们称为"江南首座墓"。

  古墓呈凸字形, 墓室用灰色网线纹花纹砖于平地垒砌,由墓门、甬道、前室、左右耳室、左右藻井、后室及正方形回廊组成,外围封土高10余米,整个墓占地900余平方米。墓葬虽早年被盗,但仍出土了120余件随葬品,有铜、铁、陶、瓷、石质器皿。大都为死者生前所用的日常用品。这些文物中,极为珍贵的有附有人物、神兽的青铜座灯,造型优美的青铜朱雀、青铜白虎,在江西均属首次发现。青瓷茶具也属全国发现最早的一套。经 文物局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后认定,此墓为"东汉大型藻井砖室土墩墓",建于三国东吴晚期,距今已1700余年。

  历史发掘

  据考证,墓主为吉水县城郊谭埠村人谭绍。谭绍系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夫人的姐夫,早年读书中举,外出做宫,官至骑都尉,也算是皇亲国戚。后因宫廷权位之争失势,谭绍便携家人回到故乡定居。死后葬于城郊张家屋下东侧,共3家,品字形排列,封土高8至9米,状似3碗大斋饭,人称"三碗斋"。(算命www.bmfsm.com)

  古墓发掘后,为不影响京九铁路的建设, 文物局发出《关于做好吉水县大型汉墓保护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由当地机构 妥善将其搬迁,并按原式重建,于1992年7月竣工开放。

