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杀光绪 光绪皇帝的死因是什么?

时间:2016-12-05 17:31:03     编辑:Ky03
20

  历史上光绪帝与慈禧的死亡只相差一天,而历史流传光绪是被慈禧所杀,而到时是不是呢?其中的内情是什么?想了解的话那就赶紧来下面看看相关的介绍吧!

慈禧为什么杀光绪 光绪皇帝的死因是什么?

慈禧为什么杀光绪 光绪皇帝的死因是什么?

  光绪皇帝是怎么死的?

  1908年11月14日,也就是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时分,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享年38岁。第二天下午,慈禧皇太后病死在中南海仪鸾殿。两人的相继谢世不到24小时,使各种评论和猜测随之而起。由于光绪帝在戊戌变法后就被慈禧太后囚禁,许多人怀疑,慈禧太后因为害怕她死后光绪帝重新掌权会翻案,所以在自己临死前将他害死。于是,光绪被人谋害致死的种种说法也就由此产生了。 

  在晚清文人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和徐珂编著的《清稗类钞》中摘抄的清代笔记里认为,慈禧太后病危期间唯恐自己死后光绪重新执政,推翻她一手制造的种种冤案,于是令人下毒手将光绪害死。 

  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传》和德龄的《瀛台泣血记》等书认为,清宫大太监李莲英等人平日里仗着主子慈禧的权势,经常中伤和愚弄光绪。他们生怕慈禧死后光绪重新主政,会清算他们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为强,在慈禧将死之前先把光绪害死。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过,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决不会轻饶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 

  曾经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在一本民国时期的杂志《逸经》第29期上发表一篇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没过几天,光绪便死了。这位御医认为,虽不能断定是谁害死了光绪,但却可以肯定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由于这些种种传闻,光绪之死成为清末历史上的一大疑案。那么,光绪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需要对光绪病案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太监作祟欺主天子忍气吞声

  在 首座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清宫医案(也称“脉案”)中,有大量光绪帝的病案。其中既有当年宫内御医们为光绪帝诊病用药的档案,也有光绪帝本人为使御医们知其确切病史病状而口述或亲书的“病原”,尤其是光绪帝临死前半年的“脉案”,保存得相当完整。这些珍贵的原始诊病记录,为我们揭开光绪帝的死因提供了重要而可靠的依据。 

  从这些“脉案”中我们发现,光绪帝从小就体质羸弱,失于调理。他自幼多病,长期遗精,关节炎严重,身体素质很差。如光绪帝在37岁时自己写道:“遗精之病将二十年,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近数年每月不过二、三次,且有无梦不举即自遗泄之时,冬天较甚。”“腿膝足踝永远发凉”“稍感风凉则必头疼体热”“耳鸣脑响亦将近十年”。光绪帝常患感冒及脾胃病,用药十分频繁。体弱多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年营养不良,据光绪帝身边的太监寇连材的《宫中日记》记载,宫廷中皇帝的膳食很丰富,常常有上百道菜,但因为光绪帝没有权势,太监和厨师们就糊弄他,常常把上顿的剩菜下顿再摆出来,长年累月情况越来越严重,以致到后来大多数菜都是发馊发臭的道具,根本不能吃,光绪帝往往就吃摆在面前的一两个新鲜菜,因此营养严重不良。有时光绪帝让亲近宫女为他开小灶,慈禧太后知道后还要申斥,说皇帝不应该这么娇气,满桌子菜不吃还开小灶。醇亲王府有时想给光绪帝送菜进去,还要偷偷摸摸,怕慈禧太后和大太监知道。 

  慈禧压制光绪皇帝精神郁闷

  除了身体羸弱,光绪帝的心理健康也从小就受到戕害。他4岁进宫,远离亲生父母,慈禧太后虽是他的亲姨妈(光绪帝母亲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但对他的管束却非常严厉,不仅要他严格遵守各项宫廷礼节,还动辄严词训斥,使他从小就倍感孤独,对慈禧太后异常恐惧,见了面如同老鼠见了猫,惶惶不可终日,精神上压抑苦闷,非常人可比。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帝成年并举行大婚典礼后,慈禧太后迫于“祖制”,只好宣布“归政”于皇帝,自己退居颐和园去“颐养天年”。没有了慈禧太后每天在宫中的kongbu 阴影,光绪帝的身体状况开始好转。从病案记录来看,在光绪十五年至二十四年之间,其诊病吃药的次数相对有所减少。 

