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的民风民俗

时间:2016-11-29 14:05:03     编辑:ky04
20

  羌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而了解羌族的人却少之又少,羌族的族人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省地区以及贵州等地,而你们想进一步的了解下羌族的民风民俗有哪些的吗?不妨随老师 一起了解下吧。

羌族的民风民俗

羌族的民风民俗

  

  羌族传统习俗——接龙

  接“龙”是羌族少数地区的民间传统,主要流传地区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昨年(2005)春节就经历了一次,在春节前夕,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就会聚集在一起商议此事,首先要扎成一条九节长龙,但是到了真真接“龙”的时候就不一定是九节长龙了,而是因地大小而宜;耍龙的人则是由凑分的户头出一个壮小伙;配乐的老人是自愿参加的。(算命www.bmfsm.com)

  真正到了接“龙”的时候就让那些不懂的人家犯了愁。其实很简单:晚饭后,主家要准备好“九碗”(包括坚果、香肠…),还有分分钱,分分钱要用红纸包起来,以求吉利。当“龙”来到自家门口时,由主家的一个男丁点燃火炮,以此来迎接“龙”,而最长的男丁则要对着“龙”头叩三个首,并且烧起一些黄纸。紧接着,“龙”就会进入主家堂屋,进屋后,“龙”要对着神龛叩三个首,并且在屋内转圈,毕。“龙”要从尾部开始向堂屋外退出。如果主家的院子比较大,就会在院坝里耍“龙”,“龙”耍的不算好,但很有味,这还未完。休息片刻,主家会将早已准备好的“九碗”摆出来给大伙儿吃!酒是少不了的,尽兴时,老人们就会唱花灯…时间不会太长,花灯主要讲述的是天王木比塔的7个女儿。最后,再燃起鞭炮,将“龙”送走,同时也要给管事分分钱(钱不在多,只求来年风调雨顺)。接着,他们就会到下一家送吉祥去了。

  送“龙”(送的就是吉祥),一直从正月初二延续要元宵节,到了元宵节那天,每户要有一人参加来结束今年的送“龙”,将“龙”封起来,来年再用,此活动一举行,就要连续举行三年。三年后,就要将龙毁掉,称作“罢龙”。

  今年笔者由于参加了茂县的网友聚会,所以错过了看花灯的机会。转眼两年过去了!明年(2007年)就到了“罢龙”的时间了,如果以后要长期举办这种活动,必须得有人出头。

  羌族的酒文化

  羌族酿酒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原因之一是古羌人的一支首先从事农业。原因之二是,“禹兴于西羌”,而我国酿酒先圣仪狄是禹之臣,杜康是禹的后裔。羌族男人皆有海量,所以虽喜豪饮,但却很少烂醉滋事。

  羌族一般饮用的酒称为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饮用时向坛子中注入点水,用细竹管吸饮,男女老少轮流吸,吸完再添水至味淡后食渣,俗称此为“连渣带水,一醉二饱”。饮时先由在场的最年长者讲说四言八句合辙押韵的吉利话,作为“祝酒词”,然后按年龄长幼依次轮咂。平辈们在一起饮咂酒,可以每人插一长竹管于坛中,同时饮用。

  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羌族民间还有“重阳酒”,“玉麦蒸蒸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此外他们也饮白酒。孩子和妇女们常饮加了蜂蜜的甜酒。 

  关于羌族的礼仪风俗

  羌族自称“日玛”、“日表”或‘如玛”、“尔玛”,属同一名称。“羌”属他称,从羊、从人,意为“西戎牧羊人”。历史上,羌族以养羊著称,故羌族与羊的关系极为密切,至今仍保留着供奉“神羊”的习俗。羌语属藏缅语系羌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南部方言行于茂县的凤仪、土门区、汶川县威州、绵池区、理县通化、薛城区;北部方言行于茂县沙坝、赤不苏区、松潘县镇江、热务区和黑水大部份地区及北川县。各方言内又有若干土语,乃至相邻村寨间语音差异也较明显,故有“五里不同乡,十里不同俗”之说。公路沿线和接近汉、藏区羌民,一般都懂汉语或藏语。历史上,羌族由于无本民族文字,故羌区通用汉文。1989年,羌文创制工作步入正轨,目前已进入试行推广阶段。

  羌族有敬老、好客、冠礼、尚武等良好的传统礼俗。

  羌族社会在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处处表现出对长者和老人尊重。过去凡婚丧节日聚饮咂酒时,都由最年长的人先致开坛词,说吉利话。随即开坛先饮,然后依长幼次序饮酒,虽寨首、团总、乡保长亦不在长者先。老人进屋,屋内的人要起立相迎让座。宴席由老人坐上位,待其坐定后,他人才能入座。路遇老人,必侧身让路,骑马遇老人,要下马行礼。群众性的歌舞时,也往往由老人领唱领舞。新 建立后这一礼俗得到继承并发扬。

  羌族人民历来尚礼好客。有所谓“进门三礼:烟、酒、茶”一说,一些地区在贵客临门时要鸣枪欢迎,并邀亲邻陪席,共饮咂酒,演唱歌舞以助兴。客人在主家也不随意进侧房或上楼。

    Ξ 相关阅读: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