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与脏腑,癌症的关系

时间:2012-04-17 12:01:48     编辑:ky01
20

西周末年 - 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从《国语郑语》"以土同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与《左传》"天生五材 - 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 - 曲直作酸 - 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

在战国晚期邹衍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用来说明王朝统治的趋势),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有了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自发地显示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还有它的全局把握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 - 这对学习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到汉代,董仲舒又把五行赋予道德含义 - 认为木为仁,火为智、土为信,金为义、水为礼!

(1)五行属性

[首座种观点]

这种观点起源于《洪范》...今人多理解为:

木的特性:日出东方,与木相似...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

因而引申为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南方炎热,与火类似。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带着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中原肥沃,与土差不多。古人称“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与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与“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日落於西,与金相似...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

引申为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和水相似!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拥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第二种观点]

这种观点起源于当代学者聂文涛对《素问》的训诂!

其实吧,五行的性质应从“平气”、“不及”、“太过”三方面考虑!平气时, 木曰敷跟、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不及:木曰委与,火曰伏明 - 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太过: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从这三面考虑过后,才能体会出中医学思维中对生命自我维护的理解。对人体能力的差异理解 - 正是中西医学的差别所在...

(2)五行属性归类

历代医家为了说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与复杂性,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 - 以及跟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

(1)以五行之特性 - 说明五脏之功能。如木性生发条达,肝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水性滋润下行,肾藏精而主水...肝属木、肾主水 - 其它脏腑也是如此.

(2)变成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方、五季、五气等,内联五脏、五官、形体、情志等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3)此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说明了人体的内环境跟外在自然环境之间也在那里着对立统一的联系、如春属木,肝气旺于春,春天多风等。在内则肝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等!

应当指出上述是该表横的联系,若从纵的方面来看~则说此类事物或现象之间具有相生相克与制化胜复的关系。

(3)五行归类的意义

五行属性归类,主要用于概括人体及其同自然界多种事物或现象在属性上的某些内在联系。如以五行特点来比象说明五脏之某些生理功能特点:如木性条达曲直,有生发之特点,而肝性柔同舒畅且主疏泄 - 又主升发之气,故肝属木;火为阳热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温煦作用,故心属火;土为万物之母,有生化、长养万物之特性,而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属土;金有清肃~收敛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肃降 - 故肺属金;水有湿润下行之特性,而肾能藏精,主人体水液代谢之调节并能使废水下行排出体外 - 故肾主水.

中医学把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称之为"天人相应",五行学说则把人体脏腑形体跟自然界相相似的有关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系统,从而说明人体五脏系统同自然界同类事物之间,有着相互通应、相互影响的关系...

特别是系统和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样解释脏腑间客观存在的某些生理联系~用以解释某些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同治疗.

脾属土,故与五官之"口"、情志之"思"以及季节之"长夏"、气候之"湿",非但…反而有着某些生理上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在病理上也能的到某些反映跟验证。

如口甜,可反映脾湿蕴盛等.

证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①讲清楚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 - 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

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

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②表示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

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

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能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讲清楚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包括饮食五味等的关系。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就在于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包括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解释脏腑间的病理作用

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作用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行波及心,为母病及子;

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 - 讲清楚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黄帝内经》中对中医气的解释“精化气”;“少火生气”!气是碳水化合物等能量物质与空气中的氧产生化学反应的能量代谢(见《探索经络——气》)。

“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

《 黄帝内经》六节臓象论篇第九中详细讲 - 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

“运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则有:运,木、火、土、金、水。

气,三候(约为十五天)。

六气 - 六个三候(约为九十天)、亦可称之为时气...一季度时间之气。九十天之气。

四时谓之岁,一年有四时(四个季度的意思)。四时(季)叫做一年。

故而:运气=运三候(泛指木火土金水在十五天中的气候的转变,相互推移)。

五运六气

“六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

“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五运六气”,木火土金水(黄帝内经中所指的五行),

随着(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在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以致黄帝内经所说之气,就是气候的气。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有机会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的病人 - 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 - 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等。

从它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现弦象、为肝病传脾(木乘土);

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脉现洪象 - 为心病传肺(火乘金).五脏中随便一个一脏有病 - 都行传还有它的他四脏,用五行学说来分析、是现实着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种传变关系。

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肝病面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一旦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则克色之脉(金克木) - 为逆,主预后不良;

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意思是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主预后良好。

  (2)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①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如肝病能传脾(木乘土),预先予以补脾,防其传变!“见肝之病 - 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②确定治疗原则。概括为“补母泻子”法,也就是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其实吧,补母~是针对有母子关系的虚证而治疗的、如肝虚补肾,因为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泻子~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实证而治疗的~如肝实泻心 - 由于心为肝之子,基本而言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

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概括为“抑强肤弱”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

如肝木太过而乘脾土~肝木太过为强~务必要泻之 - 脾土为弱,必须补之。

③制定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的病证。

又如培土生金法 - 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 - 适用于脾失健运而肺气虚弱的病证!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

在针灸与精神疗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来选穴同调节情志。如悲能够胜怒,是因为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的缘故。

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总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不仅能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加之能解释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较为具体和头绪多的关系,从而有利于阐述复杂的生命现象与病理过程。

四柱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与部位

木:肝跟胆互为脏腑表里,又属筋骨与四肢.过旺或过衰,较宜患肝,胆,头,颈,四肢,关节,筋脉,眼,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血脉还有整个循环系统.过旺或过衰,较宜患小肠,心脏,肩,血液,经血,脸部,牙齿,腹部,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过旺或过衰,较宜患脾,胃,肋,背,胸,肺,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又属气管和整个呼吸系统.过旺或过衰,较宜患大肠,肺,脐,咳痰,肝,皮肤,痔疮,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肾和膀胱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脑同泌尿系统.过旺或过衰,较宜患肾,膀胱,胫,足,头,肝,泌尿,yinbu ,腰部,耳,子宫,疝气等方面的疾病.

