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在我国的每一个民族都会有每一个民族的特色,也会有自己民族的尤其指定 节日,各民族的某些节日区别性也是挺大的 - 而对于汉族有什么传统节日你可否了解呢?
这些传统节日又有什么含义呢?如果你想了解那就跟着一起来看下面的相关内容吧!

汉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汉族的传统节日
1、正月初一 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5、二月十五 花朝节
6、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
7、三月初三 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春分后十五日 清明节(现定阳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除此之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日, 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14、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 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
17、九月九日 重阳节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 - 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日 下元节
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
21、十二月八日 腊八节
22、腊月二十三日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腊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汉族传统节日的含义
1.春 节 旧时称为元旦~俗称过年,时间从初一至十五日!初一零时起各家各户燃放鞭炮,辞旧迎新...天刚破晓,乡间妇女到井(河)边“抢新水”.
这一天,一般不走亲访友 - 不杀生,有的人吃斋...城乡都有贴春联、贴门神的习惯!人们出门相遇 - 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
从年初一开始~城内就开展舞龙舞狮活动。舞龙的标名“祥龙”;舞狮的叫“瑞狮”.
龙狮出发前就给各商号、大店送帖 - 通知有龙狮队来拜年。龙狮队一到门前,店主先在旁边放一串鞭炮,待大狮靠后,小狮子上前时,便燃放鞭炮向小狮子掷去~俗称“烧狮”.
烧完狮后~武术队上前表演武术,接着户主在高楼窗口伸出一条竹杆,挂着一个大“利是”连同一棵生菜,让舞狮的人边舞边爬着自带的大竹篙,或叠成人梯,到顶上由狮子衔取,俗称“抢青”。
取下“利是”,又燃放一串鞭炮 - 以示送行。也有入屋舞狮的,名曰“扫荡”,意为把污晦邪气扫掉。
大家可能不知道,每年舞狮舞龙活动持续到元宵节。乡村中的青年男女多结伴到外游玩,观看舞春牛和其他娱乐活动。年初二、各家各户清早起来杀鸡热粽供神,叫做接财神,乡间称为祭,意思是“开年”...
亲戚朋友互相来往拜年.一般是晚辈携带礼品到长辈家里拜年.出嫁的女子也在这天偕丈夫跟孩子一起回娘家贺年,所携带的礼品须有大阉鸡。
其实吧,外家也备粽子、年糕、米花糖、油糍粑等食品回送,名曰“送年茶”。倘若女儿未生小孩 - 娘家须送慈菇、并且祝贺说:“今年添个慈菇蒂”(即生男孩)。
要是...的话是新娘回来,还要加上两条甘蔗~意为祝他们夫妇生活从头甜到尾.初七是人日,老人说这是众人的生日。
这天早上,各家各户煎年糕、炒粉利、热粽子吃;晚上还杀鸡饮宴。乡间在十二日、十三日这两天、欢聚在庙里观看演春傩与师公戏。
十五日元宵节、乡间杀鸡备肉祭祖先、合家饮宴。城里闹花灯。白天有“偷青”之俗 - 即到别家的菜园里偷摘青菜 - 非常喜偷葱、蒜或芹菜,认为吃了会聪明伶俐和勤恳!
据说假如偷青时被人发现叫骂,那么身上的晦气就转到那骂人的身上了,从而园主就是看见了也不吱声.
这事儿说来话长 - 2.土地诞节 二月初二,乡间汉族杀鸡杀鸭去祭田头跟到福德祠(就是土地庙)拜土地爷!上尧一带汉人在这一天,把土地公神位安立于村前溪水出口处拜祭~以保佑村中财气不外流。
城市里一般都在自家门前脚下用红纸写上“门官土地之神位”,是土地爷来供奉。
清明节 清明前后几天 - 各家各户做五色糯饭,备上祭品去拜山(等于扫墓),以祭祀先人.此刻人们还到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扫墓~缅怀烈士的光辉业绩。
3.糍粑节 四月初八、邕州官话有句民谚:四月八,吃“腊萨”(即垃圾).相传此日又为神农药王诞期 - 神农氏尝百药,治百病!
所以一些妇女在这一天到近郊采摘臭藤、白头翁、野艾...那一类的的植物,以糖及大米粉制油糍粑~名曰吃“腊萨”,说是可以治百病。
4.端午节 五月初五,亦称“端阳”、“端午”、“端五”...
