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美男啊!灶王爷是怎么从美男变成黑脸的
腊月二十三,按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要祭灶。虽然这种习俗在
	
	
	
	
已延续了两千多年,但祭祀对象和祭祀方式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连续变化~直至唐宋以后才基本固定下来,逐渐发展成了我国有特色的祭灶习俗。
灶神信仰反复演变
身份修正势在必行
在我国,狠多民间信仰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灶神信仰也不例外!早期人们奉炎帝、祝融与“先炊”等为灶神,每逢孟夏之月,便举行隆重的祭灶仪式 - 向掌管人间饮食的灶神致敬.后来,无论是灶神的身份、职责还是祭灶日期、祭灶方式,都发生了狠大的变化。
灶神到底是谁?汉代一些学者认为 - 灶神与门神一样,充其量只是一个家庭保护神,把中华始祖神炎帝与“上公之神”祝融等同于灶神,无疑是贬低了他们的身份。而把老妇“先炊”奉为灶神,也有不少学者提出异议~因而对灶神身份的修正势在必行。
西晋至唐代灶神是位美男子
东汉学者许慎是著名的文字学家~他在《五经异议》中说:“祝融为灶神 - 姓苏名吉利 - 妇姓王名博颊。”一方面沿袭祝融为灶神之说、另一方面又提出灶神为夫妇二人的新观点,还煞有介事地介绍了灶神夫妇的名字.后来《灶书》、《荆楚岁时记》等著作也称灶神为苏吉利夫妇。《三国志·管辂传》跟《白泽图》等则称灶神为“火精”、名叫宋无忌。因《庄子·达生篇》称灶鬼为“髻”,髻、吉、忌三字谐音,有些学者认为髻与苏吉利、宋无忌或许是传说中的同一个人。
美男子灶君雕像
灶神的形象怎么办?西晋学者司马彪注《庄子》~称灶神“状如美女 - 著赤衣”,看得出来灶神并非女性,而是男性~并且还是一个美男子。灶神的这个美男子形象至唐代还保留着,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四称:“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 - 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还说:“灶神,名壤子也...”可见从西晋至唐代人们都认为灶神是美男子,开始是夫妇二人掌管人间饮食之事,后来增加了他们的六个女儿和众多属神,《酉阳杂俎》罗列了这些属神的名称,包括天帝娇孙、天帝大夫、天帝都尉、天帝长兄、太与君、玉池夫人之类的!
由于有上述著作做依据,后来民间把灶神确定为夫妇二人 - 并认定灶神姓张名单(或作“禅”)、夫人字卿忌。此刻常见的民间年画灶神像、多为灶王爷跟灶王奶奶的合像~灶王爷头戴礼冠~身着朝服~灶王奶奶也身着朝服.单独的灶神像近代已变为黑面长须的面貌~在也不是唐代以前的美男子形象了。
年画灶神灶婆像
民间奉灶神为一家之主 千方百计讨好灶王爷
早期灶神的职责主要是掌管饮食 - 保护家人的饮食健康。汉代以后、灶神的职责逐渐从“司食”转变为“司命”。西汉初年~当时的方士就宣称祠灶有机会化腐朽为神奇~连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被蒙骗了.《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是时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李少君对汉武帝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汉武帝信以为真,“于是天子始亲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后来李少君病死了、汉武帝犹执迷不悟、继续祠灶求仙,到头来是“莫能得”!
到了东汉~“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的传说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 阴子方祭灶得福的“案例”被写入正史后,家家户户“事灶益谨”。东晋时~民间又传灶神“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 - 就是说如果家中某人犯了错~被灶神告到天上去,情节严重的折寿三百日~情节较轻的也要折寿一百日。当时著名炼丹家葛洪对此还将信将疑、他在《抱朴子·微旨》中说:“吾亦未能审此事之有无也。”但民间不管真假,仍然深信灶神是天帝派驻人间的全权监察代表 - 到了年底,不管善事恶事都向天帝汇报,于是纷纷把灶神奉为“一家之主”、千方百计讨好灶王爷。
古人祭灶本是对火跟灶的发明者的崇敬与对“先炊”的纪念~后人把灶神当成“告密者”而加以崇拜 - 使祭灶成了一种信仰崇拜
	
	
.唐代诗人陆龟蒙对此持批判态度 - 他在《祀灶解》中指出:“说者曰其神居人间伺察小过作谴告者,又曰灶鬼以时录人功过 - 上白于天,当祀之以祈福祥,此近出汉武帝时方士之言耳!行之惑耶!苟行君子之道、暗室不欺,屋漏不愧,虽岁不一祀 - 灶其诬我乎?苟为小人之道~专利以饰诈,崇奸而树非~虽一岁百祀,灶其私我乎?”这一番话 - 从做人的角度说明不必讨好灶神。他的观点是:当...时灶神是公正的、君子即使不祭灶,灶神也不会诬告他、小人即使一年祭灶百次,灶神也不会放过他。
有人问,要是...的话灶神不公正,人们祭祀就说好话、不祭祀就说坏话,怎么办?陆龟蒙回答说:“天至高、灶至下、帝至尊严 - 鬼至幽仄。果能欺而告之,是不忠也.听而受之~是不明也.下不忠,上不明,又果可以为天帝乎?”陆龟蒙的剖析一针见血,可惜这种真知灼见,在当时并没有让人...多少人注意。
要封灶君嘴
须用酒跟糖
随着灶神的身份同职责的转变、人们的祭灶方式也发生了转变.早期祭灶有“官祭”与“民祭”之分.前者在郊外举行,庄严而隆重~“百官皆衣赤”;后者在家中炉灶旁举行,人们用瓶、盆等器具盛酒食祭祀“先炊” - 因“先炊”是老妇人~故妇女也可以主祭。
黑面长须灶王爷像
唐宋完了,祭灶之风更广泛,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虔诚供奉。皇家祭灶多在宫中举行~如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祭祀各路大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神也祭拜了;民间祭灶日期是腊月二十四或二十五,近代多改用腊月二十三祭灶...
因人们信仰的灶神已不是“先炊”、而是美男子张单,便变成了“女不祭灶”的习俗。据《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记载:“京师居民祀灶~犹仍旧俗,禁妇女主祭,家无男子,或迎邻里代焉!”清人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也记载:“吴俗~以腊月二十四日夜,比户礼灶……祭时妇女不得跟 - 以僧尼所送灶经焚化禳灾。”
民间认为,灶君乃东厨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 - 察一家善恶 - 奏一家功过、每逢岁末年底、便要上天奏事...为了防止灶王爷打小报告,使灶王爷上天时多替自己说些好话、人们祭灶时常常搞些小动作 - 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酒跟麦芽糖对付灶王爷。《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辇下岁时记》说:“都人至年夜,请僧道看经 - 备酒果送神,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抹于灶门上面,谓之‘醉司命’。”人们以为灶王爷被灌醉了,就昏不知言~无法向天帝打小报告,这样一家就平安了。灶神像旁边的对联是:“灶君封住口、四季无灾忧”。所谓灶马,就是刻板印的灶神像。
用麦芽糖对付灶王爷据说也狠灵。《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记载:“岁除祀灶、南北俗无不用糖,又加糯米团子,大小户皆然 - 云以之粘灶神口、则不于玉皇前言人罪恶!”人们祭灶时口中还念念有词:“好事儿替我多说,恶事儿替我隐瞒...”并在灶神像旁贴上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 上一篇:爱神丘比特的故事丘比特的爱情故事简介
- 下一篇:元始天尊是谁?元始天尊的徒弟都有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