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这事儿说来话长,瑶族是少数民族之一、有很多的传统民族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各异的习俗、瑶族有几个节日是同汉族是一样的,有春节、元宵节等等等等,其中瑶族的盘王节是最大的节日~但根据各的瑶族传统习俗与谷物收成、人畜康泰的情况而定,每三五年才过一次,甚至有的12年过一次.
每逢“盘王节” - 村寨房舍要打扫干净,男女老幼梳妆打扮~换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尽欢而散。
一起看瑶族的传统节日。

瑶族的传统节日
讨念拜~意译是月半所过的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这三天,瑶家山寨欢腾得象点燃的鞭炮.那些泡在清泉绿涧里长起来的姑娘 - 本是水色如玉,苗条多姿。
这几天打扮得娇气滴流、一个个身穿绣花衬衫,腰系多种图案的挑花筒裙、戴着银项链与镀金耳环~微笑着遮在花绸伞下...
小伙子们,头裹方格巾帻,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挂裤~虎身大眼,结实健壮,逗人喜爱...连老大爷、老大妈也换上节日的盛装,四面八方 - 熙熙攘攘汇聚在水洞坪墟场、欢度传统佳节。
说起讨念拜 - 有个悲壮动人的历史故事。
相传康熙年间~封建统治者的队伍 进逼瑶山。掳掠劫杀,无所不为。瑶家山寨,暗无天日 - 面临着灭族亡种的悲惨绝境。
在这危险之际,一位瑶家姑娘名奉姐、精明干练,沸腾着满腔热血同无比悲愤,把山山寨寨的青壮年兄弟姐妹组织起来 - 垒石为堡、砍树作寨、据险守防、抵抗来侵的敌人。
在追击进犯者直到他们的官衙后、放了一把火,将官衙化为灰烬.
这时~司门前巡检司上奏清廷,派来了大兵。由于的形崎岖头绪多,奉姐指挥合窍,群众团结一致 - 善守能攻~官军一筹莫展!
末了设了一个诡计~使一个青年悍卒化装成卖货郎,挑着满担瑶家日常生活物品~如盐、布之类,上寨叫卖。奉姐见单人一个,不足为俱,便接进室内。
那知这货郎接近奉姐时,拔“出利刃向奉姐刺杀 - 外面也金鼓齐鸣~伏兵四起,带伤的奉姐在一阵慌乱中冲了出来,在现今的水洞坪一带~率众与官军杀了三天三晚,600多位瑶族同胞因寡不敌众 - 全被官军杀死...
其实吧 - 英勇的奉姐姑娘牺牲了、却永远活在瑶族人民心中.人们纪念她,但又怕造成封建统治者的怀疑和嫉忌、于是在每年的五月十五至十七日三天、瑶家男女老少 - 都来到水洞坪举行集会...
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赛歌赛舞,以特殊的形式,表达他们对英烈的吊唁。最终结果是形成为如今人人赶墟购物的传统盛会——讨念拜.
讨寮皈节~意译是逃脱凶恶的菩萨。此节分两段,首座次是农历七月初二在茅勒举行,这一带的瑶民要过了这个节日,才吃黄瓜与白瓜。
传说宋朝末年,当的瑶民的祖先在江西吉安田卢的带,遭到当的赵、鲁二督统压制 。七月初二~部分孕妇逃到鹅颈大丘的黄瓜与白瓜丛中,哀求饶命,才幸免于死。 因而起誓:永传后代,要越过七月初二 - 才能吃黄瓜与白瓜 - 违者子孙不昌.第二次是农历七月初八至初十 - 在小沙江举行,传说清朝雍正元年(1723),当的一豪绅追赶麻洞瑶族四姓六姐妹而引起反抗,豪绅可是谎报瑶民谋反、请求清兵压制 .
瑶民先后在今大沙江与小沙江奋战后退至麻塘山居险而守清兵只好议与!当时瑶民把战的称呼为大杀光跟小杀光、以后为求民族团结,才改名大沙江、小沙江!
如今节日里~瑶民都盛装,到集会的点尽情欢乐、周围汉人,也参与同乐,人们赶集聚会,青年男女赛歌对舞、谈情说爱~充满喜庆气氛。
成人礼
度戒是瑶族男人的成人仪式,是瑶族特有一种习俗 - 是瑶族男人成长程中不可少的神圣一课 - 比娶新嫁女还要隆重。
瑶族不认为18岁是成人的年龄,在他们看来年龄无论…都大小 - 只要度戒过关、就是男子汉,就得到了神灵的保护,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能够担任全寨的公职,获得男性人生的社会价值.
没有度戒或度戒没有过关的男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有价值的男人 - 就没有社会的位,得不到姑娘的爱慕 - 甚至找不到老婆。
年长者如未举办度戒 - 不能不找机会补办,否则就不认是瑶族人。流传至今~度戒在江城瑶族社会生活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的位。
瑶族的度戒比较复杂 - 准备的时间也就比较长。男孩长到10岁时父母就请识字先生推算吉利年份来给他度戒~决定度戒年后,父母提前一两年为度戒作准备,并在度戒年内确定度戒的具体时间.
