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巴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时间:2016-12-08 14:18:28     编辑:ky04
20

门巴族也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哪怕门巴族的人们经济方面并不出众~但是在艺术工艺品则是好精通,而你们想进一步的了解下关于门巴族的传统文艺艺术吗?!

不如随老师 一起了解下吧!

门巴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门巴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来自门巴族的门巴戏艺术文化

门巴戏

为了对门巴戏进行挖掘整理跟研究~从1986年开始 - 笔者多次赴门巴族聚居地—错那县勒布区进行仔细的考察、采风。

要我说啊~这期间,拜访了很多门巴族老艺人,并参阅了大量藏汉文文献,通过不同种类的形式对门巴戏进行观摹、研究,在也采取照相、录相、录音文字整理等多种办法,对门巴戏进行挖掘抢救。

如1987年我组织并带门巴戏演出队赴拉萨进行公演~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人激动地说:“门巴戏”让各位大开眼界,它是咱们 又一朵艺术奇葩! 门巴族的祖先自古就在 高原繁衍生息,他们跟藏族、珞巴族一起~为开发、建设伟大祖国西南边陲,作出了特殊贡献。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门巴族创造并变成、进展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门巴戏”便是其中的一种。

据史料记载、门巴戏产生于五世 时期。当时、门隅地方有一处叫“隅松沙定”的村庄里有一位名叫洛追加措的人。 既然他当时对门隅地区发展生产有功,为此五世 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收洛追加措为五世 的学生,并让他到哲蚌寺学经。 学成后~人们尊称为“门巴徉惹喇嘛?洛追加措”。公元1680年,五世 拔给他一笔经费、派他回到门隅任最高行政长官,在一块儿让他修建达旺寺。 达旺寺建成后,五世 为表彰他的功绩~赠送给他一尊佛像与一幅五世 用自己鼻血画成的—班登拉姆的画像唐卡。

洛追加措当时任门隅最高行政长官期间,还搜集、整理了很多当地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并写了八大藏戏之一的《卓娃桑姆》剧本等。

门巴戏同藏戏相还算有六大特点:

1、门巴戏共有演员10名,其中主要演员6人,陪衬演员3人,鼓钱手1人.演员全是男性...

藏戏演员共有27人左右 - 其中温巴7人,甲鲁2人、仙女7人或9人,鼓钹手1一2人、其他人员5-7人.

2、门巴戏只有这样36种唱腔 - 而藏戏唱腔有100多种。

门巴戏《诺桑法王》的36种唱腔为:(1)温巴唱的“我的来源”;(2)“歌舞供品”;

(3)夏巴平措的唱腔;(4)“大臣贡噶阳培的唱腔”;(5)“众巫师的唱腔”;

(6)“大巫师卓那康珍的唱腔”;(7)“龙王仲那仁钦的唱腔”;

(8)“温巴唱给房东老俩口的唱腔”;(9)“房东老俩口的唱腔”;

(10)“与尚洛追惹舍的唱腔”;(11)“云卓拉姆的唱腔”;

(12)“与尚洛追惹舍的唱腔”;(13)“云卓拉姆的唱腔”;

(14)“云卓拉姆新年首座天的唱腔”;(15)“诺桑法王的唱腔”;

(16)“两千五百王妃的唱腔”;(17)“安曲哈日那布的唱腔”;

(18)“诺桑法王的父王头戴马头的唱腔”;(19)“诺桑法王的母后欢送的唱腔”;

要我说啊、(20)“诺桑法王对米桂的唱腔”;(21)0嘎玛拉姆的唱腔”;(22)“云卓拉姆喂桑烟、敬茶时的唱腔” ;

(23)“鸟的唱腔” ;(24)“两个跟尚对房东老人的唱腔”;

(25)“北国国王的唱腔”;(26)“两千五百王妃之一的登珠白姆的唱腔”;

( 27)“米桂个人的唱腔”;(28)“诺桑法王的唱腔(短调)”;

(29)“两名背水姑娘的唱腔”;(30)“大雁的唱腔”;

(31)“云卓的母亲—赛吉玛的唱腔”;(32)"嘎玛拉姆的唱腔”;

(33)“云卓拉姆结婚时的唱腔”;(34)“诺桑法王从北面归来时的唱腔”;

(35)“跳吉祥舞之前的唱腔”;(36)“跳完吉祥舞完了回去时云卓拉姆的唱腔”;

(37)“跳完吉祥舞后~温巴手持旗帜的唱腔”...

外人听起来,这些唱腔很象当地的“萨玛民歌”(一种酒歌),但当地民间艺人认为与萨玛民歌截然不同!

