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春节习俗

时间:2016-09-19 17:32:14     编辑:Ky02
20

南方与北方在过春节的习俗具有地方性的差别,在也南方各地过年的风俗也都大同小异。那么您知道南方春节习俗有哪一些吗、下面试试看快来了解相关的内容吧!

南方春节习俗

想起来真是,

南方春节习俗

南方春节习俗——除尘

一般从农历二十五开始 - 家家户户都开始屋里屋外进行相当彻底的大扫除 - 家家户户定要大干一场、弄个里外一新,用最新的面貌迎接新一年,别有一番过年气象。

南方春节习俗——守岁

除夕夜,吃完年夜饭 - 放完鞭炮,家家户户都开始守岁。大家围坐在一起、或是打牌,说不定打麻将、说不定聊天 - 还是看电视。

而小孩子们是坐不住的~他们跑上跑下~呼朋唤友 - 在院子里,在空地上玩耍、放炮竹烟花。总之家家灯火辉煌 - 人们谈笑风声 - 相当是热闹!

放完鞭炮后由晚辈依次向长辈行礼~长辈们则分给晚辈们“压岁钱”。这时候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供品了。

在供桌点上蜡烛,摆上清果、饼干、糖果等,斟上清茶 - 迎神接神福,祈求吉庆。睡觉前,孩子们把压岁钱放在枕头底下或是衣服口袋里.

除夕晚,海南同潮汕地区 - 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标记“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南方春节习俗——供橘

南方,特别是是广东海南一带 - 过年的时候 - 人们是要家里摆上橘子,谓之“供橘”,由于“橘”跟“吉”谐音。

因此家家户户都会买盆橘~或是扎好的一束束的橘子,盆橘一般摆在客厅,有些人家还会在盆上贴上红纸黑字的“吉”字。

南方春节习俗——贴春联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拿出早就买好的春联,或有雅兴者,自备纸墨~当场挥毫写下自创或选好的对联,等墨迹一干就拿去贴。

春联的内容常以发家致富与吉祥喜庆为主.除此,人们还会贴上各式的年画,家里被这些春联、年画装点一新。当然门神更是乡下人必不可少的宝物,用意是驱除恶鬼,压制 凶邪,保佑平安 - 常请的门神一般是秦叔宝跟尉迟敬德!

(算命www.bmfsm.com)

南方春节习俗——祭祖

南方很多地区,在吃年夜饭前,要先拜祭祖先,人们会先去祖宗堂拜过祖宗~或是在自己家中,点上灯、烧好香,摆上丰盛的菜肴 - 由家中主事的家长带头 - 向列祖列宗跪拜磕头烧香。

恭请祖宗降临享用,并祈保合家大小平安,兴旺发达!有些地方还会给列祖列宗烧金箔纸钱!接下来、打响早已准备好的爆竹,就开始吃年夜饭了。

南方春节习俗——年夜饭

合家团聚吃年夜饭是很要紧的事情,在外地工作者 - 无论…都远近 - 过年都会尽量赶回家与家人团圆...年夜饭是很讲究的,南方年夜饭一般不吃饺子,有些地方吃年糕;在福建~有点地区,人们吃“玉角”(或是芋角)代替饺子~玉角跟饺子异曲同工 - 不过不是用面粉做皮,而是用木薯粉或者地瓜粉~或者木薯粉与地瓜粉合用、用来代替以前祖先南迁过年时没有包饺子的面粉,这时候有的地方叫又叫地瓜包;而江浙一带,饭桌上通常会有扣肉~部分地方,大年三十晚上 - 人们会炒瓜子,而在平时是不能晚上炒瓜子的.

多数时候年夜饭鸡、鸭、鹅是少不了的~还会有鱿鱼韭菜 - 表示长长久久、年年有鱼;还会有红萝卜与辣椒,表示生活红红火火……

南方春节习俗——年初一

一大早~大人们就把昨晚关闭的门给打开,意为迎春接福,招财进宝。这一天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由于终于可以穿上新衣服、与小伙伴们四处玩去了...

在这天 - 大人们都会特地叮嘱孩子们讲好话,讲吉利的话,不可乱问,不可乱说话,这在欢乐喜气的春节又增添了一份庄重肃穆!

年初一上午、在南方有些地区是不杀生的~而海南潮汕一带,这天早上人们要吃素,一般有芹菜,茄子 - 葱等!

