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说曾国藩是卖** ?

时间:2016-12-02 17:21:07     编辑:Ky03
20

  在历史上曾国藩是一代名臣,其在历史上的影响有着很深远的意义,而对于每一个人物往往都褒贬不一,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对于曾国藩到时是好人还是坏人呢?为什么历史上传他是卖** ?想了解其中缘由的话那就赶紧来下面看看吧!

曾国藩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说曾国藩是卖**
?

曾国藩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说曾国藩是卖** ?

  曾国藩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与与*** 、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其门下有许多有才之人,同为晚清四大名臣,甚至被西方称之为“东方的脾斯麦”的*** 就是其弟子。曾 国藩原名曾子城,为湖南湘乡汉族人,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公元1811年,出生在晚清一个地主家庭,公元1872年于南京去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 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是 近代著名的zhengzhi 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世人称其为“半圣”。他所说的各类名言,特别是在教育子女方面,拥有很高的成就。就算 是现在,曾国潘家书,还在被人广为传阅。曾国潘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首座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仕途 上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zhengzhi 、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界上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正反两面性,特别是晚清重臣,后人对其评价好坏极为鲜明。曾国藩、*** 这两师徒,后世之人对其皆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曾国藩和*** 是真正的实干家,不搞虚的,从实际的方面增强 的实力。也有人说,他们是卖** ,在外国人面前奴颜媚骨,不顾 利益。有人说曾国潘,压制 太平天**动,给清朝续命, 实在是汉族人的耻辱。曾国潘这个人有这么多面,那么到底哪一面才是真正的他呢?

  让曾国藩开始平步青云的功绩,应当就是压制 太平天**动。看 整个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每个王朝覆灭的先兆皆是农民起义。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汉末的黄巾军起义,元末 的各方起义,明末的闯王等等。到了清末,也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起义,此次起义发展之迅速,骇人听闻,短时间内就占据了半壁河山,甚至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此次起义,就 是太平天**动。晚清之时,清廷腐败,社会黑暗,人民苦不堪言。在这么一种情况下,依靠天主教的教义,发展起了太平天国,期望建立一个平等共富的 。

   在起义的销烟席卷大地之时,曾国藩受命组建湘军,随后压制 太平天**动。曾国藩用兵奇诡,行事凶辣,很快协同其他大将,将太平天国起义压制 了下去。

  在此次压制 中,曾国藩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他极为狠毒,不仅杀俘,而且还屠城。他和弟弟曾国荃,被时人称之为“曾剃头”、“曾屠户”。对于曾国藩此种做法,小编不做评论。 只客观来说,曾国藩压制 太平运动,是作为他清朝臣子应尽的责任。而对于有人说,此举是给清朝续命的说法。在面对西方列强之时,相对太平天国,小编更倾向于清朝。小编是站 在很实际的一点来看的,在面对列强之时,清朝虽然已经积弊甚深,但至少在朝廷里还是有许多有志之士,眼光深远,看见了未来的出路的。由这些受过系统教育的士大夫阶层来处 理各种状况,总比太平天国一群没有受过许多教育的人来面对要好。只看太平天国领导阶层,在取得一部分成就后,便沉迷于金银享乐之中,甚至还内斗严重来看,就不适合当时的 。

  在说天津事件中,因为外国传教士的恶行,天津人民皆气愤不已,进行了激烈的报复。对于此种情况,朝廷派出了曾国潘来处理这一事件中。曾国藩此次的态度,使得他有了“卖国 贼”之称。原因无他,曾国藩鉴于法国和清朝的军事差距,选择了妥协,不仅严厉指责天津人民,而且还将扣押的传教士放走。此次所作所为,到底是好是坏,其实并不好评价。在 此次 都有过错,曾国藩考虑到清朝不敌法国是好,但是他指责天津人民,也不是一种好的做法。

  在小编看来,曾国藩还是功大于过的。至少他被称之为“ 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足以见证他的功绩。在他的指导下,建造 首座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首座 所兵工学堂,肇始 近代高等教育;首座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 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 人的眼界;安排首座批赴美留学生,为 培养了大批栋梁 之材,其中民国首座任总理唐绍仪, “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部 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首座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为什么说曾国藩是卖** ?

  (1)曾国藩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借“夷兵”以“助剿”太平天国

  (2)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banli 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 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kangyi ,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sharen 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议论 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垂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

  曾国藩真是卖** 吗?

