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巴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时间:2016-12-08 14:18:28     编辑:ky04
20

  门巴族也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虽然门巴族的人们经济方面并不出众,但是在艺术工艺品则是非常精通,而你们想进一步的了解下关于门巴族的传统文艺艺术吗?不妨随老师 一起了解下吧。

门巴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门巴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来自门巴族的门巴戏艺术文化

  门巴戏

  为了对门巴戏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从1986年开始,笔者多次赴门巴族聚居地—错那县勒布区进行深入的考察、采风。这期间,拜访了很多门巴族老艺人,并参阅了大量藏汉文文献,通过各种形式对门巴戏进行观摹、研究,同时采取照相、录相、录音文字整理等多种办法,对门巴戏进行挖掘抢救。如1987年我组织并带门巴戏演出队赴拉萨进行公演,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人激动地说:“门巴戏”让我们大开眼界,它是我们** 又一朵艺术奇葩。

  门巴族的祖先自古就在** 高原繁衍生息,他们与藏族、珞巴族一起,为开发、建设伟大祖国西南边陲,作出了特殊贡献。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门巴族创造并形成、发展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门巴戏”便是其中的一种。

  据史料记载,门巴戏产生于五世** 时期。当时,门隅地方有一处叫“隅松沙定”的村庄里有一位名叫洛追加措的人。因为他当时对门隅地区发展生产有功,为此五世** 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收洛追加措为五世** 的学生,并让他到哲蚌寺学经。学成后,人们尊称为“门巴徉惹喇嘛?洛追加措”。公元1680年,五世** 拔给他一笔经费,派他回到门隅任最高行政长官,同时让他修建达旺寺。达旺寺建成后,五世** 为表彰他的功绩,赠送给他一尊佛像和一幅五世** 用自己鼻血画成的—班登拉姆的画像唐卡。

  洛追加措当时任门隅最高行政长官期间,还搜集、整理了很多当地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并写了八大藏戏之一的《卓娃桑姆》剧本等。

  门巴戏与藏戏相比较有六大特点:

  1、门巴戏共有演员10名,其中主要演员6人,陪衬演员3人,鼓钱手1人。演员全是男性。

  藏戏演员共有27人左右,其中温巴7人,甲鲁2人,仙女7人或9人,鼓钹手1一2人,其他人员5-7人。

  2、门巴戏只有36种唱腔,而藏戏唱腔有100多种。

  门巴戏《诺桑法王》的36种唱腔为:(1)温巴唱的“我的来源”;(2)“歌舞供品”;(3)夏巴平措的唱腔;(4)“大臣贡噶阳培的唱腔”;(5)“众巫师的唱腔”;(6)“大巫师卓那康珍的唱腔”;(7)“龙王仲那仁钦的唱腔”;(8)“温巴唱给房东老俩口的唱腔”;(9)“房东老俩口的唱腔”; (10)“和尚洛追惹舍的唱腔”;(11)“云卓拉姆的唱腔”;(12)“和尚洛追惹舍的唱腔”;(13)“云卓拉姆的唱腔”;(14)“云卓拉姆新年首座天的唱腔”;(15)“诺桑法王的唱腔”;(16)“两千五百王妃的唱腔”;(17)“安曲哈日那布的唱腔”;(18)“诺桑法王的父王头戴马头的唱腔”;(19)“诺桑法王的母后欢送的唱腔”;(20)“诺桑法王对米桂的唱腔”;(21)0嘎玛拉姆的唱腔”;(22)“云卓拉姆喂桑烟、敬茶时的唱腔” ;(23)“鸟的唱腔” ;(24)“两个和尚对房东老人的唱腔”;(25)“北国国王的唱腔”;(26)“两千五百王妃之一的登珠白姆的唱腔”;( 27)“米桂个人的唱腔”;(28)“诺桑法王的唱腔(短调)”;(29)“两名背水姑娘的唱腔”;(30)“大雁的唱腔”;(31)“云卓的母亲—赛吉玛的唱腔”;(32)"嘎玛拉姆的唱腔”;(33)“云卓拉姆结婚时的唱腔”;(34)“诺桑法王从北面归来时的唱腔”;(35)“跳吉祥舞之前的唱腔”;(36)“跳完吉祥舞之后回去时云卓拉姆的唱腔”;(37)“跳完吉祥舞后,温巴手持旗帜的唱腔”。