  然而,到光绪二十四年末及二十五年以后,他的病情却突然加重,体质直线下降。如光绪二十五年正月初二日的“脉案”写道:“皇上脉息左寸关沉弦稍数,右寸关沉滑而数,两尺细弱,沉取尤甚。面色青黄而滞,左鼻孔内肿痛渐消,干燥稍减,时或涕见黑丝。”“进膳不香,消化不快,精神欠佳,肢体倦怠。”“下部潮湿寒凉,大便燥结,小水频数。”从现代医学角度来分析,光绪帝已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关节炎或骨结核以及血液系统的疾病,到光绪二十六年以后,他的病状已深入五脏,气血双亏,病势开始严重。 

  zhengzhi 斗争失败光绪一蹶难复(算命www.bmfsm.com)

  身体状况的突然恶化,与当时的zhengzhi 形势有关。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1898年春夏之际,光绪帝发动了戊戌变法,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百日维新”,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既得利益,在朝廷中形成了“帝党”与“后党”的对立。九月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并***了“戊戌六君子”,重新垂帘听政。zhengzhi 上的失败使光绪帝进入了一生中最苦闷最痛苦的时期,从幼年就种下的病根也开始发作了。 

  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不仅失去了自由,还受到慈禧太后的多方凌辱折磨,一度甚至想将他废掉。光绪帝终日惊恐,又无可奈何,曾哀叹道:“朕并不如汉献帝也!”在这种长期的急怒惊心的处境下,终于精神崩溃,旧病复发,日趋沉重,再也未能康复。 

  

  光绪死亡档案揭开早逝之谜

  由此可见,慈禧太后的精神折磨其实是光绪帝的主要病因,即便如此,我们却不能说慈禧太后是直接谋害光绪帝的凶手,光绪帝也不是被人谋害而暴死的。因为从光绪二十五年前后,光绪帝的疾病突然恶化,日趋沉重,从未好转。到光绪三十四年春季以后,已是病入膏肓,危在旦夕,不必他人谋害,也是必死无疑。这有光绪帝临死前的“脉案”和他自书的“病原”等大量医案可以作证。 

  如从御医曹元恒在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初九日所写的医案内可知,光绪帝在临死前半年内,病势已十分严重,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在治疗上已是寒凉药及温燥药均不能用,医生们已束手无策。到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御医陈秉钧更在“脉案”上写有“调理多时全无寸效”之语,说明御医们对光绪帝的沉疴已无能为力。延及当年九月,光绪帝的病情更加复杂多变,脏腑功能已经全部失调,死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光绪帝本人对自己病情日益加重也十分着急,在他亲书的“病原”中,一再指责御医们无能。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他因自己的病虽“屡易方药仍属加重”而斥责御医们“总系药不对症”和“草率立方”。七月初八日,他诉说自己:“病势迁延,服何药总皆无效,且一症未平,一症又起”。七月十七日,他责备御医“服药非但无功,而且转增,实系药与病两不相合,所以误事!”八月初七日,他更申斥御医是:“每次看脉,忽忽顷刻之间,岂能将病详细推敲?不过敷衍了事而已。素号名医,何得如此草率!”等等。这些斥责言词反映出他当时焦躁绝望的心情。 

  当时的江苏名医杜锺骏,在他所写的《德宗请脉记》一书中,也对光绪帝的病情有详细记载。杜锺骏是在光绪三十四年七月以后,被征召到京专为光绪帝治病的。他在七月十六日首座次入诊后,立即对吏部尚书陆润庠说:“我辈此来,本来是满以为可以治好皇上的病,来博取微名,今天看来多半是徒劳无益,只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了。”可见早在此时,杜锺骏就认为光绪帝的病已救治无望了。 

