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时间:2017-04-14 15:39:59     编辑:ky05
20

苗族是有狠多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春节是与汉族是一样的,其它都是自己民族的节日,其中苗族最重要的节日是苗年。

这事儿说来话长,苗年盛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跟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聚居区...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也就是说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

一起看苗族的传统节日...

苗族有什么东西传统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

苗年

其实吧 - 盛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聚居区。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

过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打扫干净 - 向上准备年货,如: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发豆芽,一般还要杀猪或买猪肉诸如此类!

富裕的人家,还要做香肠同血豆腐,为家人缝做新衣服诸如此类。在苗年三十的晚上 - 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 - 说迎接龙进家。

在天刚拂晓时,每家都由长辈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后,中青年男子便上邻居家拜年,苗语称为“对仰”(donfniangx),表示祝贺新年快乐。

在新年的头两天,家里有若干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扫地;妇女不做针线活;有的地区 - 妇女不做饭 - 由男人代替;

男人不外出拾粪等等。苗乡的男婚女嫁,一般都选在过苗年的时间。从第四天开始。一些老年男女也纷纷挑着酒、肉、糯米粑等等等等走亲访友 - 还是在家忙于接待来宾;

一些年轻男女或在各自的村子里吹笙跳舞、或跳铜鼓舞、斗牛;或者小伙子去别的村子游方场“游方”,男女丁互对歌,倾吐爱慕之情...

前后活动,历时9天差不多才能结束。这是苗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

这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的汉族跟其他少数民族共同欢度的传统节日。在黔东南的苗族,把春节叫做“汉年”(niangxdiel)与传统的“苗年”(niangxhmub)并存,跟其他民族一共同欢度,更是那些不过苗年的苗族地区、主要是过春节~但不及苗族过苗年隆重~识汉字的苗族也贴些对联、门神...那一类的、其余与过苗年相同,即增加了斗牛、saima 、走亲访友以及男女青年“游方”、对歌等民族特色的内容。

有的人家的男婚女嫁也选在春节举行。湘西地区的苗族过春节、还举行规模盛大的“赶牛场”活动;

广西融水县一带的苗族过春节,举行芦笙舞会、每年群众竟达数万人之多。

 龙船节

这是苗族的一种水面划船比赛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的台江、施秉两县交界处的清水江 ,同注入这段河的台江巴拉河 ,黔东苗语称为“哈仰勇”(qabniangxvongx)。 在这里的平寨、廖洞等六七十个苗族村寨,每家都有一至两条划船比赛用的龙船。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这五天,居住在河 的苗族群众轮流举行盛大而隆重的龙舟竞赛...

在湖南湘西的凤凰、泸溪、吉首、保靖、花垣等地、也流行划龙船,更何况分男队、女队、男女混合队比赛~场面十分热闹...

苗族的龙船节,虽是以赛龙船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但在并且也是民族文化娱乐跟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 - 中老年人探亲访友、交谈年景同生产经验的节日。

 四月八节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的贵阳、黄平、松桃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是由纪念苗族英雄亚宜发展而来的.

每逢节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饭~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对唱情歌。现在,在北京的苗族也过四月八节。

吃新节

主要流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与广西融水苗自治县地区。每年农历六七月间,当田里稻谷抽穗的时候 - 苗族村寨家家户户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欢度“吃新节”。

你猜怎么着?到时,每家都煮好糯米饭、一碗鱼~一碗肉等,都摆在地上(也有的摆在桌上),并在自己的稻田里采摘7—9根稻苞来放在糯米饭碗边上~完了烧香、纸 - 由长者掐一丁点鱼肉与糯米饭抛在地上,并滴几滴酒,以说明敬祭与祈祷丰收,完了把摘来的稻苞撕开,挂两根在神龛上 - 其余给小孩撕开来吃,全家人就高高兴兴地共进美餐。

第二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幼者纷纷穿着新衣来观看芦笙会、参加跳芦笙会 - 参加跳芦笙舞;有的拉马来跑马场saima ,有的牵水牯牛来斗牛场斗牛,节期一般2天。

芦笙节

流行于贵州的凯里、麻江、丹寨各县交界的舟溪一带。各地的节期不统一,一般在农历的正、二或三月;个别地区选在七月举行。

主要是祭祀祖先 - 庆祝丰收。一般在节日以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和此在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不断四五天,气氛特别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花山节

想起来真是,此节又名“踩花山”、“跳花场”、“踩场”、“踩山”等,流行于贵州黔西北、四川南部同云南东南部的苗族地区...