据自治区藏剧团权威人士介绍,藏戏唱腔有100多种,其中,《诺桑法王》的唱腔只能供本剧专用;八大藏戏除《诺桑法王》范围外~其他七个藏戏的唱腔可能互相借用。

3、门巴戏的基本表演动作跟藏戏完全不同。门巴戏的基本表演动作组合是19个:(1)尼马准羌;(2)然塔界目;

(3)拉外扎折;(4)朗钦白日亚;( 5)朗钦年巴;(6)次仁卓杰;(7)夏娃闭卓;(8)森格梗亚;(9)岗嘎日替格;

(10)卢古帮冻;(11)娘目秋秋;(12)顿杰百果;(13)达步茶亚;(14)果布学将;(15)泼入白亚;

(16)罗布崩亚;(17)扎西古折;(18)扎西强平;(19)芒西霞卓.

超过动作中,有很多模仿动物的动作如:“朗钦年巴”意为“疯子大象”;

“拉外扎折”意为“璋子攀岩动作”;“夏娃闭卓”意为“鹿下跪的动作”之类的!

这些动作设计 - 都是门巴族根据居住地自然环境中野生动物动作的再现...

藏戏中动作组合众多、复杂。其中“温巴的恰珠”表示雄鹰展翅;“甲鲁警闭”显示一家人中,男主人的威严;

要我说啊,“14扎克日”是一种转的技巧动作;“帕千”是指“大小蹦子”之类的基本动作,男女演员均可用!

4、门巴戏道白、每次表演前道白者将全天的表演剧情简短地一次性说完;“而藏戏是每出场一个人物还没...的时候 - 道白一次,因人物多而道白的次数也多。

5、门巴戏演《诺桑法王》时,分7段演出~每段演一天;而藏戏《诺桑法王》演出时 - 全剧能够高度浓缩成二、三个小时,或四个小时,最多一天演完。

还可改成“折子戏”来演出。

6、和藏戏相比 - 门巴戏的服装也有所不同。

如:演《诺桑法王》剧中,有个叫“顿珠白姆”人物的服装完全同门巴族妇女服装一样;

该剧中的“王母”——甲嘎拉姆的服装也同门巴族妇女服装一样。

而藏戏中~剧中上述两位人物服装则是藏族服装。

1986年咱们对门巴戏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压缩跟改进:

一、原来门巴戏每个角色的一首唱腔里词很多 - 所以一个唱腔重复演唱;改进后 - 对每首唱腔仅选择一首最精彩的词唱一遍。

二、门巴戏原来每个动作组合重复多次,改进后~一套动作组合只做一遍。但这一组合是完整的一套。

三、门巴戏原来人物很多,改进后 - 人物只用了14人,如:1、翁巴(渔夫);2、夏巴迅努(青年人);3、伦布贡嘎亚养(大臣);

4、曲杰诺桑(诺桑法王);5、云卓拉姆(女主角);6、伦姆(龙女);7、阿巴(大巫师);8、阿穷(小巫师);

9、安曲哈日那布〔反面人物之一);10、顿珠白姆(王妃之一);11、亚布达果杰(马头天王);12、玉姆甲嘎拉姆(王母);

13米贵(野人);14、老人。

四、门巴戏原来道白不多,改进后,一首唱词,先用口头朗诵~为了更清楚表达词意.这样再唱唱腔效果更佳!

这事儿说来话长,1987年8月14日门巴戏在当地演出~反响良好。如:门巴族老艺人拉嘛次仁,麻麻乡党支部书记仁增等都说:“这次不仅抢救了门巴戏,而且进行了改进,改得好~门巴戏《诺桑法王》在1小时50分钟大概可演完 - 比过去更通俗易懂,各位门巴族老人看到了自己民间艺术的推进,也培养不少业余演员,这都是伟大的 的政策,落实到我们民族的艺术中的具体体现”...

门巴戏和藏戏艺术之特点

门巴族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门巴语有四种方言~无本民族文字,使用的是藏文。

大家可能不知道 - 门巴族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南面的门隅(达旺、墨脱、错那县勒布区等地)、土地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这些地方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从北到南有茂密的森木、品种繁多的植物再加上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非常是药材资源极其丰富。

门巴族传统文化艺术代表

《萨玛酒歌》同民间古典情歌是门巴族中涉及面广流行的两种抒情民歌.萨玛(酒歌)流行于门隅,多用于节日、酒会、婚礼、远行与生产中,歌词生动,曲调欢快高昂...