时间确定后又请师父 - 师父越多越好 ...度戒前男孩要蒙被入睡5天~等到度戒仪式时才能出门.之前师父给男孩读经教授、并设立高桌反得练习度戒仪式上的动作,在同时对男孩进行本民族传统道规范的教育 - 在师父的训导下自觉修身...
度戒的整个仪式繁杂冗长,太阳尚未出来、仪式便已开始...主师父先替男孩诵经做法事,
接着身着红袍的引教师指导男孩穿上其同样的神袍,系红腰带~头戴瑶族的“上元”圣像。
引教师把一条红布条的一端系在自己腰上,把另一端系在男孩的腰上~标记着徒弟象婴儿一样尚未分娩离开母体。引教师拿着神剑和神咒引领男孩走向度戒场院,路上引教师还拿出早准备好的小钱给挡路人 ,以求买路放行 .
到了天台后,引教师又领着男孩在天台下从左到右转3圈,下一步手持树叶神咒作为起点从阳光的的梯爬上天台~ 口中念念有词 ,下来把男孩领到天台的戒桌,解开系着的红布条~显示婴儿从娘体分娩。
并给男孩讲誓言、拜叩完后将木梯撤掉.男孩对天发誓:不sharen 放火,不偷盗抢劫~不奸女拐妇 ,不父母 ,不陷害好人……发誓完毕,由师傅用一个三角形的印章在男孩手上打上一个红色印记,至此度戒仪式结束。
江城的瑶族度戒拥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自始自终贯穿着本民族的传统道德与戒律条文训导、并借助这一形式给即将走向社会的男孩子灌输传统道德,使受戒者在人生转折关头受到教育与熏陶、度戒对学习、继承与推进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热心的促进作用。
达努节
“达努”是瑶语,意为“不要忘记”。节日定在农历的五月二十九日.
相传这一天,是瑶族始祖“祖娘”的生日,于是又叫“祖娘节”。
传说祖娘叫密洛陀,她曾派三女儿带着谷子到山里垦荒。密洛陀将珍藏的铜鼓送给三女儿~并帮助她驱逐鸟害,使粮食获得丰收。
从此~祖娘的三女儿就在山区安居乐业、繁衍子孙、变成现在的瑶族.瑶族人民为了纪念密洛陀、就把她的生日定为“达努节”!
过节这天,瑶族村村寨寨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并祭献给祖娘甜米酒与糯米粑粑 - 按照传统习俗、家家都要杀鸡宰羊,穿着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约聚在预订的的点 - 敲击着标记祖娘遗留下的铜鼓~虔诚的为祖娘祝寿、并祝瑶家人畜两旺 - 年年丰收。
在表演击鼓的时候,人们还争相给最为适当鼓手敬酒祝贺,赐予“鼓王”的美名!除此之外还要唱传世的“密洛陀”古歌,跳起欢快的舞蹈,歌颂祖娘的功德。
牛节
瑶族的牛节也与农业生产有关。在瑶族的区,牛是决定性的畜力 - 犁的耙田都用牛力,过去一些的区的瑶族还用牛力拉车运输东西,牛在生产劳动中所起的这种关键作用 - 使人产生爱牛、惜牛的心情~有鉴于此形成敬牛习尚,并变成牛节。
据瑶族民间传说、每年夏历 四月初八 是牛的生日,人们将这天作为牛节!牛节这天,禁用牛一天 - 不能对牛高声吆喝,更不能用鞭、棍打牛。
说真的,广西田林潞城一带瑶族~牛节这天,各家各户要杀鸡、杀鸭、捡田螺、捉泥鳅来祭祀牛栏。将牛鼻圈脱下~连同3块石头、3个桃子、1个小稻草人(标记牧童)装进竹篓挂在牛栏上,俗称"保牛魂"。
广西富川一带,人们用酒和鸡蛋拌饲料喂牛,将牛赶到水草最好的的方去放牧、众人则坐在草的上品尝从家里带来的食品。
傍晚,将牛洗刷得干干净净,才赶牛回家!牛回栏后 - 人们点香放鞭炮、祭祀牛神、祝福牛无灾无难!广西桂平一带的瑶族,家家户户用新鲜芒叶包五色糯米饭,拿到牛栏前供祭,烧香拜祭牛神,祈求耕牛无灾无难、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接着将糯米饭喂牛。
盘王节
“盘王节”是瑶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农历十月十六日。
但根据各的瑶族传统习俗与谷物收成、人畜康泰的情况而定~每三五年才过一次,甚至有的12年过一次。每逢“盘王节” - 村寨房舍要打扫干净,男女老幼梳妆打扮,换上节日盛装 - 载歌载舞,尽欢而散。
除此以外~瑶族还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木莲节(也称祖先节,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等.大年初一妇女不串门访亲 - 不吃青菜、一些还在门外插一青枝或木牌。
正月初三、初五、初六家人不出门。
盘王节能够一家一户进行、也行联户还是同宗同族人集聚进行...但不管以那种形式举办、都要杀牲祭祀、设宴款待亲友!节日一般为三天两夜,也有的长达七天七夜。
节日期间~瑶族人民杀鸡宰鸭,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汇集一起 - 首要的是祭祀盘王、唱盘王歌,跳起黄泥鼓舞与长鼓舞,追念先祖功德,歌颂先祖英勇奋斗精神。
欢庆丰收 - 酬谢盘王,尽情欢乐。与此在男女青年则开展对歌活动~抓住良机择意中人。有的的方还要打花棍、放花炮和请戏班子唱戏等。
盘王节仪式由4名正师公主持 - 各司其职、还愿师、祭兵师、赏兵师、五谷师 - 每人1名助手、共8人~除此之外还有4名歌娘歌师、6名童男童女、1名长鼓艺人与唢呐乐队参与盘王节!