  清嘉庆十六年(1811)十月十一日,在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一个叫白杨坪的偏僻村庄,诞生了一位对晚清历史影响颇大的人物——曾国藩。(算命www.bmfsm.com)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直到他的祖父曾玉屏时才成为当地一个拥有100多亩土地的小地主,而他的父亲曾麟书43岁时才考取一个秀才。但

  是 人总是喜欢把一些灵异之事附会到大人物身上,对曾国藩也不例外。

  出生:巨蟒转世的神话

  传说曾国藩出生的前一天晚上,其曾祖父曾竟希公做了一个梦:一条巨蟒,盘旋空中,旋绕于宅之左右,接着入室庭,蹲踞良久。老人第

  二天早晨百思不得其解,随即有人告诉他:“恭喜公公,今早添了一个曾孙了。”老人一听,恍然大悟,认为这新出生的曾孙就是那条蟒蛇投

  的胎。他联想起唐朝名将郭子仪出生时其祖父也梦见大蟒蛇进门,因此认为曾家将来也要出一个大贵人。很快曾国藩是蟒蛇投胎之说就在当地

  传开了。随着曾国藩的名气越来越大,这个说法也就越传越远。

  事也甚巧,曾国藩生有疥癣,小时还并无多大痒痛。到了35岁以后,曾国藩的功名官运,一天一天地高升,他身上的疥癣也随着一天一天

  地扩大,简直奇痒无比。曾国藩在日记中多次记载,苦不堪言。

  在曾国藩祖屋的后面,“旧有古树一株,为藤所绕,树已槁而藤且益大且茂,矫若虬龙,垂荫一亩,亦世所罕见者”。这条巨藤,活像一

  条巨蟒,乡人称之为蟒蛇藤。曾国藩在世时,藤叶藤枝,迎风摇曳,得意洋洋;待曾国藩死后,该藤就叶落枝枯,不久就死了。人们对此觉得

  很是奇怪。

  这样,巨蟒入梦,癣如鳞,祖屋藤似蟒蛇,种种异事都发生在曾国藩身上。有人因缘附会,杜撰了曾国藩是巨蟒转世的神话。

  当然,上述传说或巧合、或附会、或杜撰,不足凭信。但是,如果我们抛开评判功过是非的定性评价,曾国藩一生为人处世、成就的事业

  ,确实是常人所难以企及的,有时甚至真有点像是天佑神助。

  出头:不信书,信运气

  据清人朱克敬撰《瞑庵杂识》记载,曾国藩曾经对吴敏树和郭嵩焘说,自己死后的碑文由这两位执笔,但是要加上这样的话:“不信书,

  信运气。公之言,告万世。”

  曾国藩的运气往往表现在人生的关键时刻。

  科考得意,入翰林院曾国藩6岁从师入学,14岁应童子试,先后考了7次,到23岁才成为生员(秀才),第二年中湖南乡试第三十六名举人

  。28岁那年到京城会试,考取第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一般来说,中了进士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但不容易做到大官。当时的“终

  南捷径”就是到翰林院镀金——被点了翰林,升迁就会加快。当时的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的进士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他们一般在发榜

  之后就会被授职为翰林院的修撰、编修等官。二甲三甲的进士则必须通过下面的“朝考”才能进入翰林院。一般来说,三甲进士入翰林院的几

  率不大。据说,曾国藩知道自己名列三甲后很是丧气,当即就想打道回府。因为朋友苦劝才勉强参加了朝考。结果,曾国藩的朝考成绩却出奇

  的好,列一等第三名(试卷进呈御览后,又特别提为一等第二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深造。两年之后,庶吉士散馆,授曾国藩翰林

  院检讨,秩从七品。从此开始了他12年的京师为宦生涯。

  曾国藩自1840年得授翰林院检讨,到1849年已经升任礼部右侍郎,十年七迁,跃升十级,成为二品大员。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回思

  善化馆中同车出入,万顺店中徒步过从,疏野之性,肮脏之貌,不特仆不自意其速化至此,即知好三数人,亦不敢为此不近人情之称许。”可

  见,曾国藩自己也料想不到升迁会如此之快,简直有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味道。

  曾国藩之被超常拔擢,一方面得益于他自己的刻苦自砺,办事干练,而更重要的则是得到权臣的赏识和襄助,这个权臣就是在当时权倾朝

  野、在后世臭名昭著的穆彰阿。穆彰阿是曾国藩1838年参加会试时的正总裁(主考官),因此两人有师生之谊。穆彰阿的赏识和关照,使曾国

  藩的官职不断得到升迁。

  曾国藩仕途顺利,自然对他所服务的朝廷感恩戴德,面对当时内忧患的局面,他更急于为这个朝廷做点什么。也许在他看来,当时最大的

  祸患,并不是外国的兵舰,而是朝野上下因循苟且的不良zhengzhi 风气、官吏蠹民引发的深层社会矛盾。因此,他在咸丰皇帝即位后,上了一道名

  为《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的折子,大致的意思是建议咸丰皇帝不要因为斤斤于细节而忽略大事,不要因为尚文饰而不求实效,不要因为凡