南方春节习俗——拜年

从初一开始,人们就开始走街穿巷~互相拜年了.大年初二开始,出嫁的女儿开始带着女婿还有孩子回娘家拜年。初三、初四~人们开始在家宴请亲朋好友。

南方春节习俗——舞狮

春节期间~舞狮也是人们庆祝的方式之一!南方狮舞一般在广东流行~致使又称为广东狮...广东狮是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有一人或二戴大头佛面具作引狮、戏狮、单舞等!

舞狮者穿各色灯笼裤,上身穿密钮扣的唐灯笼袖衫或背心...

南方春节习俗——放鞭炮

大年初一,12点整、村里就噼里啪啦响起了鞭炮声 - 星星点点的鞭炮声慢慢浓密起来,并且持续持续、一直到天大亮 - 实在是热闹非凡.

在江浙一带 - 春节,人们把鞭炮称为“高升”,意为“节节高升”...

在广东海南一带,放完鞭炮的时候,小孩就要讲吉利话,以讨个好彩头,大人呢,这时就会走过来、抱着小孩的头轻轻地往上拽,意思为“年年长高”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长个头...

南方一些地区的春节习俗

广东

在广东潮汕地区、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

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 - 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 - 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和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

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 - 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 - 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 表演。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要紧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有可能用一块红纸包看。

这俗称为“压肚腰” - 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在粤西北的西江肇庆段“峡”水面上,至今还生活着一些以船为家的“水上人家”.

这些渔民部分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们大多在船上做饭 - 大多依然烧木柴。渔民们还喜欢在江岸边空地上种上番薯、油菜、葱、蒜苗等 - 补贴生活。

过年时,渔民们在住处贴上了吉祥祝福的红幅,他们喜欢在船头贴上“一帆风顺” - 在船舱上贴“万事顺意”跟“老少平安” - 还有独一份的金钱剪纸图案的“红钱”,除此之外还要在船头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福建

要我说啊 - 福建闽南农村的过年习俗有着自己的特色!在农村,农户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

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你猜怎么着?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

”这叫“过火群”,标记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 - 帮助发家致富.

在一起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 - 标记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 - 叫“围炉守岁” - 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

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淡化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江苏

这事儿说来话长,江苏各地过年习俗都有一些有特色之处。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 - 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

”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

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 - 边烤边唱:“烤烤头 - 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 - 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也随之逝去。

浙江

在浙江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 - 在刚结婚的首座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叫“送上门饼”。

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捣腻~揉成米块,接着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内,印成一个个圆而扁的米饼~正面有图案 - 如双仙与合、刘海献钱、状元象等人物。

数量要做一担,约50双到100双。除此以外,还要有猪肉、松糕、长寿面(索面)等.在文成,拜年叫“貌年”。

在绍兴,送灶神接下来,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里面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萨,据说是宋代的皇帝。

南宋灭亡后~遗臣们慑于元朝统治者的淫威,不敢公开设祭大宋君王,由此可见只好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地进行。这种带有民族意识的祭记 - 后来不但…还广为流传~还有增添了答谢神明保佑与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 - 不进不洁之家。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惮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

其摆法都有一定的规矩,如鸡鹅要跪着,头朝福神,表示欢迎;一尾活鲤鱼用红绳穿过其背刺吊在“龙门架”上,用红纸贴住色眼睛,是取“鲤鱼跳龙门”之意。

想起来真是 - 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 - 妇女与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别说百身莫陵的寡妇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

旧时,浙江东阳一带~进入岁末腊月~民间有一种“抲年鬼”的风俗!“抲年鬼”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

原因在于、这时候旧岁将要辞去,新年就要到来,为了千家万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过新年~从而要把一切人间之鬼抲除干净,以免祸患滋生...

海南

在海南人看来 - 一切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在海南方言中~凡是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就是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

得讲清楚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

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

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阉公鸡、填肥鸭、圈家猪、备做年钱。除夕晚上 - 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

说实话,初一凌晨,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即为清净洁白以怀念祖先)。“斋饭”不但差不多于 的清真食品、更何况正如北方人过年必吃鱼(年年有余)一样~吃的东西还须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话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与“勤”谐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劳劳)、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黄黄的像金元宝状的豆腐干(寓意招财进宝)……

湖北

湖北团风人春节首座餐喝鸡汤~标记“清泰平安”!其中 - 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

秭归人首座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首座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吉祥如意”。

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武昌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

家有亲丧者,必以篮纸写一服字贴在门口~谢绝贺年.在孝感~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

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 - 以糍粑相待。

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

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

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

”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那时候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故而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湖南

在湖南湘潭一带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能够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

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

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

新化元旦必定准备极丰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首座餐愈丰盛表示这一年愈丰收...长沙习俗,有客前来拜年 - 要放鞭炮迎接。

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 - 祝其发财之意.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