考虑到苗族住地各式各样,服饰有差异,苗族过花山节的日期也不一致,节日的名称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六月,有的在八月...

在黔西北的铁盔一带,每年正月初六至初八跳年场~二月十四至十六日跳桃花场~七月十六至十八日跳米花场。先选好接花种或接花秆.

所谓“接花种”~就是用三匹马挂红,去其他花场上驮少量的泥土来堆积在新场上、以示花种;

要我说啊,“接花秆”是用长青树做成、高三至四米,立于花场的中心。届时,四方八面的人盛装前来 - 由族长宣布跳场开始,小伙子们吹响芦笙,姑娘们围着花翩翩起舞,互相竞技!

这事儿说来话长,在花秆的顶上悬有一幅两米长的红绸和一个红布小包 - 内装赏钱。谁能一边吹笙,一边爬上花秆顶端,取下红绸(有的挂一壶酒)和红布小包~并且还能从秆顶吹笙下来~谁便获胜得赏。

有的地方还兼举行saima 、射箭及续麻针比赛等活动。青年男女对歌~演奏芦笙、箫、笛、口弦等民族乐器~钟情者互赠绣花手帕、腰带等物。

老年人则趁机拜访亲友、互相谈心,活动一整天,甚至到深夜结束。

 踩鼓节

流传于贵州的凯里、丹寨、雷山等县的苗族地区。在每年农历二月的首座个猪场天~苗族青年男女自动聚集于当地规定的歌场上踩鼓。

这种鼓是用实心楠木挖空、两端绷以牛皮作成的。届时,由一个有威望的老人~将放在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一齐搬进鼓场 - 并用力敲鼓,人们都闻声前来翩翩起舞,年轻人趁机择偶;

老年人也穿着新衣、围着楠木鼓唱古歌。舞毕~姑娘们便拿出亲手编织的花带~敬献在楠木鼓上,说对楠木鼓的感恩。

人们尽情欢唱,直到天黑才离开鼓场。由鼓主把楠木鼓抬回家,端放于楼上。每逢节日还要用鱼肉敬祭楠木鼓。?

 赶秋节

流行于湖南湘西与贵州桦桃一带的苗族地区,每年的立秋之日举行,为期一天。开始为每年农历“立秋”、青年男女聚集村寨、山场 - 唱歌跳舞,寻求伴侣...

说真的,由穿着古老民族服装的一男一女扮成“秋公秋婆”,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分别擎着一个饱满的玉米棒跟一把金黄的稻穗,来到秋千架下,向人们报告一年的收成,祝贺庄稼获得丰收。

接着,青年人争先恐后地涌上秋千.秋千架有10多米高,呈纺车形状、有相互错开的八架车辐,每架可坐一人。送秋人用力推动,秋千旋转起来,越转越快,人们发出阵阵欢呼!

意外地 - 送秋人用力顶住秋千横木,秋千嘎然而止,上面的人纷纷往下跳。按习惯,最终被停在秋千上的人要高声唱歌...

有的青年人有意停在上面~趁机用歌声向恋人吐露心曲。

苗族赶秋节在每年“立秋””。赶秋节赶秋原来的意思是赶秋“千”,关于这一节日的由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狠早以前有一个叫巴贵达惹的英俊苗族青年!他不独聪明勇敢为人正直、而且乐于帮助别人、苗家人狠喜欢他。

巴贵达惹还没婚配~媒人们络绎不绝的来到他家说亲、九十九寨的姑娘们都暗暗地爱着他,可惜的是他一直没有中意的。

他心中的姑娘在哪里呢?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巴贵达惹正在山里打猎、忽然他看到一只老鹰抓着一件东西飞了过来,便弯弓拉箭将老鹰射下,仔细一看,原来老鹰抓的是一只漂亮的绣花鞋。

巴贵达惹想~能绣这么漂亮鞋子的姑娘 - 一定聪明美丽、心灵手巧.巴贵达惹便决心要娶到这位群威群胆...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制造了一种可坐人的秋千,让附近的姑娘们来荡秋千玩。

这时,他拿着花鞋到秋千场去逐一核对,终于找到了这位美丽的姑娘,于是和她结为连理!巴贵达惹寻找姑娘的秋千演变成了人们有趣的娱乐工具。

 过苗年

因地域区别而有所差别,挂丁片区于农历十月上中旬~寅日杀猪 - 卯日打粑,杀鸡杀鸭,晚上守午夜,辰日凌晨祭祖 - 祭耕牛,祭农具~鸣放鞭炮,迎接新年!