  光绪帝临终时的病情,对于他的死因更能说明问题。从“脉案”来看,大约是在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前后,光绪帝的病情进入危急阶段。十六日这天,他出现了肺部炎症及心肺衰竭的临床症候,危急万分。第二天有三名御医入诊,其中就有杜锺骏,他们一致认为光绪帝已是上盛下虚,元气大亏,已经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据杜锺骏事后的描述,当时光绪帝气促口臭,带着哭声问他:“你有何法救我?”杜问:“皇上大便如何?”光绪帝说:“九日不解,痰多气急心空。”杜诊断出来,回到军机处开药方,药案中有“实实虚虚,恐有猝脱”语。大臣们说:“你这样写病案,不怕皇上害怕吗?”杜答:“此病不出四日,必出危险。现在不写,将来一旦变出非常,我难负其责,所以不得不写。” 

  到十月十九日,光绪出现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生,浊气下降,全身疲倦乏力的症状。(医案:“中气虚损,不能承领上下,以致上而逆满喘咳,下而大便不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通体为之困乏矣!”)此时,御医们一致“甚感棘手”。到二十日,光绪已经是眼皮微睁,流着口水的嘴角轻轻颤抖。(医案:“目睑微而白珠露,嘴有涎而唇角动。”)这是现代所谓的中枢神经症状,说明已危在旦夕。当天夜里,光绪开始进入弥留状态,肢体发冷,白眼上翻,牙关紧闭,神志昏迷。(医案:“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上翻,神识已迷。牙齿紧闭,势已将脱。”)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光绪的脉搏似有似无,眼睛直视,张嘴捯气儿。(医案:脉息“若有若无,目直视,唇反鼻扇,阳散阴涸”。)夜半,光绪帝进入弥留状态,延至酉刻,终于“龙驭上宾”,与世长辞了。 

  从现代医学上来分析,光绪帝主要是肺结核、肝脏、心脏及风湿等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了抵抗力的下降,出现了多系统的疾病。其直接的死亡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合并急性感染所造成。从光绪亲书“病原”及其“脉案”所载的病因病状及死状来分析,他自病重至临终之时,其症状演变属于进行性加剧,并无特殊异常症状出现,既无中毒或其他伤害性的征象,也没有突然性暴亡的迹象,应该是属于正常的病亡,并非慈禧太后加害。但巧合有时恰恰反映了历史的宿命,光绪皇帝就是命中注定一辈子也走不出慈禧太后的阴影。

  光绪真的是被慈禧所杀吗

   在 档案馆中有大量光绪帝的病案,这些珍贵的御医诊病记录,为我们揭开光绪帝的死因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从御医所写的医案内可知,光绪帝在临死前半年,病势已十分严重,当年九月光绪帝的病情更加复杂,脏腑功能已经全部失调,死亡只是时间问题了,而这时候却被人毒死,说明有人很想要光绪立即死亡。

  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说明光绪是慈禧命人毒死的,但慈禧的精神折磨是光绪死亡的主要病因,光绪帝的死因从目前的分析来看,除了和慈禧有重大关系外,还和两个人有重大关系,袁世凯和李莲英。

  光绪死后,长期陪侍的起居官都曾有证言称光绪是被毒害致死,这一说法不仅得到了史学界和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认可,现代专业的技术也证明光绪死于中毒,但是何人下毒的,大家多把矛头指向慈禧,也有人认为是袁世凯或李莲英。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过,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后,光绪决不会轻饶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将光绪毒死。还有一说是李莲英毒死了光绪,其是当时的太监总管,一直跟着慈禧,怕慈禧死了之后,光绪执政,对自己不利,于是先杀了光绪。

  据了解,有人看见一个小太监给光绪端去一碗塌喇,即酸奶。询问后小太监说是慈禧赐给光绪的,不久后就传出了光绪驾崩的消息。究竟李莲英是不是在慈禧的默许下毒死了光绪,我们不得而知,但想必光绪的死因与慈禧脱不了关系。

  慈禧与光绪的死差一天,是巧合还是另有内幕

  1908年临近岁末时,紫禁城传出惊人的消息,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在两天内相继死去,京城内外仕途 及民间顿时人心浮动,议论纷纷,整个政局变得动荡不安。

  光绪死因之谜

  1908年11月14日傍晚,北京已经入冬,格外寒冷,光绪帝在宫中悄然去世,临终无一人陪伴,及至被人发现,早已死去多时。次日下午,74岁的慈禧也撒手人寰。38岁的光绪帝在七旬老人慈禧病逝的前一天死去,不免让人产生疑惑,历来传说颇多,很多人认为是慈禧自知病将不起,不甘心死于光绪之前,所以下了毒手。但详考清宫太医档,可知光绪是受肺结核、肝脏、心脏、风湿等慢性病长期折磨,致使身体的免疫力严重缺失,酿成了多系统的疾病,最终造成心肺功能衰竭,合并急性感染而死亡。