   各地古墓遗址

  4.1 古文化遗址4.1.1 窑铺岗窑址名  称:窑铺岗窑址级  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编  号:公布时间:1987年9月15日时  代:唐类  型:古文化遗址地  址:江西省余江县锦江镇石港村委会窑铺岗李家与占家村简  介:窑铺岗窑址位于余江县锦江镇石港村委会窑铺岗李家与占家村。据当地群众反映,当地古代异常繁荣,一说叫锦溪镇,又说叫兴安镇,只是在黄巢起兵后,因战乱而萧条衰败,这一带有古窑址二十一处。李家村旁的丘地上发现的呈龙窑型,发现大量碎碗片与次品碗。同时还发现残破小高颈青瓷罐一只,园口鼓腹四系罐一只,残破窑具等。秞不及底,呈蟹壳青色,碗中都有五个支点的痕迹。经省文博专家鉴定为晚唐瓷窑。4.1.2 霄冲山遗址名  称:霄冲山遗址级  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编  号:公布时间:2004年12月27日时  代:商周类  型:古文化遗址地  址:江西省余江县邓埠镇倪桂村委会霄冲倪家村小组简  介:霄冲山遗址位于余江县邓埠镇倪桂村委会霄冲倪家村小组,面积约50多亩,山上栽满了梨树等果树,霄冲山下面有一口大水塘。在霄冲山发现了许多陶片,有篮纹、方格纹、绳纹、曲折纹等,该遗址属商周文化遗址。4.1.3 象山书院名 称:象山书院级 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编 号:公布时间:1986年4月时 代:南宋类 型:古遗址地 址:贵溪市首座中学简 介:象山书院旧址在上清镇东十里许的应天山。据《贵溪县志》记载:宋淳熙中(1174—1189)彭世昌与侍郎张运之侄伯强行已等开山结庐,延青田陆子讲学,以山形如象,更名象山,斋日:象山精舍,自号象山翁。绍定五年(1232),江东提刑袁广微以山间不近通道,改建三峰山下之徐岩,具以本未上于朝,有诏赐额“象山书院”。此后,三峰山下的象山书院多次进行修建,并在城内梅花墩和挂榜山建过象山书院,至清末,又在三峰下进行了重新修建,其规制为:讲堂五间、文昌官三间,山长居所三间,学员居所三栋15间,象山祠一座10间,文峰塔一座,藏室一座在山岩。现应天山象山书院房舍已荡然无存,遗址难辨。三峰山下的石壁上尚存镌刻的“象山书院”四个大字,字体为楷书,每字一米见方,山下仅存山岩藏室一座。解放以后。三峰山下象山书院的旧址上已改建为贵溪首座中学。4.1.4路水坑古城墙名 称:路水坑古城墙级 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编 号:公布时间:1986年4月时 代:清代类 别:古遗址地 址:贵溪市冷水林场桂港工区东北十五华里处简 介:路水坑古城墙位于本市冷水林场桂港工区东北十五华里处的深山密林中。有条用鹅卵石铺成的小道沿着小溪曲径通达。路水坑古城墙用大块鹅卵石铺成,坚固结实。长59米,高4米,厚:顶部1米,底部1.5米,中段有一门,高2米,阔1.5米,上端为拱形,如城门。由于城墙修筑在两座高山的陡壁悬崖之间,有一人防守,万夫莫开之势。古城墙里50米处有屋基一处,包括围墙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似为防守人员居住,再进去3华里,有残存屋基10多处。《贵溪县志》无路水坑石城墙记载,在对当地群众进行调查中,有两种说法:一说这里是唐王躲番处;二是躲“两兵”(外国侵略者)而修筑的,据此,路水坑古城墙有可能是南明唐王朱聿键(年号隆武—1645)或唐王朱聿粤(年号绍武—1646年)而筑,也有可能是近代太平天国农民***军为防止外国侵略者而筑。4.1.5 皮子岭商代遗址名 称:皮子岭商代遗址级 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编 号:公布时间:1986年4月时 代:商代类 型:古遗址地 址:贵溪市河潭镇毛炉村皮子岭简 介:遗址位于本市河潭镇毛炉村皮子岭一带。东西走向,宽约2华里,长5公里,这里属丘陵地带,坡缓,向阳,近信江河。由于雨水冲刷,1979年1月,毛炉大队护林员阮从光发现了暴露地面的石器,后经文物人员考察,在这五平方公里的地带,共获取石予8件,石镞30件,石刀6件,穿孔石刀9件,石斧6件,有肩石斧6件,石锛2件,在这67件文物中,除6件石镞完好无损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缺。这些石器磨制精细,经考察属商代遗址,由此可以推知认定,在四千年前就有人在这一带劳动、守猎、繁衍、生息。该遗址于一九八六年四月,被贵溪县人民机构 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4.2 古墓葬4.2.1江汝壁墓名 称:江汝壁墓级 别:贵溪市文物保护单位编 号:公布时间:1984年4月时 代:明代类 型:古墓葬地 址:贵溪市金屯镇南坂村简 介:江汝壁墓座落在本市金屯镇南坂村委会螃蟹形村西约50米的一座山丘上。据《贵溪县志·人物》记载:“江汝壁,字懋谷,号贞斋,正德辛已进士,延试二甲一名世宗朝,历官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修撰,充经筵讲官,纂修玉碟,讲述太极图,继充日讲官……,官至詹事府少詹,致仕十有余年而卒。有《碧洋集》行世。”江汝壁墓建在圆形山包的 ,东南向,两旁有弧形山岭,呈螃蟹形。墓外形宏伟,中间有石阶通山下,宽5米(现已无存)。两旁有石俑、石马、石羊、石狮各一对,造型逼真,工艺精湛,上述石雕虽历经风雨,但保存完好。此墓于1985年被盗。另该墓原有“江汝壁之墓”石碑一块和石香炉一座,也无存。4.2.2 明代夏鼎碑名 称:明代夏鼎碑级 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编 号:公布时间:八十年代时 代 :明嘉靖十八年(1535年)十二月十五日类 型 :古墓葬地 址 :龙虎山上清镇桂洲村东首简 介:墓碑坐落在上清镇东首。碑为汉白玉石刻,碑高3.75米、宽1米、厚0.33米,其中碑头高0.5米。碑头有4龙戏珠,明嘉靖十八年(1535)十二月十五日。4.2.3 饶国公吴全节墓名  称:饶国公吴全节墓级  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编  号:公布时间:1987年9月15日时  代:元类  型:古墓葬地  址:江西省余江县马荃镇青山村委会贯前周家南面简  介:饶国公吴全节墓位于余江县马荃镇青山村委会贯前周家村南面。据《县志》载,宗师吴全节乃元代寿杨村人,博古通今,元成宗时授“法教嗣师”,元顺帝时,赠饶国公爵上卿,死后葬十二都山田村,现仅存石人四具(三具无头),石马两樽,墓早年被盗,仅留墓坑一个。4.2.4 大窝象形山明墓群名  称:大窝象形山明墓群级  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编  号:公布时间:1987年9月15日时  代:明类  型:古墓葬地  址:江西省余江县马荃镇管坊村委会璜塘姜家东南一公里简  介:大窝象形山明墓群位于余江县马荃镇管坊村委会璜塘姜家东南一公里处,此山原是璜塘姜家村祖坟地,墓群葬于山腰,共有四座墓。首座座为姜明所夫妇合葬墓;第二座为姜石谷夫妇合葬墓;第三座为姜文峰之墓,墓碑刻有“明中宪大夫”;第四座是姜云木夫妇合葬,墓碑上刻有“明中顺大夫”。四墓前后连成一条直线。墓场两侧竖有两层大石墩,高1.5米,相距40米。姜文峰即姜桂,系明弘治进士,曾任知县、知府,至浙江左布政。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