  事专断而使大臣无所措手足。这么尖锐的批评在唯唯诺诺已成风气的当时,无疑是有一定风险的。曾国藩自己自然十分清楚,“折子初上时,

  余犹恐犯不测之威,业将得失祸福置之度外”。事实上,咸丰皇帝看了折子后确实很生气,“欲罪之”,后因为大臣求情才作罢,还假惺惺地

  “优诏褒奖”。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他所效力的朝廷还是很有责任感的,这种责任感一方面他对朝廷眷顾的知恩图报,一方面儒家

  文化的熏陶,而更重要的是他个人的命运与这个朝廷的命运休戚相关。曾国藩想做一名忠臣,看不惯仕途 的腐朽和暮气沉沉,想要通过自己的

  努力警醒皇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状。其结果则是,他的要求和建议根本得不到重视,反而使自己在朝臣中越来越孤立。此时,他所依仗的

  穆彰阿也已被罢黜,京师再也没有他得以施展的空间。曾国藩在一首诗中写道:“补天倘无术,不如且荷锄。”说明他已经萌生了退志。

  咸丰二年(1852),朝廷令曾国藩到江西主持乡试,他如释重负,立即离京。途中又得知老母故去,他只好回家奔丧。在曾国藩回乡后的

  几个月的时间里,全国的zhengzhi 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太平军的声势迅速高涨,清廷所依仗的绿营兵不堪一击,清机构 急命各地加紧兴办团练。

  1853年1月,任命曾国藩为湖南团练大臣。历史又一次给了曾国藩展示才能的机会。

  出名:“曾剃头”、“曾屠户”与“中兴首座名臣”

  可以说,曾国藩真正走上历史前台,施加他对 近代历史的独特影响,是以他在原籍襄办团练,协助地方官筹办“防剿”开始的。这不

  仅关系到曾国藩的一生荣辱,而且关系到大清王朝的气脉运数。从这时起,曾国藩的才能和个性逐渐得到展示;也是从这时起,人们给了他各

  式各样的骂名和美誉。

  “曾剃头”、“曾屠户”。在太平军巨大声势的影响下,湖南政局动荡,许多不满地方官压迫和地主豪绅盘剥的农民趁机起来活动。曾国

  藩看到湖南的形势严峻,存在着爆发大规模起义的危险,因此断然采取铁腕高压政策。一方面,鼓励乡绅捕杀和捆送本乡、本族之敢于反抗之

  民,“轻则治以家刑,重则置之死地”,各地的土豪劣绅平时就欺压良善,此时更是为所欲为。另一方面,在团练大臣公馆直接设立审案局,

  “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审

  案局成为在司法部门之外可以随意捕人、审讯、sharen 的机构。因为用刑苛酷,凡被抓入审讯者,很少能够生还。据曾国藩自己奏称,截止到咸

  丰三年(1853)六月,仅仅4个月,审案局就直接sharen 137名,其中“立予正法”者就达104名,“立毙杖下”者2名,“监毙狱中”者31名。

  在曾国藩的kongbu 政策下,湖南地方的地主豪绅势力又抬起头来,使湖南不仅没有成为太平天国***新的策源地,反而成为曾国藩集团压制

  太平天国牢固的后方基地。咸丰皇帝对曾国藩的做法十分赞赏,他在曾国藩的奏折上朱批道:“banli 土匪,必须从严,务期根株净尽。”但是

  老百姓和社会议论 却激烈地抨击曾国藩的** 政策,“曾剃头”、“曾屠户”之类的诨号和诅咒传遍湘省。“中兴首座名臣”。对于清廷而言

  ,曾国藩能够带着他培养起来的湘军将几乎使清王

  朝灭亡的太平天国起义压制 下去,挽救了清王朝即将覆亡的命运,并将清王朝带向了所谓的“同治中兴”,自然是“功莫大焉”,也无愧

  于“中兴首座名臣”的“美誉”。关于曾国藩与太平军之战,许多历史读物中都有介绍,这里不必多言。而他以一介儒生开始带兵,从襄办团

  练开始,最后练就了近代 首座支“兵为将有”的队伍 ,并把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压制 下去,其中的原因就不仅是“天佑神助”了,其

