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的人口有多少 维吾尔族的文化与由来
有五十六个民族,不同的民族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与特色,而其中的维吾尔族按人口来看,其人口数量你了解有多少吗?维吾尔族的由来文化又有哪些?想了解的话那就赶紧来下面看看吧!
维吾尔族的人口有多少 维吾尔族的文化与由来
盘点全国维吾尔族的人口有多少
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维吾尔族总人口为7207,024人。维吾族主要分布在xinjiang 维吾尔自治区,共有7194,675人,占全国维吾尔族人的99.83%,北京、湖南、河南等其他省区也有分布。据1990年统计,北京有2021人,湖南省5739人,河南有1805人,甘肃有946人,陕西有578人,上海有490人,辽宁有391人,江苏有355人,湖北有271人,河北有257人,广东有253人,吉林有253人,天津有223人,山东有222人,黑龙江有215人,四川有213人。分布在xinjiang 的维吾尔族的特点是主要聚居在南疆,北疆也有不少。据1990年普查,乌鲁木齐有172516万人,喀什地区有2606382万人,种田地区有1384073万人,阿克苏地区有1360323万人,吐鲁番地区有349105万人,哈密地区有84799万人,昌吉回族自治州有53169万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有550922万人,克拉玛依市有30855万人,石河子市有5560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有309489万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有241406万人。
维吾尔族的由来
在 西北边陲xinjiang ,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总人口达987万人(2009年),其中xinjiang 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共计941.3796万人(2006年),约占xinjiang 总人口的46%。根据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 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游牧民族。由于受部落间**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xinjiang ),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为“维吾尔”,沿袭至今,是“团结”、“联合”之意。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 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xinjiang 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184公里的吐鲁番盆地。 (算命www.bmfsm.com)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xinjiang 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开封、郑州等地。
维吾尔族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荐阅读: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
维吾尔族的文化
传统文化:维吾尔族的饮食
维吾尔族的祖先是骑马游牧民族。汉代时,匈奴在亚洲部高原上十分活跃。后来,阿尔泰语族的游牧帝国与匈奴的抗争连年不断,唐天宝三年在突厥的北方过着游牧生活的铁勒部族的一支回纥(即维吾尔族)取代东突厥,在蒙古北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起了游牧 。此后,维吾尔族与唐朝的关系不断加深。
九世纪下半叶以后,维吾尔族被赶出蒙古北部高原,他们经河西走廊迁徙到今天的xinjiang 维吾尔族自治区内。此后,维吾尔族的饮食从原来的以肉、乳为主转变为以谷物为主、以肉为辅。对维吾尔族来说,更大的社会变动是宗教上的变化。很久以前沿丝绸之路翻越帕米尔高原向东发展的摩尼教和佛教势力,到十三世纪为止,在同**** 徒进行的宗教**中均失败。于是,这一地区彻底变成了**** 的社会。维吾尔族全族改信**** ,其饮食文化也加入到**** 饮食圈子中去了。反映在维吾尔人今天的日常饮食中的饮食文化,不仅包括该民族作为土耳其民族的一支从上古游牧时代留传下来的传统饮食文化和维吾尔族改信**** 后形成的饮食文化,而且还包括该民族同周围其它民族和地区的交流中产生的多彩的饮食文化。这种多彩的饮食文化与居住在xinjiang 地区的维吾尔族是十分相称的。因为这一地区曾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路线,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一地区也是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汇点。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烤羊肉串(维吾尔语称之为“嘎巴布”)。从西亚各地到乌鲁木齐的街头都能见到这种食品。羊肉串看上去像是来自西方,但实际上是土耳其民族固有的食品。与羊肉串不同,谷类、粉食类食品中的用小麦粉和杂谷粉烤制的饼状的馕,可以看作是从西方传入维吾尔族的饮食中近东类型的饮食文化。
