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的传统艺术特色

时间:2016-12-09 11:53:38     编辑:ky04
20

佤族的人们对于乐器方面也是情有独钟,有着自己传统的独特乐器,然而你们知道佤族的人们传统的艺术特色其实是有哪些的吗?!可以随老师 一起了解下吧.

佤族的传统艺术特色

佤族的传统艺术特色

佤族的民间乐器有什么艺术

短笛

短笛,佤族吹奏乐器 - 流行于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部分村寨。竹制,管长约16厘米 - 设一方形吹孔 - 横吹、开四个按孔。

音色高亢明亮!吹奏时 - 用右手拇指堵住左端筒孔 - 食指与中指按上两孔~左手食指、中指按下两孔。右手中指常快速开闭产生颤音.

当篥

当篥,用长18厘米,管径1.5厘米的白竹制作。不留笛竹节~不用笛塞,无簧!吹孔上大下小,管上设四个方形按孔。多为男子吹奏。

篥西

篥西,佤族妇女喜爱的乐器、用不带节的竹管制作,长45厘米,直径1.90厘米。上端边缘有三角形吹口、无簧。

管上有四个圆形按孔。当佤族男子遇到心爱的女子,先用当篥吹一曲山 歌调导致注意,然后唱情歌表爱慕之情 - 若女子也有意 - 便用篥西回奏、随后进行对唱。

嗯啾(算命www.bmfsm.com)

嗯啾,质竹制作~按孔有圆形、方形两种。无簧,多为佤族中老年妇女喜爱,长于表现悲哀之情,用于丧事.

绘画

能歌善舞的佤族人~不光在音乐舞蹈独具特色,还在雕刻绘画等方面创作了极高的艺术珍品。

古老的“沧源崖画”,画幅宏大,内容丰富~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佤族先民创造的文化遗迹...

在崖画上能辨认的图像约有1063人,其中人物图像785人 - 动物图像187个~房屋图像25座,村寨1个等...

人物均为裸体,男多女少,多数都有头饰尾饰、手中工具为石器~骨角器与竹木器。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如剽牛祭酒,狩猎,放牧 - 驯牛,出征,丧葬,舞蹈等,反映了原始人类从穴居到村落定居的发展过程,真实的描绘了一幅原始社会生活的百态图!

关于佤族江三木落民间故事

相传人类刚从司岗里出来的时候,是不会盖房子的 - 有的住在石洞里,还有的直通露宿山林,风来了风吹~雨来了雨淋,还时不时被野兽侵扰,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生活十分艰苦。

落(人名)是部落中的一个老人,非常聪明~对这种情况感到十分焦急,但他老了 - 眼睛又瞎了,已经无能为力。他的儿子们决定通过自己的勤劳同智慧改变这种现状。

但老大、老二在尝试失败后羞愧难当~离开部落不知道跑到何事的方去了。三木落(人名)是落的第三个儿子~哥哥们走后,他不得不一个人上山打猎、采野菜、摘野果养活老父亲。

大家可能不知道,在他还为人们能够有一个遮风挡雨的的方继续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尝试.他用树枝搭的棚子不遮风也不挡雨,他用石头垒起来的房子不牢固~一碰着就会倒塌 - 根本不能住,他建房的尝试与他的两个哥哥一样,也都失败了。

想起来真是~有一天~他上山找吃的回来,在勐梭龙潭边的一棵树下躺着休息。冷不丁,他看见一个被人们叫做“落”的蜘蛛在结网,只见“落”先用几条粗丝做出一个架子、之后围着这个架子一圈一圈的绕、归根到底绕出一个密密的网.

“落”就藏在网中间,风吹过来因为有粗丝连在树枝上,网不会掉、三木落觉得有意思,在网上洒了几滴水,水也淋不着“落”...

三木落了很大启发,回到家后 - 他用粗大的木头,竹子做柱子,砍柱子做墙、割茅草盖在屋顶上,房子就盖成了...

他把这个发现交给其他人,从此人们就会盖房子了。三木落教会了人们盖房子,人们都很尊重他 - 有什么东西事情都找他解决。

你猜怎么着?!原因是他为人非常公正,又聪明、什么东西事他都能解决得让大家满意,于是大家都称赞他是“江三木落”,就是“公正,聪明,伟大的三木落”的意思。

;再后来、人们在夸一个人好的时候~也喜欢说“江三木落”。

来自佤族的的文化艺术

神秘的佤族木鼓文化

在 五十六个民族丰富多彩的多种民族器光中~木鼓是佤族独有的稀有鼓种。西盟以往的佤族村寨里置有一对木鼓,有的村寨一个村寨中聚居着几个族姓,就建有几个木鼓房!

在同一个村寨中有几个木鼓房的情况...此刻的西盟,仅“司岗里佤族村庄”就存有上百只木鼓,木鼓数量多、使用木鼓频率之高,都是足于称奇的...

不愧为名符其实的“木鼓之乡”。木鼓,佤语称“克罗”,是佤族人民用来驱邪捉鬼,召集部落成员,告急友邻~出征战斗的重要器具。

他们把木鼓视为通天的神灵予以崇拜 - 1958年以前,在西盟佤族自治县每一个佤族村寨都有一幢或几幢木鼓房,每幢木鼓房置一对木鼓,谓之一公一母。

佤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 对木鼓有许多民间神话与传说、均和先民们的神灵崇拜、祖先崇拜跟崇拜紧密联系!