  1980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在清理崇陵地宫时,发现光绪遗体完整,体长1.64米,无刃器伤痕。通过化验颈椎和头发,也无中毒现象,与清史档案专家、医学专家的分析判断相吻合,即光绪属正常死亡。近年的另一项检测结果,则认定光绪系中毒而亡。但仍有学者持保留意见,认为光绪中毒一说尚难确证,说慈禧是主谋尚难定论,如真有人下毒,更可能是袁世凯、李莲英。

  戊戌维新被压制 后,光绪帝作为名义上的皇帝又在晚清政坛上活动了十年。其间,从一些曾经远远瞥见过他的西方人的记载中,或者从那些伺候过他的太监口中,给人的印象是,他似乎陷入深度忧郁状态,反应迟钝,表情木然。

  有位伺候过慈禧的宫女在慈禧的安排下,嫁给了给光绪帝理发的刘姓太监。宫女回忆丈夫曾告诉她,“剃完头,请示皇帝按摩不?大家知道光绪帝是个急脾气的人,对生活细节向来又不讲究,早就腻烦了,向例是摇摇头,更不挑剔奴才的毛病。奴才行礼时,皇上的眼皮也不抬,怔怔地在想心事”。丈夫还说皇上很少有喜笑颜开的时候。

  慈禧安排光绪读立宪书

  而近年披露的清宫档案,则反映如同木偶的光绪帝,在其木讷、冷漠的表情下,内心深处实际上并未完全放弃他的zhengzhi 追求,而慈禧太后也并非人们所想象的,对他恨之入骨甚至必欲置其死地而后快。恰恰相反,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后,慈禧太后于1907年11月指令孙家鼐、荣庆、陆润庠、张英麟、唐景崇、宝熙、朱益藩轮班为光绪帝讲学,其中孙家鼐、荣庆、陆润庠讲授四书五经,张英麟、朱益藩讲授庭训格言和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唐景崇、宝熙讲授国朝掌故及各国政略。讲授者每日须将所讲之书,“综其大义,择其精语,恭拟讲义一篇,缮写两份,先一日进呈皇太后、皇上御览”(张毅君供稿:《为光绪帝进讲‘各国政略’稿》,《近代史资料》总104号,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从遗存的讲义可以得见,各国政略的讲授内容包括柏林条约、法英之谋埃及、各国之分非洲、英女王维多利亚之经营印度、英国殖民地之制度、英国宪政之沿革、德国联邦之制度、美国政策之变迁、各国最近势力之趋注、各国文化之发达等。重点是厚今薄古,尤其关注各国zhengzhi 改革和经略扩张。

  正是在慈禧太后的允许下,光绪帝利用这个机会,读了许多有关各国宪政等内容的书籍。以下是一份1907年和1908年内务府的“呈进书籍档”,数件合成一件,是内务府banli 光绪帝索要的购书单的记录。首座份是1908年1月29日由内务府奏事处交出光绪帝朱笔所列的40种书目。

  zhengzhi 官报局刊印各书:《***宪法说明书》、《***统计释例》、《***宪政略论》、《译书提要》、《驻奥使馆报告书》;商务印书馆新印各书:《孟德斯鸠法意》、《zhengzhi 讲义》、《法学通论》、《比较国法学》、《zhengzhi 学》、《国法学》、《民法原论》、《zhengzhi 泛论》、《宪政论》、《行政法泛论》、《***预备立宪》、《国债论》、《** 讲义录》、《***** 讲义录》、《***** 法述义》、《自治论纂》、《宪法研究书》、《***监狱法详解》、《万国国力比较》、《zhengzhi 一般》、《列国zhengzhi 异同考》、《欧洲最近zhengzhi 史》、《欧洲新政史》、《欧洲财政史》、《经济通论》、《理财新义》、《***法制要旨》、《日俄战纪》、《最新战法学》、《德国学校制度》、《各国宪法大纲》、《英国宪** 》、《万国舆图》、《欧美政教纪原》。以上每种呈四部,并嗣后官报局有新印出之书,即随时每种呈递四部。