  人确有非凡之处。

  从治军来看清朝的正规军主要为“八旗”和“绿营”两部分,八旗和绿营都有兵籍,父死子继,世代相沿。长期以来因为没有战事,养成

  骄惰的习气,战斗力很差。又因为兵归国有,“将与将不相习,兵与兵不相知,胜则相妒,败不相救”,所以战斗力很差。曾国藩对这一点看

  得很清楚,所以他要重起炉灶,编练新军。

  首先,变世兵制为募兵制。从兵源来说,主要招募那些强健朴实的山乡农民,不收营兵,也不收奸狡之徒。从军官来说,主要招聘绅士、

  文生担任,曾国藩还提出湘军军官的几条标准:“首座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汲汲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可见其选拔很严

  。从队伍 组织来看,实行上级选拔下级的层层负责的制度,即统领由大帅挑选,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官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官挑选,士兵由

  什长挑选。曾国藩认为,这样由上级挑选下级,上下级经常是同乡、朋友、师生等关系,而且下级会感念上级的知遇之恩,这样平时容易团结

  ,有了危难也会相互照应。他说:“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吾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这样,基本解决全军

  上下团结一心的问题。

  其次,增加兵饷,诱之以利。湘军每月饷银是绿营兵的三四倍,这样,“将士愈饶乐,争求从军”。

  再次,注意对队伍 进行纪律教育和zhengzhi 教育。曾国藩看到清军因为军纪涣散,不仅战斗力差,而且在百姓中口碑很坏。为了取得zhengzhi 上的

  主动,他强调军纪要严明,以争取民心。曾国藩作为一位文化型的军事长官,他以理学家的身份,每逢队伍 操演都要亲自训话,对那些以农民

  为主体的军人们进行儒家思想和精神的教育,“反复开说至千百语,但令其无扰百姓”。

  在曾国藩心目中,队伍 不仅要会打仗,而且要有思想、有信仰。这也是他选兵要选诚笃的农民,择将要择有文化的绅士和文生的原因所在

  。与同时代的将领相比,确实要高出一筹。

  从zhengzhi 来看在与太平军的较量中,曾国藩很注意争取zhengzhi 上的主动。

  首先,他把压制 太平天国起义美化成不仅是“保国”、而且是“保教”,《讨粤匪檄》中攻击洪秀全最激烈的一点就在于:

  举 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

  字者,又焉能袖手坐视,不思一为之所也!

  当以大清的名义已经很难唤起百姓支持的时候,他便抬出了孔子、孟子,攻击太平军信仰天父、天兄,其要害是要灭亡儒教、荡尽传统文

  化,那么他的压制 就成了为延续 文化血脉而进行的正义行动。曾国藩的这一做法,确实赢得了一些人的支持。

  由上述分析来看,曾国藩在对太平军的**中取得最后胜利确有其内在的原因。如果没有他,江河日下的晚清机构 也许抵御不了太平军的

  迅猛攻势。

  在压制 太平天国的后期,他又以理学家的身份,开近代风气之先,发起了洋务运动,被后人誉为“ 近代化之父”。我们说他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 近代历史的进程,似乎并不为过。在当时,曾国藩也迎来了人生和事业的巅峰,“中兴名将”、“旷代名臣”之誉纷至沓来。

  相对于他的兄弟曾国荃和其他湘军将领而言,曾国藩还是比较清醒的,他知道盛名之下必遭朝廷的疑忌,因而处处谨慎,甚至主动奏请裁撤部

  分湘军,让在攻破天京之后大肆劫掠** 的兄弟曾国荃回家养病等。曾国藩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持盈保泰,功德圆满,但历史却偏偏和

  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先是因剿捻无功遭到参劾,继而又因处理天津教案不力而闹得骂声四起,名誉扫地。

  同治年间,曾国藩官至极品,他入境觐见,规格不可谓不高。地位不可谓不显,但他高兴不起来,他痛苦的发现自己一心捍卫的大清王朝

  已经“抽心一烂”,无可救药了。

  人到暮年,又看到清王朝的暮年,他痛苦万分,在悲哀与痛苦中走完了人生道路。

  曾国藩是大清王朝的忠臣,是一位具有优良品格,又有严重缺点的理学家,儒学家,军事家,他的一生与衰落时期的清王朝息息相关。

  在大清子民眼里,他挽救了 ,是忠臣。在太平军眼里,他压制 了太平天**动,是侩子手。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