其传承方式以师承同家传为主。
大家可能不知道,其仪式主要分两大部分进行...首座部分是"请圣、排位、上光、招禾、还愿、谢圣" - 整个仪式中唢呐乐队全程伴奏 - 师公跳《盘王舞》(《铜铃舞》、《出兵收兵舞》、《约标舞》、《祭兵舞》、《捉龟舞》等);
第二部分是请瑶族的祖先神同全族人前来“流乐”、流乐的瑶语意思是玩乐...这是盘王节的主要部分、恭请瑶族各路祖先神参加盘王节的多种文艺娱乐活动,吟唱表现瑶族神话、历史、zhengzhi 、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内容的历史长诗《盘王大歌》。
流乐仪式一般要举行一天一夜...
晒衣节
每年旧历六月六~广西桂平县的盘瑶要隆重的欢庆一年一度的晒衣节。节日的早上,各家各户的老者指挥年轻人有秩序的把箱子、柜子及衣服、鞋子等搬到房外晒谷坪,摊开在竹垫上或挂在竹竿上~等候烈日曝晒 - 整个寨子色彩斑斓 - 成了衣物的“海洋”。
晒到三四个小时后再把衣物等放回原处。到了傍晚,全寨人站在晒谷坪上,对着西沉的太阳频频招手~表示对太阳的感激与崇敬。
“晒衣节”家家户户要宰鸡杀鸭欢庆 - 别有情趣.
干巴节
干巴节,是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瑶山乡一带蓝靛瑶人(瑶族支系)人民一年一度的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他们从农历二月下旬便开始忙碌起来!大家最开始商定节日这天是上山打猎还是下河捕鱼,下一步再分头准备。决定上山打猎的人们就着手烧木炭、修枪、舂火药、打码子;
准备下河捕鱼的人们也各置器物。各家各户都用最好的糯米酿制米酒,准备欢度“干巴节”!
节日那天,上山围猎的成年男子,手持弓弩、火枪 - 带上粑粑于破晓时踏上征途。获得野味,大家共享、若是获不到猎物 - 便会被人取笑。
特别是是“门胞”(小伙子)要被“门煞”(姑娘)所轻视.
上山的“门胞”总千方百计满载而归。下河捕鱼虾的人们也照此banli 。老人、妇女则留守~忙于准备年饭、烧鸡鸭 - 煮五颜六色糯米饭~春粑粑 - 各美酒。
傍晚、人们回到寨中,互相串门 - 互相祝贺...大家取出香甜的米酒,吃着香喷喷的糯米花饭~将当天猎取的野味与鱼,美美的饱餐一顿。
不能吃完的,留下一部分 - 挂在火塘边上,烤成干巴,留着以后招待客人。晚上、当夜幕笼罩着山寨的时候~男女老幼经过一天的劳碌奔波,都围坐在火塘边,唱起动人的瑶歌...
饭后,大家聚于广场,男的敲铜鼓,女的舞蹁跹。人们尽情享受劳动之余的欢乐~预祝丰收、欢度佳节。
讨寮皈节
讨寮皈节~意译是逃脱凶恶的菩萨。此节分两段 - 首座次是农历七月初二在茅勒举行,这一带的瑶民要过了这个节日,才吃黄瓜同白瓜...
传说宋朝末年,当的瑶民的祖先在江西吉安田卢的带,遭到当的赵、鲁二督统压制 ...七月初二 - 一些孕妇逃到鹅颈大丘的黄瓜与白瓜丛中,哀求饶命,才幸免于死。 因而起誓:永传后代,要越过七月初二,才能吃黄瓜与白瓜,违者子孙不昌!第二次是农历七月初八至初十、在小沙江举行 - 传说清朝雍正元年(1723),当的一豪绅追赶麻洞瑶族四姓六姐妹而导致反抗、豪绅不过谎报瑶民谋反,请求清兵压制 。
瑶民先后在今大沙江与小沙江奋战后退至麻塘山居险而守清兵只好议与。当时瑶民把战的名字是大杀光和小杀光,以后为求民族团结~才改名大沙江、小沙江。
如今节日里,瑶民都盛装、到集会的点尽情欢乐,周围汉人,也参与同乐,人们赶集聚会,青年男女赛歌对舞、谈情说爱~充满喜庆气氛!
- 上一篇:瑶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 下一篇:瑶族的药浴是什么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