  两天后,内务府呈进了其中的27部。同时对未能进呈其他书目陈述了原因:“zhengzhi 官报局欠办书籍:《***宪法说明书》,现在不齐;《***宪政略论》,现在不齐;《译书提要》,现在不齐。商务印书馆欠办书籍:《自治论纂》,尚未出版;《宪法研究书》,尚未出版;《zhengzhi 一般》,现在不齐;《列国zhengzhi 异同考》,现在不齐;《欧洲财政史》,现在不齐;《经济通论》,现在不齐;《日俄战纪》,现在不齐;《最新战法学》,现在不齐;《各国宪法大纲》,现在不齐。共书十二种(引者按,应为十三种)未进。”

  1908年2月17日,内务府又补进五种:“《***宪政略论》四部,每部一册;《zhengzhi 一般》四部,每部二册;《欧洲财政史》四部,每部一册;《日俄战纪》四部,每部一册;《战法学》四部,每部三册”。同年2月29日,光绪帝交给内务府他从《zhengzhi 一般》一书中抄下的一份详细目录,要内务府查明出自何书,并索要这本书。两天后,内务府将除《英华大辞典》、《帝国主义》、《欧洲新政史》之外的其他书籍进呈,并禀告了商务印书馆方面的答复:“据云系西洋历史目录误订在《zhengzhi 一般》书内。”

  《zhengzhi 一般》是一个月前进呈的27部书中的一部,光绪帝不仅已看过,还一字不漏详细抄下了误订其中的目录。从他列出的商务印书馆新书来看,他似乎很清楚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情况。当时商务印书馆的主事者,正是曾参与戊戌维新的张元济。

  档案记载,此后内务府继续购买最新出版的书进呈光绪帝(包括那些被指定的书目)。1908年3月5日呈进《***宪法说明书》、《译书提要》及《帝国主义》三种。3月10日宪政编查馆送到zhengzhi 官报局刊印的《***zhengzhi 要览》等六种书,两天后被进呈光绪帝。3月17日宪政编查馆送到zhengzhi 官报局刊印的《***议会诂法》,连同从商务印书馆续购的《宪法研究》和《列国zhengzhi 异同考》,三书一并于3月19日呈进。4月1日宪政编查馆送到zhengzhi 官报局刊印的《法国zhengzhi 要览》、《比国zhengzhi 要览》、《***丙午议会》、《***宪法疏证》,翌日呈进。4月7日宪政编查馆送到zhengzhi 官报局刊印书。《英国财政要览》,4月9日进呈。4月24日宪政编查馆送到zhengzhi 官报局刊印的《***官制通览》,连同商务出版的《自治论》于当天一并呈进。这份档案记载了光绪帝在大约三个月时间内提出要看的书目,总共超过50种。可惜天不假年,半年多后光绪帝就去世了。

  慈禧太后的临终安排

  1908 年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前一天即11月13日,亦在病中的慈禧在寝宫紧急召见奕 匡力、载沣、鹿传霖、袁世凯等军机大臣,之后内阁宣布奉太后懿旨,著醇亲王载沣之子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以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这样在光绪去世前,明确指定了皇位的继承者,即以光绪的弟弟醇亲王载沣的快满3岁的儿子溥仪为嗣皇帝,而由载沣以摄政王监国。11月15日,慈禧太后也病死了。两天之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接连去世,全国上下震动不小。1908年11月16日,美国《纽约时报》载:“北京的市容已经大变,所有红色的东西都被移走,取而代之的是肃穆的蓝青色。”

  上述披露的史料和史实,具体反映了晚年慈禧与光绪的关系,绝非人们所想象的对他恨之入骨甚至必欲置其死地而后快,否则她何必要费心安排组织班子帮助光绪读书,让他了解西方各国包括立宪制度在内的zhengzhi 变革的历史和现状。因为光绪的早逝,慈禧的这番苦心也白费了。看来对晚年两人关系的真相,尤其是光绪的死因,确实应谨慎,不宜贸然作断论。而光绪的早逝,特别是牢牢执掌清廷最高权柄近半个世纪的慈禧的突然去世所留下的权力真空,是很难有人填补的,日趋绝境的清朝机构 更失去了控制局势的能力。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