清晨祭山神,敬水神。午日接亲嫁女。并举知各种集会~如跳芦笙、踩铜鼓、斗牛等活动,一般9天时间。凯棠片区于十二月十六日后卯日晚、第二天接亲嫁女,回门~走亲家。

吃新节

挂丁片区在农历六月头卯或二卯,凯棠片区在六月十六日以后的卯日,地午、翁项、旁海、平乐在七月中旬卯日。一些在七月半。

节日期间 - 举行3至5天集会,内容有游方、跳芦笙、斗牛、saima 等。“吃新节”是苗族春夏之交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由古代的祭祀演变而来 - 各地过节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这段时间内! 过节这天~被邀请的客人身穿节日盛装,挑上礼品 - 牵着斗牛前来作客。祭过祖后、宾主频频举杯预祝丰收。第二天开展斗牛、saima 、跳芦笙等活动!

夜幕降临 - 屋内飘出老人们的酒歌声,芦笙场上荡漾着青春的笑语与欢乐的旋律、芦笙声、酒歌声、情歌声、飞歌声弥漫在苗寨的夜空里。

闹冲节

农历二月子、午日于鸭塘境钉耙山脚举行,参加集会人数狠多,活动有斗牛、对歌、跳芦笙等!

 爬坡节

农历三月子、午日,分别于开怀虎挡坡与格冲别对坡举行...农历六月底、香炉山爬坡节,更为热闹。登高一呼~四而呼应。

 游方节

“游方”又称“友方”,是凯里市境内的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娱乐的一种形式。

苗族小伙子与姑娘们往往通过这种活动结识朋友、物色对象或倾吐爱情。为了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有的小伙子往往要爬山涉水到十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村寨去游方!

游方一般是在农闲季节(如:从秋收结束到第二年插秧前等)、传统节日(如:苗年、吃新节、芦笙节、斗牛节、爬坡节、翻鼓节、闹春节、对歌节等)和赶场天进行...

在苗寨游方,一般都有固定的“游方场”、“游方坡”或“游方评”。

这些场所,或在寨子前后的桥边树下~或在村庄约的平缓的草坡上。

为了参加游方,姑娘们穿着盛装,头戴银饰,插上几朵鲜花~颈上套着银项圈,手上戴着银手圈。她们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富有与才艺~表现自己美丽的容貌同身姿,以吸引小伙子的爱慕!

 姊妹节

苗族传统节日“姊妹节”又称“姐妹节”,是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性节日集会,有的村寨在农历的二月十五日过,有的村寨在农历三月十五过~以台江施洞地区最有特色.

过节的时节 - 家家都要准备不少由红、黄、白、黑、绿五色糯米饭搅拌在一起的“姊妹饭”以饷宾朋...

白天,江边、路边、沙滩上、草地上人山人海,入夜,江边的沙滩上、草地上 - 高亢的飞歌声、浑厚古朴的大歌声和情歌声交织在一起、在宁静的夜里传到狠远狠远。

每年春天,那里的苗族妇女要过一次“姊妹节”,吃上一餐“姊妹饭”。

节日的早上,寨子里的姑娘们便去田里捉鱼,准备“姊妹饭”、不管她们到哪家田里捕捞 - 都会受到欢迎!

妇女们吃完“姊妹饭”后~便各自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彩色糯米饭 - 到游方场找小伙子对歌。

小伙子想要吃到糯米饭、必须在对歌中取胜!除对歌超过、妇女们行随意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过“姊妹节”...

 牯藏节

系苗族重要的祭祖活动,13年杀牛祭祀一次!每届历时三年。“牯藏节”是最具特色、最能体现苗族民族文化的节日,活动内容既有庄重肃穆的祭祀,也有欢快的娱乐、是一个既娱神又娱人的活动...

 舟溪芦笙节

居住在凯里舟溪一带的苗族。在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过芦笙节。芦笙堂设在舟溪井坎边的河沙坝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几位主持芦笙堂的老人,扛着芦笙来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传之娱乐活动。

其实吧,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仿效,以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念完后倒出葫芦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跟芦笙堂 ,喷酒数口,各人又饮一大口,吹响了首座支芦竺曲;

这时带着银花首饰,穿着艳丽节日盛装的姑娘与小伙子们随着悦耳的曲调翩翩起舞。小伙子们向意中人索取花带,姑娘们则将花带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芦笙管上.