面类食品中的拉面已普及到维吾尔族的千家万户中,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像纺线一样把面条依次拉长放入锅中;另一种是用两手将一根面条加倍式地反复重叠拉长的方法。这些拉面可以看作是起源于汉族的拉面文化。至于米饭的吃法,维吾尔族通常是把米饭制作成称作“朴劳”的什锦炒饭(即抓饭)。人们在米饭中放入羊肉、蔬菜和葡萄。食用时用右手的三个指头抓食。吃饭的这种方式,也属于**** 的饮食文化。汉族的把米煮成粥的饮食方法没有传入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文化与艺术
维吾尔族有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文化艺术。文学的体裁、内容都十分丰富,如流传至今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等。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丰富多彩。流传极广的“阿凡提的故事”,至今为人们喜闻乐见。近现代也有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毛拉比拉力宾·毛拉玉素甫所著《 土地上的**》的叙事长诗,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1864年的抗清斗争。***诗人穆塔里甫在抗日**时期写出《 游击队》、《战斗的姑娘》、《爱与恨》等许多热情洋溢、歌颂祖国的诗篇。维尔吾族能歌善舞。在农村中,结婚、节日、欢迎贵客以及一切喜庆的日子,男女老幼篓警歌警舞。传统的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多种,“赛乃姆,,是最普遍的舞蹈曩誉:.霎行全疆尤其盛行于南部地区的“夏地亚纳”,是一种欢乐的民间集体舞。古代维吾尔族型竺紫曼篓舞譬史诗——《十二木卡姆》,包括歌曲、舞曲、组歌等340多首,已整理、录谱。建粤要’颦楚孽的音乐、舞蹈以及民歌等从形式到内容更加丰富、新颖、多采。维吾尔族的民族水襦句十儿种,常用的有“达甫”(手鼓)、“独他尔”、“热瓦甫”等。
值得维吾尔族骄傲的是维吾尔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简称“维医”。有悠久的历史和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早在高昌回鹘时期,就有回鹘文医书,其中有内科、外科、眼科、皮肤尊、妇产科的药方,还有食疗法。在元代还将《难经》、《本草纲目》等汉文医学著作译成维吾尔文。汉维开展了医学上的交流与借鉴。维吾尔医学以“土、水、火、空气,为代表的“四大物质学说”和“血津、痰津、胆津、黑胆津”的“四津体液学说”为基本理论,解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创立了一整套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诊断疾病重视查脉、望诊和问诊。治疗内科疾病以内服翌望主,多用糖浆剂和膏剂,并重熏药、坐药、放血、热敷、拔火罐、饮食疗法等十多种疗法,对心脏病、肝胆病、胃病、结石、痢疾、精神病、白癜风等几十种疾病的治愈率较高。治疗外科疾病有服药、敷药、烙法、热罨、结扎与普通手术等疗法。在吐鲁番有埋沙疗法,患者或躺或卧,或跪或坐,将身体的一部分埋在灼热的沙子中治疗疾病。这种疗法,对治疗各种类型的关节炎、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脉管炎、慢性附件炎等都有明显效果。在药剂方面,方剂的组成有主药和副药之分,常用复方合剂,多者50味药,少者7味药,一般不用单味药。. 建国后,党和机构 十分重视维医的挖掘整理,并广泛用于临床实践中。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学校。整理编写出版了医学史、理论基础、医术、常用药、常用单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包扎等方面的医药学著作多种。维吾尔医药学是 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俗习惯维吾尔族一般是小家庭,子女结婚以后便与父母分居。过去虽行一夫一妻制。但多由家长包办,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很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了很大的变化。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上普遍受到尊敬。
维吾尔族农民的住房一般用泥土建筑,用天窗采光,屋内设有壁炉,烧柴作饭和取暖。有些人家的墙壁上有用石膏雕塑的壁龛,是放置日用物品的地方,也是装饰家庭的艺术品。中等以上人家的住房,有夏房和冬房之分。房前屋后,一般都栽培着桃、杏、苹果、桑树等,门前往往种植匍萄,形成凉棚,有些人家在庭院里种植各种花卉。
维吾尔族农民日常的食品有馕(烤饼)、面条、抓饭、茶、奶等。待客、节日和喜庆的日子,一般都吃抓饭。集市上出卖的烤肉、烤馕、薄皮包子、小水饺等,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瓜果是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维吾尔族植棉和棉织业历史悠久。过去一般都穿棉布衣。男子穿的长袍称为“袷袢”;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套穿黑色对襟背心,现在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男女老少都爱戴“尕巴”(四愣小花帽)。耳环、手镯、项链是妇女喜爱的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