这一天 - 各家用苇叶把糯米包成羊角粽、又名凉粽或三角粽。人们还用艾绒制成猴状或三角符状的香囊、挂在小孩胸前以防病;
有的用红绒丝织成的小网兜装着一颗臭珠(等于臭丸);有的则用雄黄、臭黄、朱砂等中药包在一只小布袋里,袋里用红绿绒绣以各种动物图案与吉祥字样,称为香包。
小孩胸前挂着香包、由长者带去河边观看龙舟竞赛。由此可见南宁有童谣:“团团转,菊花园,阿妈背我睇(看)龙船……”晚饭后,各户就用当天从街上买回来的香蒲草、艾叶枝、酒饼果叶、路边青等草药来煮水洗澡,说是有机会治皮肤病及去邪气~还饮雄黄酒,说是行解毒;
或以朱砂粉点于小孩额中,说是可以防生疮痱。
5.六月六 六月初六~乡间各家各户用新米煮饭吃、称“食新节”。初六这一天,还杀鸡煮肉、到田头祭祀田祖,祈求晚造丰收。
人们还把家中衣服棉被拿到户外曝晒、故民间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谚语。
7.中元节 七月十四日,因此节日主要是祭祀已亡故的先人,故又叫做“鬼节”。节俗与壮族基本相同。
8.中秋节 八月十五、亲朋好友,习以月饼相馈送;出嫁女儿~也买月饼、柚子等回娘家!晚上,合家团聚~在当空之处~摆上月饼、茗茶、蜜柚、花生、九爪芋等食品,焚香拜祭月神、南宁汉人叫赏月。
小孩手拿各式花灯 - 如刘海戏金蟾、马骝(猴子)、白兔、鲤鱼、飞机、走马灯等~游街串巷~嬉戏为乐...有的小孩还把酸柚挖空,插上点燃的蜡烛 - 空柚皮上雕上四个金钱洞、在街上踢滚玩,叫做“剥碌灯”(意思是柚子灯)!
也有的用一块柚子皮插上蜡烛给那些三四岁小孩拖着玩的“灯船”。在西北郊乡村中 - 未婚青年在节日里还有结拜十姐妹或十兄弟之俗!
9.重阳节 九月初九,汉族此日有结伴登高习俗~这天人们佩茱萸、饮菊酒 - 到郊外登高放纸鸢~以舒展情怀!
10.十月初一 民间有祭祀祖先之俗,并剪制冥衣送到祖坟前焚化,叫做“送寒衣”.
11.十月初十 民间认为是“十全十美”的吉日。城里人在这天早晨,爱煮一盆杨桃、芥菜共吃~以祈入冬不畏寒。乡间还有拜山祭坟之俗。
冬至节 俗称“过冬”或“拜冬节”.南宁汉族流行有过冬至节之俗,故有“冬大过年”之说。
到了这天,各家各户除了做汤圆外,还备三牲祭祖先神祗,晚上合家欢饮。
说实话,12.灶君诞 十二月二十三日(也有二十四日) - 传说是灶君诞期。这天,灶君老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民情,户主用糍粑与三牲酒礼供奉之、使其饱吃一餐,用糍粑封住他的嘴,并买一匹纸马给他骑上天庭去~不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乱说。
纸马两旁写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希望灶君爷上天要为住户说好话。
完了举行祭祀仪式,把灶君爷接回,庇护全家。该节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故民间有“天下四时春为首 - 人间五祭灶为先”之说...
13.年三十晚 十二月三十日是一年的总结一下一天,俗称“年三十晚”.在外做工的多赶在这天前回家大团圆.
要我说啊,这天晚上,各家各户杀鸡备酒肉祭祖先诸神,祈求新的一年招财进宝,合家平安幸福!祭毕、全家欢宴~菜肴丰盛、其中必有一条鱼,菜肴须有剩余,以应“年年有余”之吉兆。
在市郊上尧一带的汉家,还在房屋内角竖放两条有头有尾(须带青叶)的甘蔗、说明在新的一年里,家人要有志气,自强自立。
各家各户还张贴门神同春联。当晚老人多不睡觉,称为“守岁”,小孩的了压岁钱后 - 也都联同守岁,等吃开镬粽。
过年都要包粽子(取意能中功名),做粉利(取意大吉大利)与蒸年糕(取意年年高)...到了子时,家家鞭炮齐鸣,此谓“除旧迎新、迎春接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