  外人听起来,这些唱腔很象当地的“萨玛民歌”(一种酒歌),但当地民间艺人认为与萨玛民歌截然不同。

  据自治区藏剧团权威人士介绍,藏戏唱腔有100多种,其中,《诺桑法王》的唱腔只能供本剧专用;八大藏戏除《诺桑法王》之外,其他七个藏戏的唱腔可以互相借用。

  3、门巴戏的基本表演动作与藏戏完全不同。门巴戏的基本表演动作组合是19个:(1)尼马准羌;(2)然塔界目;(3)拉外扎折;(4)朗钦白日亚;( 5)朗钦年巴;(6)次仁卓杰;(7)夏娃闭卓;(8)森格梗亚;(9)岗嘎日替格;(10)卢古帮冻;(11)娘目秋秋;(12)顿杰百果;(13)达步茶亚;(14)果布学将;(15)泼入白亚;(16)罗布崩亚;(17)扎西古折;(18)扎西强平;(19)芒西霞卓。

  以上动作中,有很多模仿动物的动作如:“朗钦年巴”意为“疯子大象”;“拉外扎折”意为“璋子攀岩动作”;“夏娃闭卓”意为“鹿下跪的动作”等等。这些动作设计,都是门巴族根据居住地自然环境中野生动物动作的再现。

  藏戏中动作组合众多、复杂。其中“温巴的恰珠”表示雄鹰展翅;“甲鲁警闭”表示一家人中,男主人的威严;“14扎克日”是一种转的技巧动作;“帕千”是指“大小蹦子”等等基本动作,男女演员均可用。

  4、门巴戏道白,每次表演前道白者将全天的表演剧情简短地一次性说完;“而藏戏是每出场一个人物之前,道白一次,因人物多而道白的次数也多。

  5、门巴戏演《诺桑法王》时,分7段演出,每段演一天;而藏戏《诺桑法王》演出时,全剧可以高度浓缩成二、三个小时,或四个小时,最多一天演完。还可以改成“折子戏”来演出。

  6、与藏戏相比,门巴戏的服装也有所不同。

  如:演《诺桑法王》剧中,有个叫“顿珠白姆”人物的服装完全与门巴族妇女服装一样;该剧中的“王母”——甲嘎拉姆的服装也与门巴族妇女服装一样。而藏戏中,剧中上述两位人物服装则是藏族服装。

  1986年我们对门巴戏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压缩和改进:

  一、原来门巴戏每个角色的一首唱腔里词很多,所以一个唱腔反复演唱;改进后,对每首唱腔仅选择一首最精彩的词唱一遍。

  二、门巴戏原来每个动作组合重复多次,改进后,一套动作组合只做一遍。但这一组合是完整的一套。

  三、门巴戏原来人物很多,改进后,人物只用了14人,如:1、翁巴(渔夫);2、夏巴迅努(青年人);3、伦布贡嘎亚养(大臣);4、曲杰诺桑(诺桑法王);5、云卓拉姆(女主角);6、伦姆(龙女);7、阿巴(大巫师);8、阿穷(小巫师);9、安曲哈日那布〔反面人物之一);10、顿珠白姆(王妃之一);11、亚布达果杰(马头天王);12、玉姆甲嘎拉姆(王母);13米贵(野人);14、老人。

  四、门巴戏原来道白不多,改进后,一首唱词,先用口头朗诵,以便更清楚表达词意.这样再唱唱腔效果更佳。

  1987年8月14日门巴戏在当地演出,反响良好。如:门巴族老艺人拉嘛次仁,麻麻乡党支部书记仁增等都说:“这次不仅抢救了门巴戏,而且进行了改进,改得好,门巴戏《诺桑法王》在1小时50分钟大概可演完,比过去更通俗易懂,我们门巴族老人看到了自己民间艺术的发展,也培养不少业余演员,这都是伟大的 *** 的政策,落实到我们民族的艺术中的具体体现”。

  门巴戏和藏戏艺术之特点

  门巴族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门巴语有四种方言,无本民族文字,使用的是藏文。

  门巴族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南面的门隅(达旺、墨脱、错那县勒布区等地),土地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这些地方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从北到南有茂密的森木、品种繁多的植物以及各种野生动物,特别是药材资源极其丰富。

  门巴族传统文化艺术代表

  《萨玛酒歌》和民间古典情歌是门巴族中广泛流行的两种抒情民歌。萨玛(酒歌)流行于门隅,多用于节日、酒会、婚礼、远行和生产中,歌词生动,曲调欢快高昂。酒歌多为七字或九字构成为一句,诗节无定数,常用比喻、渲染和夸张的手法,给人以豪放的感觉。萨玛酒歌传说最早是一位名叫拉不热的人创作的,他唱了一辈子歌,把欢乐传给人们,最后他坐化成佛,他是门巴族传说中的歌神。(算命www.bmfsm.com)