酒歌多为七字或九字是...加起来为一句,诗节无定数,常用比喻、渲染与夸张的手法,给人以豪放的感觉。萨玛酒歌传说最早是一位名叫拉不热的人创作的,他唱了一辈子歌,把欢乐传给人们,收尾他坐化成佛,他是门巴族传说中的歌神。

(算命www.bmfsm.com)

在农奴制度下,门巴族人民常离乡背井,骨肉分离,甚至造成永诀的苦难.酒歌抒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团聚时的欢乐,分离时的悲伤同对未来的寄托。

对逃亡和做佣人如牛马的诗作,抒发了农奴反抗斗争的气概.诗歌当上门巴族农奴斗争的武器。在丰富的古典情歌中,主要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同追求,这类作品反映出门巴人民纯朴的道德品质。

也有反映对有权势者强娶豪夺女性的愤怒,这样暴露不合理的现实,有些是抒发爱情悲剧的苦闷跟忧伤,情歌触及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

情歌都是六言三顿,多是四行一首,曲调固定,填词歌唱。有的前两句一韵,后二句换韵,多用比兴手段,形象鲜明,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好办带来看本文的人或听众的共鸣。

门巴族的戏剧是由民间舞蹈演变而来的。代表作之一是《阿拉卡教父子》。全剧反映了门巴族人民对旧社会的愤懑与反抗,描写了以阿拉卡教父子取得胜利为结局的两次。

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同理想!演出时以跳为主,带假面具,根据不同形象同角色,披不同动物的皮革同羽毛...一般在二人奏的锣鼓中起舞,跳时不唱,唱时不跳,道白少,唱词曲调随内容与情节的变化而变,有点自由流畅,深受门巴族人民喜爱.

勒布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创作了《太波嘎列》这一叙事诗,共分十四章,四百五十七行。全诗塑造了一个带神话色彩的形象,就是传说中的作者,诗的主人公,同样是门巴族的牧业始祖——太波嘎列。

诗中叙述他流落山野,不忘人间疾苦,给门巴族人民带来了神牛。诗中还叙述了牛的降生、牵牛、放牛,搭帐篷、修炉灶、栓狗、挤奶、打酥油、迁牧场等情节...

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牧业生产的全过程。显示了太波嘎列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战胜自然的英雄气概...相传太波嘎列还是搭帐篷、修炉灶的发明者,为门巴族所崇敬。

门巴族的文学艺术是 文化宝库中一颗晶莹的明珠!有远古的神话故事,有反映民族心理、生活习俗和愿望的酒歌。

门巴语称作“萨玛”;有反映男女爱情的情歌;还有反映生产跟生活斗争的叙事诗再加上戏剧等...

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又宗教效应,使许多作品带有宗教思想的印记。

门巴族有很多神话传说,《压制 妖女》也就是说是一个神话传说,传说中,在勒布山明水秀的色目村,古代有一百多户门巴族,那时有一个仰卧着的妖女在村里危害人们。 于是村民 协力,在妖女的脑门上建了一座“辛古寺”,立了一根很高的旗杆,插在妖女的心上...

又建四座高塔压住妖女的四肢,从此镇住了妖女。这篇神话剔去宗教的迷雾,仍可感到古代门巴族人民,依靠集体的力量同自然的、社会的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的精神。

又如《吉萨格来》,这是门巴族人民塑造的一位除害英雄。 

门巴族传统手工艺品艺术

制作木碗,要选用质地坚硬的桐树、桑树或桦树的树干、树节或树疙瘩做原料、经过切削刮制而成。精细 的木碗 - 要经过五、六道工序~纹路清晰,厚薄均匀,再涂上鲜红的染料,令人爱不释手!

据说用这种木碗喝酥油茶~茶的香气浓郁扑鼻~且携带轻巧方便,深受藏民喜爱。门隅北端的麻玛村,是闻名的“木碗之乡”.

老艺人噶尔拜白马制作的木碗,遐迩闻名。集市上 - 这种小巧玲珑的木碗,常被外地人带回家乡,是工艺品珍藏.

木碗

由于地理环境跟历史的原因,门巴族的生产力水平一直处于缓慢演化状态~生产工具固然铁木并举,但相当简陋,多为木犁、木锹、木耙、尖木棒、木叉、木槌 、木连枷等。

门巴族生活的地方,有相当丰富的竹木资源,他们特别擅长竹蔑藤条的编织工艺。竹方盒、竹斗笠、藤背 篓、竹筐等制品坚固耐用,工艺精美。

格外是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木碗,别具一格,夺目生辉,在 乃至国外享有盛誉。

关于木碗的来历 - 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藏区的人都使用泥碗,有一天、一位门巴木匠去森林伐 木,不小心将泥碗砸碎了。

聪明的木匠临时加工了一只大木勺用来吃喝。后来 - 人们觉得这木勺轻便、耐用 - 逐渐也就产生了木碗并进入了人们的家庭。

    Ξ 相关阅读: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