三天过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伙伴!这时主持芦笙堂的老人,仍然背着米酒,在碑石上与芦笙堂上喷洒米酒。

堂 插上草标!此后芦笙高挂、直到五谷归仓 - 农历“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芦笙节...

第四天是闹春,青年情侣~自由谈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

 捕鱼节

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 苗族的节日。独木河发源于云雾山、在贵州境内北流至尤里、福来交界处同南明河汇合,再北流注入乌江.

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要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但年长月久,就慢慢演变为捕鱼节了.

吃信节

吃信节,是贵州省合江县包寨一带苗族人民的节日,历时四天 - 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信”(戊)日(根据干支纪年计算)。

届时~远嫁他乡的苗家姑娘 - 极尽梳妆打扮、穿着如花似锦的衣裙 - 佩戴琳挪满目的银饰物,满“载”节日礼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乡亲。

节日期间~全寨欢腾、鼓乐齐鸣,吹起芦笙~翩翩起舞,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百嗄雅山脚、翁雅河畔、人声鼎沸.

斗牛、斗雀、跳芦笙、拔河、打球等比赛场上、喝彩声此起彼落。钟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树林里,溪水边对山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

 砍火星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干贵州关岭一带。节日内容主要是规定乡规。根据各式各样姓氏,节日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基本为七月、八月与九月二十七日不等。

大家可能不知道,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户,轮流值年,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乡规与有关大事,完了值年家要备酒杀鸡,请大家喝“合心酒”,并把鸡头敬给下一届值年!

循环轮流轮到谁家值年,就在谁家举行聚议跟饮"会心酒"。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节。在农历三十晚上,家人团聚~不许外人打搅.他们用半掩门放鞭炮以示此时来人不许入内.

说实话,初一清晨继续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恶。人们用两手做栏牛、拦羊状,嘴里说:“赶牛,赶羊……”以示六畜兴旺,完了吃年饭。

初二开始身着盛装的苗家人走乡串户~互相祝贺节日。好客的主人对来宾要敬酒三杯。家家洋溢着节日的欢乐...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跳舞唱歌,某些地方还要举行“踩花山”、“并牛”等活动。

晾桥节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苗乡寨头的传统节日、也叫“二月二”。相传寨头人原住在也雾山,因寨头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进寨头。

搬家那天,龙也要跟着搬,但石屏河水挡住了龙的去路,于是寨里的构罗(长老)们商议一下,决定架桥把龙接来 - 因龙标记吉祥幸福!

全寨十二房都要接 - 基本而言这座桥就修了十二个桥墩。桥修好了起名为“接龙桥”,桥是农历二月初二造的,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年这一天寨头苗家十二房各抬一头猪~在桥上宰杀!

爬山节

苗族的爬山节亦称“爬坡节”、成为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每年农历的三月下旬里的“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记日) - 也就是说农历三月十九日这天举行。

届时居住在黔东南凯里地区的苗族人民聚集在香炉山上 - 他们在山上对歌斗雀、歌山人海,热闹非凡。青年男女边唱歌边沿着曲曲弯弯的山间小路向山顶攀登...

一路春风一路歌~苗族的飞歌、情歌、酒歌、古歌洒满山坡,最先到达山顶的被誉为“爬山英雄”,大家尊重...

说实话 - 得到姑娘们的青睐。相传香炉山爬山节是纪念苗族的英俊青年阿补和玉帝小女儿阿别的。玉帝的小女儿阿别向往人间的自由生活、顺着山顶飞下来,跟聪明能干、忠厚善良的阿补结为夫妻并生有三个女儿。

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兴之际忽然鸡叫头遍.玉帝规定每天鸡叫三遍时为朝拜时~阿别若不能及时赶到~必有大祸临头。

心急如火的阿别在山顶向天空飞奔时一脚将香炉山顶登垮了六层。香炉山没了山顶,阿别再无法下凡了,玉帝也因没有山顶不能享受人间香火~便罚阿补变为香炉,供烧香之用。

为了纪念阿别和阿补的爱情,苗家人便在阿补变香炉这天过一年一度的爬山节。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