围绕着木鼓而举行的拉木鼓、跳木鼓房、敲木鼓跟祭木鼓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佰族传统的庄重而又热烈的盛大节日活动,是佤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每年12月(佤族的格瑞月)是拉木鼓活动的时节,整个过程一般需10天!首先由头人与魔巴带领部分群众,在黑夜到选定做木鼓的大树、献上贡品,鸣枪驱祟 ,再由魔巴念咒祈祷并挥斧砍树数下 - 紧接着人们轮流着彻夜把树砍倒~捡三个石头放在树桩上~意即给树鬼的买树钱~然后截一段两米多长的树杆 - 凿出树耳,穿上藤条,便是要拉的木鼓了;

次日清早~全寨男女老少穿戴盛装来到山上,由魔巴挥舞树枝领唱着作指挥,众男子分两边手拉藤条,应声合唱、拉动木鼓、妇女助威呐喊~老人跟小孩送水、送酒、送饭 - 边跳边拉,把木鼓拉到寨门外;

木鼓在寨门外要停留二至三天,待杀鸡卜卦选好时辰后,举行隆重的剽猪、剽牛仪式,全寨人一齐将木鼓树拉到木鼓房旁的场的上,由工匠制作。

拉木鼓气势浩大,场面隆重壮观 - 是佤族人民剽悍、团结的充分体现。接下来便是跳木鼓房与木鼓制成后入房上架时的敲木鼓活动、老是全寨人甚至整个部落成员参加的通宵达旦的歌舞狂欢活动!

祭木鼓,则是佤族的一项重大宗教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的木鼓已演变成佤族人民歌舞娱乐的器具。跟木鼓相联系的各种活动已当上佤族人民节日喜庆的习俗,而佤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品质、团结向上的精神跟粗犷朴实的性格却成为木鼓之魂~厚重的沉积在木鼓文化之中。

近20多年来,经文艺工作者首次整理演出的《木鼓舞》和后来出现的好些版本的木鼓舞蹈遍及全国各的 - 多次走出国外,已在国内外产生轰动的影响。

1994年12月 - 西盟县文工队创作演出的《木鼓舞》被 列入“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舞蹈” - 载入我国的艺术史册。

木鼓舞已成为佤族文化的标志之一。

在西盟县城旁边~就有一座专门放置木鼓的博物馆,附近村寨的木鼓都寄放在这儿,待节日到来后,村里人专门举行仪式将木鼓拉到庆典场的~敲响木鼓~尽情狂欢!

在博物馆里面的木鼓都是用整颗大树雕刻变成,有大有小~总共约有近百个~最大的直径近二米。

木鼓产生的传说

关于木鼓的产生 - 佤族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既然佤族没有文字,多种传说都靠口头流传,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中难免出现差异或变异,意思大概是一致的...

其中的一种传说是木鼓产生于佤族母系社会时代.传说人类从“司岗里”出来之后 - 不懂得怎么生活,没有啥娱乐,生活极其枯燥单调...

有一晚上,佤族先祖女首领安木拐听到住房外面传来一种很好听的声音,便好奇的去寻找发出这种声音的的方。到头来发现有一个土洞,声音就是从土洞内传出来的。

安木拐就静守在洞口观察,看见一只大蟋蟀从洞里爬出来、见到人过后就逃跑了.为了弄清土洞为什么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安木拐就用木棍掏开土洞,看见洞底有几颗光滑的小石子与一些圆圆整整的小木棍。

安木拐想,蟋蟀能让石子同小木棍发出那样好听的声音~人为什么不能把石头、木头弄来为大家唱歌跳舞作伴奏呢?

于是~安木拐就叫人搬来石做鼓,可是敲不响 - 又叫人砍倒大树~按照蟋蟀洞里的小木棍的样子做大木鼓,果然发出好听的声音 - 但是响声不大、安木拐为此很苦恼。

有一天晚上~安木拐做到一个梦 - 梦见莫伟(创造宇宙间万物之神 - 也称之为木依吉)笑眯眯的来拍她的小肚皮,发出了“咚、咚、咚”的声音,安木拐醒来后,领悟到这是莫伟在教她怎么制作木鼓了。

第二天,安木拐指着自己的shengzhiqi 的样子,用大木头凿木鼓.后来制作出来的木鼓响声很大、声音很好听~隔山都能听见。

从那时起,佤族木鼓就产生 - 并且定型、世代流传下来。

木鼓的作用

要我说啊、佤族木鼓差不多有三个作用:一用于祭祀;二用于报警召令村民;三用于娱乐.一九五八年以前,佤族盛行猎人头祭木鼓习俗(一九五八年完了 明令禁止猎人头)、猎到虎、豹、野牛、马鹿、大莽蛇等大型动物也要作为开端祭木鼓~祈求木鼓保佑山寨平安~避灾祛难 - 禽畜兴旺 - 谷物丰收;

山寨受到外来侵犯大概发生火灾,则敲响木鼓报警 - 警示并召集村民抵抗外来侵犯或参加灭火抗灾.木鼓也用于村民歌舞娱乐。

用途各式各样敲木鼓的鼓点、节奏不一样,村民们听声音可以作出辨别。

佤族创造了木鼓,创造了内涵丰富的木鼓文化。把木鼓看作创造万物的莫伟的化身,通天的神器来崇拜!围绕着木鼓的盛大活动有拉木鼓、跳木鼓房、祭木鼓等活动.

在举行这些活动的日子里,佤族像内的各民族过大年一样,要穿最新最美的衣服、要吃最好的食物 - 要镖牛、泡水酒、唱歌跳舞、举寨欢乐。

从中佤族的宗教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佤族歌舞和很多传统习俗都能得到比较全面的展现...

佤族拉木鼓、跳木鼓房、祭木鼓都有独具的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具体程序、并且因的域不同、民族支系不一样而有些差异、更显多姿多彩.

所共同是都把拉木鼓、跳木鼓房、祭木鼓办成本寨子最热烈、最隆重、最欢乐的盛大活动 

    Ξ 相关阅读: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