  在农奴制度下,门巴族人民常离乡背井,骨肉分离,甚至造成永诀的苦难。酒歌抒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团聚时的欢乐,分离时的悲伤和对未来的寄托。对逃亡和做佣人如牛马的诗作,抒发了农奴反抗斗争的气概。诗歌成为门巴族农奴斗争的武器。在丰富的古典情歌中,主要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这类作品反映出门巴人民纯朴的道德品质。也有反映对有权势者强娶豪夺女性的愤怒,从而暴露不合理的现实,有些是抒发爱情悲剧的苦闷和忧伤,情歌触及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情歌都是六言三顿,多是四行一首,曲调固定,填词歌唱。有的前两句一韵,后二句换韵,多用比兴手段,形象鲜明,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容易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共鸣。

  门巴族的戏剧是由民间舞蹈演变而来的。代表作之一是《阿拉卡教父子》。全剧反映了门巴族人民对旧社会的愤懑和反抗,描写了以阿拉卡教父子取得胜利为结局的两次**。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理想。演出时以跳为主,带假面具,根据不同形象和角色,披不同动物的皮革和羽毛。一般在二人奏的锣鼓中起舞,跳时不唱,唱时不跳,道白少,唱词曲调随内容和情节的变化而变,比较自由流畅,深受门巴族人民喜爱。

  勒布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创作了《太波嘎列》这一叙事诗,共分十四章,四百五十七行。全诗塑造了一个带神话色彩的形象,即传说中的作者,诗的主人公,亦是门巴族的牧业始祖——太波嘎列。诗中叙述他流落山野,不忘人间疾苦,给门巴族人民带来了神牛。诗中还叙述了牛的降生、牵牛、放牛,搭帐篷、修炉灶、栓狗、挤奶、打酥油、迁牧场等情节。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牧业生产的全过程。显示了太波嘎列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战胜自然的英雄气概。相传太波嘎列还是搭帐篷、修炉灶的发明者,为门巴族所崇敬。

  门巴族的文学艺术是** 文化宝库中一颗晶莹的明珠。有远古的神话故事,有反映民族心理、生活习俗和愿望的酒歌。门巴语称作“萨玛”;有反映男女爱情的情歌;还有反映生产与生活斗争的叙事诗以及戏剧等。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又受到宗教的影响,使许多作品带有宗教思想的印记。

  门巴族有很多神话传说,《压制 妖女》即是一个神话传说,传说中,在勒布山明水秀的色目村,古代有一百多户门巴族,那时有一个仰卧着的妖女在村里危害人们。于是村民** 协力,在妖女的脑门上建了一座“辛古寺”,立了一根很高的旗杆,插在妖女的心上。又建四座高塔压住妖女的四肢,从此镇住了妖女。这篇神话剔去宗教的迷雾,仍可感到古代门巴族人民,依靠集体的力量与自然的、社会的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的精神。又如《吉萨格来》,这是门巴族人民塑造的一位除害英雄。 

  门巴族传统手工艺品艺术

  制作木碗,要选用质地坚硬的桐树、桑树或桦树的树干、树节或树疙瘩做原料,经过切削刮制而成。精细 的木碗,要经过五、六道工序,纹路清晰,厚薄均匀,再涂上鲜红的染料,令人爱不释手。据说用这种木碗喝酥油茶,茶的香气浓郁扑鼻,且携带轻巧方便,深受藏民喜爱。门隅北端的麻玛村,是闻名的“木碗之乡”。老艺人噶尔拜白马制作的木碗,遐迩闻名。集市上,这种小巧玲珑的木碗,常被外地人带回家乡,作为工艺品珍藏。

  木碗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原因,门巴族的生产力水平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生产工具虽然铁木并举,但十分简陋,多为木犁、木锹、木耙、尖木棒、木叉、木槌 、木连枷等。

  门巴族生活的地方,有十分丰富的竹木资源,他们特别擅长竹蔑藤条的编织工艺。竹方盒、竹斗笠、藤背 篓、竹筐等制品坚固耐用,工艺精美。特别是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木碗,别具一格,夺目生辉,在** 乃至国外享有盛誉。

  关于木碗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藏区的人都使用泥碗,有一天,一位门巴木匠去森林伐 木,不小心将泥碗砸碎了。聪明的木匠临时加工了一只大木勺用来吃喝。后来,人们觉得这木勺轻便,耐用,逐渐也就产生了木碗并进入了人们的家庭。 

    Ξ 相关阅读: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