武术中,古代武术家用金、木、水、火、土(五行)表达形意拳中的劈、崩、钻、炮、横五种基本拳法,或表达太极拳中的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

临床应用:

祖国医学的五行学说,是将人体各部分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同类事物之间发生纵的联系:举个例子属于木的,有肝、胆、目、筋、怒、青、酸、风等、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肝开窍于目”,“肝主筋”,“怒伤肝” - 肝病易生“肝风”等;望诊时~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黄色多属脾湿,白色多属肺寒、黑色多属肾虚;

用药时,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各类事物之间发生横的联系:也就是说运用生克、乘侮等变化来讲清楚五脏之间在生理与病理情况下的相互联系...

像某一脏有病,既可因生克关系由另一脏传来,也可以通过生克关系传到另一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 当先实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就是这个理论的具体应用.

壬水压丙火,戊土克水,乙木克土~庚金泄水!

而五行在...中间,火的攻击最强悍,水的缓和能力最好,木的治愈能力超强~金的冲击能力最强~土的防御能力最好!

五行之于季节

超过讲了五行在各个方面的理论连带着应用,但鄙人认为缺少了一样:五行跟四季.下面是在下收看<百家讲坛>过后的拙见.

五行是指气体的五种运动方式.

春天属木,代表气体向四周扩散的运动方式.春天,树木花草生长茂盛~树木的枝条向四周伸展~养料往枝头运输~因此春属木.

夏天属火、代表气体向上的运动方式.火的特点就是向上 - 夏天不同种类的植物向上生长,长势迅猛 - 所以夏属火.

秋天属金,代表气体向内收缩的运动方式.金的特点是稳固,秋天收获、人们储蓄粮食为过冬作准备、树叶凋落~因此秋属金.

冬天属水、代表气体向下的运动方式.水往低处流、冬天万物休眠,为春天蓄积养料,基本而言冬属水.

因有四季而有四行,但夏天同秋天之间要有过渡段,由此可见便有了土.土代表气的平稳运动.

说真的、五行和五音

宋朝沈括说:“一律含五音,十二律纳六十音也、尾气始于东方而左行。音起于西方而右行,阴阳根错而生变化、所谓气始于东方者。四时始于木,右行传于火,火传于土,土传于金、金传于水、所谓音始于西方者 - 五音始于金,在旋传于火、火传于木~木传于水。水传于土、”实际上...五行是顺四季之气而生...五音刚逆五行之序而传。相反相成,错综变化!《蠡海集》说“万物之所为以生者 - 必由气...气者何?金也...金受光顺行则为五行立体 - 逆行则为五行之用。顺行为五行之体者~金生火、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冬至起历元 - 自冬而春.春而夏、夏而长夏,长夏而归于秋。返本归原而收敛也。逆行为五行之用者!金出矿而从革。于火以成材,成材则为有生之用。然火非木不生,必循木以继之,木必依水以滋荣、水必托上以止畜。故木而水、水而土,是则五行之类、土以定位。”这是从取类比象的角度来说明五音逆行之因。

老实讲~五音逆行之理,是祖还易象之意,还等于先后天八卦之理

先天八卦图中,乾兑居首属金 - 次以离属火!又次震巽属木,又次之以坎属水!终于艮坤属土...为什么开始于金结束于土 - 是取乾始坤成之意...

金取天之刚~土取地之柔,火附于天~水附于地,而未以生气居中、导致五音逆五行本于先天八卦之序。

后天八卦图中 - 也是乾居首而逆转,自韩兑之金旺于西方,次转为离火旺于南方、又次转为震巽之木旺于东方~在次转为坎水旺于北方~而土旺于四季 - 所以退艮坤以后终、因而五音逆五行亦合于后天八卦之序

中医五行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很多地方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讨论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有运动变化规律

凡具备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 均归属于木;

带着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带着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 - 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想一想调查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既用作在理论上的阐释,又拥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五行致癌学说

说真的 - 有著名中医张宗甫提出,是中医汲取《丹溪心法》、《类经》、《景岳全书》、《证治准绳》、《医宗金鉴》、《疡科心的集》、《血证论》等古典 - 结合中医学科的最新发展同古人的五行辩证精髓,对多种癌肿进行了九卷八脉辩证、肺腑五行推演与临床追踪调研后,发现肿瘤的产生、均是由“三外因、三内因交互作用,引起人体七内伤、五行乱相互交织,累积渐行为癌”,从而揭开了肿瘤的基础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

“五行致癌学说”不但揭示了“癌症的发展成机理及演变机制”,也为癌症的预防、治疗跟康复打下了坚实基础;

由此来讲,肿瘤的 “三外因、三内因”为致瘤因素、“七内伤”为“致瘤病机”、而“五行乱”才是“致瘤要害”,肿瘤其实只是“五行乱”的最终结果与外在表现;

肿瘤病是关联全局的全身性疾病,肿瘤只有在“三外因”日积月累、“三内因” 长期存在,“七内伤”继续下去发展、“五行乱”日益加剧且人体自身机体防御机能不足以消除和平衡这些伤害同紊乱时才能发生。

也是致瘤因素、“致瘤病机”与“致瘤要害”长期相互交织、相互推动、相互演变、相互助长的最终搞的;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