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的传统艺术特色
普米族的人们都是略微热爱与舞蹈,而普米族的人们在艺术方面也是有着不同的艺术感,那么你想进一步的了解下关于普米族的传统艺术特色吗?不妨随老师 一起了解下吧。

普米族的传统艺术特色
来自民间的普米族搓蹉舞艺术
“搓磋”为普米语 - “搓”意为(这种)舞、“蹉”意为跳,就是跳(这种)舞之意。
大家可能不知道、舞时,领舞者按一定节奏击羊皮,起到鼓声的效果,因而也叫“羊皮舞”。还有“四弦舞”或“普米锅庄”之称。
主要流传于兰坪县的通甸、河西、啦井、金顶及石登等乡镇普米族聚居的村寨...(算命www.bmfsm.com)
搓磋舞 - 传说原有十二套,但经过长期流传,各的的舞步都有发展,不一样的舞步日趋增多。
速度~一般为中速。速度慢时,舞步轻盈、飘洒,似乎微风有节奏的牵动着衣裙。速度加快时,舞步粗犷、有力。
队形、主要有(手牵手的)单圆圈、双圆圈及半圆圈 - 一般习惯逆时针方向跳,也可顺时针方向跳。若围成双圆圈时,同方向同不同方向跳均可。
舞时不受时间、的点同人数的限制,参加跳舞的人可随时介入,也可先后起步~也可部分人舞、另一部分人边走边唱(民歌).
待唱完后,又随之起舞...表现手法大同小异、音型、节奏基本固定.现介绍的是六十年代以前,通甸龙塘、水俸一带跳的十二套舞步.
其主要特征是:踏跺的力向为纵的关系(力点在重心脚前脚掌)~跨步(走步)的力向为横的关系(力点在胯部)~退步时前俯,上身同下身力向不是这样,上前时(自然)后仰~上下身力向亦相反(力点在小腹部位)...
力向为纵向关系的代表性节目有“登呸楞拉”(一边两脚);力向为横向关系的代表性节目有“陡拜需徐蹉”(臀部相接舞)、力向(上下身)不一样的代表性节目有“综蹉”(团聚舞)的首座种跳法。
普米族民歌中的民间艺术
普米族民歌,分为时政歌、风俗歌(仪式歌)、生活歌和情歌等四大类。《出嫁歌》、《接亲调》、《宴席歌》、《开门调》、《梳妆调》等风俗歌、反映了普米族的婚姻习俗。
要我说啊、《送羊经歌》与《指路经歌》等丧歌,反映了普米族对死者的哀悼与对祖先的怀念。《祭山神》、《祭龙神》、《祭锅庄》、《退口舌》等仪式歌表现了普米族的多神崇拜同祖先崇拜。
还有一些民歌歌颂了普米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品质~表达了他们对旧社会剥削阶级的不满跟反抗。
普米族音乐有多种曲调。宛若“推磨歌”、“煮茶歌”,“撒麦歌” - 是妇女们喜爱唱的歌 - “在皇帝家里”、“贡嘎岭歌”、“外侄给舅舅拜年”等~则是老年男子常唱的歌子;
青年人喜欢“阿利约利”的调子!这种曲调的唱词 - 大多现编现唱,有短的 - 也有长的~能表达哀怨忧伤的情感,也可以表达欢乐和爱情,可独唱 - 也可以两人对唱。
还有“扎尼笼跌”曲调 - 是专用于大合唱形式的;由一人领唱,众人随同!“客坦”曲调,是专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演唱的!
普米族的民歌音乐曲调主要有呀哈巴拉、阿辽辽、那布升洛等。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呀哈巴拉~是一种较古老的民间曲调、旋律悠长委婉、节奏自由,高区一般用假声唱,开头常用一个弱起引子作为补充乐句~旋律从低音乐向高音区行进~末尾又回到原来的起音上,前后呼应。
阿辽辽~这种曲调一般不带引子,而是以一个较高的主音当开头,一开始就给人以热情奔放的感觉。阿辽辽一般用以唱情歌、山歌等抒情的民歌.
那布升洛,是人们对歌时常用的曲调,有鲜明的节奏规范,由一问一答上下关联的两句是...加起来。
普米族在民间上的艺术有那一些
普米族宗教绘画同工艺美术
普米族的绘画主要是用于宗教活动~也只有喇嘛能画一些好懂的图画,如画老虎、豹子等挂在门上,以...的身份避邪之物。
供在锅庄前的灶神“宗巴拉”,是喇嘛绘制的...有经堂的人家,往往在经堂内绘有壁画;
以白灰为底,在上面以黑线条作画,有雷公、老虎、豹、牛等,所用颜料有白灰、黑色锅灰与红粉等;最轻松的是在墙上画些白点,表示着天上的群星~标记着吉星高照。
雕刻艺术,大多掌握在木工手中、他们经常在门窗同神龛上~雕刻不同种类的花纹图案~在经堂的门上 - 雕刻有花鸟等形状。
他们以黄泥、马牙石子、海螺等物、塑成宗巴拉(灶神),在里面放置铜钱,外面涂上白灰、供在火塘边...
漆器也是普米族的传统工艺品,远近闻名,一般的制品有漆碗、酒壶、酒杯、漆盒等.他们喜爱以黑色为底~配以红白图案 - 小巧玲珑、光洁可爱!
- 上一篇:普米族的传统民居特色
- 下一篇:普米族的传统工艺品有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