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刀赴会的故事
单刀赴会这个词咱们也总是说常常听到,你知不知道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呢?历史上有人说单刀赴会的主角不是关羽,这是不是真的呢?
到底真相是怎样的呢?大家现在就来看一下吧。
	
	
单刀赴会的故事
单刀赴会的是关羽还是鲁肃
长期以来,“关云长单刀赴会”已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它在宋元时期便广为流传,《三国志平话》同宋元戏曲都有此内容,元曲大家关汉卿还著有《关大王单刀赴会》一剧。
《三国演义》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演绎...说的是:刘备取得益州以后,东吴要索回荆州,双方争夺荆州的斗争激烈起来.
鲁肃同关羽各带重兵 - 在陆口(今湖北嘉鱼西南)一带对峙~大战有一触即发之势...鲁肃思得一计,在陆口寨外临江亭上邀关羽赴会 - 暗中伏下刀斧手 - 伺机杀之...
届时关羽只带亲兵十余人、由周仓扛着大刀,单刀赴会。于关羽事先有准备~约见后才得以脱险,转危为安。
曾有《单刀赴会》戏曲唱到:“好江风,将这轻舟催送,波翻浪涌,添几分壮志豪情。龙潭虎穴何足惧~剑戟丛中久鏖兵。
非是俺藐群雄~一部春秋铭记...义不负心泰山重,忠不顾死何言轻。桃园金兰誓,弟兄山海盟。早把这九尺身躯青龙偃月,付与苍生!” 直唱出了关羽气势豪迈、形象高大!
从此、汉寿亭侯关羽因“单刀赴会”而更加名垂青史。
老实讲,按照《三国志.鲁肃传》跟韦曜《吴书》的记载、不管…都从古代评话、宋元戏曲、还是《三国演义》以至近代戏曲 - 着力明显关羽单刀孤胆、机智勇敢的凛然正气,而鲁肃在他的反衬低于,却成为一位尴尬被动、窝囊无为的人物,都是和史实严重不符的...
鲁肃(172-217) - 字子敬,汉族,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他既是东汉末年东吴的著名军事统帅,又是继周瑜完了吴国最主要的著名大臣之一。
他曾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并所以得到孙权赏识、于周瑜死后代替周瑜领兵,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彰显了其英雄气概与豪迈风度.
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去世 - 年仅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也为其发哀。仅从这段介绍,我们不难看出、鲁肃死也不是某些作品勾勒的那般无用无为、否则何以生前死后得到如此众多高看与厚待。
历史上的鲁肃是一位忠厚大度,勇、谋、德兼具的文武全才 - 他的部分战略思维与谋略艺术甚至超过了诸葛亮。《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中载 - “肃为人方严 - 寡于玩饰 - 内外节俭,不务俗好!
治军整齐~禁令必行,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又善谈论 - 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 鲁肃少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 - 讲武习兵,后率众投周瑜...赤壁之战时 - 鲁肃已是赞军校尉。周瑜死后,鲁肃升任奋武校尉,成为东吴的三军统帅。
可见,戏曲也好、《三国演义》也罢,都程度各式各样的矮化弱化chouhua 了鲁肃,甚至一些事情是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很是杯具...
历史上确有“单刀赴会”一事 - 只不过“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 - 而是鲁肃。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刘两家原因是荆州之争 - 在边界地区屡起摩擦:先是孙权派吕蒙率军攻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后是刘备亲临公安督战,派关羽正面迎击。
双方剑拔弩张 - 一触即发。为了维持孙刘两家联盟,免得让曹操渔人得利,鲁肃便主动联系关羽在刘家军营里进行谈判。
谈判前、鲁肃的部下担心对方会设下“鸿门宴”,不同意他冒险去见关羽。鲁肃从大局出发,毅然决然地带着几个部将,佩挂单刀赴会。
在谈判桌上,鲁肃不顾危险,据理力争、“厉声呵之,辞色甚切”、驳得关羽面红耳赤 - 理屈词穷。
说真的,尤其是鲁肃的一番慷慨陈词,更是令关羽哑口无言:“当初刘备在长坂坡时,兵马不足~计穷虑竭、吴主同情刘备没有栖身之地、才割爱借荆州以济其患,使有所庇荫,但刘备矫饰私情,已取得益州~还想兼并荆州,这种行为连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去做、何况还是有头面的领袖人物呢!我知道有这样的话:贪而弃义,必为祸。
将军你我都是重任在身的人,如果不能明白道理,做不到以义辅主,反而一味袒护其短、哪里会有什么东西帮助呢?”孙刘两家达成协议: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
”至此,鲁肃不但赢得了这场谈判的胜利,还维护了孙刘联盟的团结局面,其功可谓大也。
大家可能不知道,分析到此,肯定有朋友会问,为何在戏曲与小说里,“单刀赴会”的主人翁会从鲁肃改为关云长呢?笔者通过分析,私以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历史时代同人文观念的缘故 - 让人们对好恶评价标准的连续发生变化、逐步形成某些固定模式,让...发生看历史、观人物是现实以偏概全、或偏听偏信现象,故自宋元时期始,人们一直比较崇尚尊蜀贬吴思潮,格外是到了罗贯中所处年代、更是奉行尊蜀贬魏轻吴的思维模式、故此他为塑造《三国演义》中的蜀国统治集团、特别是为特别刘备、诸葛亮、关云长等人形象,把曹操、孙权、周瑜、鲁肃等一干人等、竭力描写得或性格有缺陷、或能力存不足、或心胸很狭小、或一事也无成,俨然成衬托前者的配角 - 甚至不惜采取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的手法刻画 - 给后人感觉是无语无奈到了极点。
(算命www.bmfsm.com)
按说,历史就是历史 - 不容篡改~不能演绎。但作为历史小说、文学作品~这样的事情早已屡见不鲜,见怪不怪了~各位只有无可奈何,任他去罢。
作为后人~本着避免以讹传讹,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还是很有必要了解历史真相,弄清历史原貌的.这也就是笔者今天撰此文的一点心愿,希望我之拙笔能起到些微作用,已是极开心的事了...
单刀赴会的历史真相
武圣人关二爷的轶事不少,单刀赴会不过其中之一,差不多是讲鲁肃谋取荆州、明邀关羽谈判,实则暗设伏兵、谁知关羽单刀赴会,挫败了阴谋!
演义里这段写得很精彩,关羽的神武跃然纸上 - 可惜,历史上的单刀赴会压根不是这么回事。
赤壁战后,曹操北归~孙刘联盟算是名存实亡了。孙权知道刘备在打益州的主意,于是抢先发兵进逼夏口。刘备也不含糊,分派关羽进驻江陵~张飞屯姊归 - 诸葛亮到南郡~摆出一副大打的架势。
孙权没办法、只好撤退 - 但留下鲁肃跟关羽对峙。
鲁肃有战略眼光、看出曹操尽管北返,实力仍存,孙刘联盟还有利用价值,可关羽偏偏不信这一套,天天找东吴的麻烦~张嘴吴狗 - 闭嘴小儿,骂得正欢。
《资治通鉴》也说“(关)羽数生疑贰,(鲁)肃常以欢好抚之”,顾全大局的原本是鲁肃。
刘备霸占荆州,无意归还,孙权等不及~于公元215年让吕蒙攻取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这回轮到老妹夫刘备急眼了,他匆忙从蜀中赶赴湖北公安,命令关羽立即夺回三郡。
关羽大兵压境,鲁肃仍在为挽救孙刘联盟作收尾努力,他力排众议~亲赴益阳和关羽谈判,提出双方“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 - 这话的意思就是双方队伍 都停留在百步外面 - 只有将领各带随身佩刀与会 - 就是这句话,被罗贯中愣是衍化成“单刀赴会”的故事。
原本,若说单刀赴会,那也是鲁肃,益阳地当前线,而会谈地点又在关羽的防区,当时 - 鲁肃手下只有当万把人~关羽的荆州兵至少三万...开外、而吕蒙正被零陵太守郝普牵制着,来不及增援、单刀赴会、真正冒险的是鲁肃.
《三国演义》美化关羽不遗余力~愣把会谈的地点改在了东吴境内的陆口,整件事就成了一场传奇:关羽深入敌境,仅凭一把大刀,就镇住了吕蒙、甘宁等名将,最后全身而退。
谈判中,双方也是唇枪舌剑、鲁肃责问关羽为啥不还三郡,关羽声称赤壁之战刘备的功劳最大、理应得到三郡、反问鲁肃为什么来侵略。
鲁肃的回击很策略,也很有力,他说:“当初在长阪坡见刘豫州,你们的人马少得可怜,刘豫州也没主意、是我建议孙刘联盟、共抗曹军、蒙我家主公厚恩,暂借一地供你们栖身,谁想到、刘豫州这时候插手蜀中,又赖着荆州不还,此等行径为寻常人所不齿、难道是君子所为吗?
”关羽气得没话说。
对鲁肃的质问 -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都没法反驳,关羽的回答也软弱无力,居然推说这是刘备的决定,自己不好干涉,归根到底还是周仓跳出来打圆场~大喊 “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
”也不想想、双方主帅会谈,几时轮到他了!历史上的单刀赴会、男一号绝对是鲁肃,最后的胜利者也是东吴.
说真的,当刘备督促关羽进兵时,传来曹操进军汉中的消息,刘备生怕腹背受敌~只得忍痛割爱,派使者向孙权求同,最后双方约定以湘水为界 - 瓜分荆州,孙权得到长沙、江夏、桂阳三郡,刘备保住了南郡、零陵与武陵...
容易的说、所谓单刀赴会、除了被鲁肃教训一番,关羽老实讲啥也没得到。
关羽单刀赴会是怎么回事?
周瑜死后,刘备为了同吴国重新联合起来,答应孙权等他攻占西川后就把荆州交给吴国.
这时刘备已经很强大了,他的队伍 很快就攻占了西川。刘备在西川建立了蜀国、派关羽同他儿子关平驻守在荆州。
孙权听说刘备占领了西川、派大使到蜀国向刘备要荆州。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计谋,写了一封信交给吴国的大使,让他到荆州去找关羽.
吴国的大使拿着信来到荆州,却被关羽拒绝了!关羽说:“这么重要的事,我怎么能相信一封信呢?”接着就把大使赶回了吴国!
孙权大怒:“刘备分明就是在捉弄我。”鲁肃出了一个主意:请关羽到吴国来吃饭,趁机把他抓起来~逼迫关羽交出荆州,不然的话就杀死他。
关羽接到邀请信后,笑着说:“我才不怕他们~我一个人去,看他们敢把我怎么样?”
第二天~关羽乘船来到吴国...鲁肃早已经布置好了队伍 、只要关羽不答应,很快就把他抓起来。 在酒席上、鲁肃笑嘻嘻的提出归还荆州的事~关羽就说:“我今天是来喝酒的~ 的大事我们不谈”但鲁肃还是一个劲儿地提起荆州。
过了一会儿~关羽站起来拉住鲁肃说:“我有点醉了、荆州的事以后在商量吧.”说完就拉着鲁肃向江边走去...
吴国的士兵怕误伤到鲁肃、不敢对关羽下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关羽拉着鲁肃走出去。关羽一直把鲁肃拉到江边才放开手。等吴 队来追赶时,关羽的船已经开出很远了.
- 上一篇: 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的故事
- 下一篇: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