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传统饮食习惯
许多人听到满足就联想到了电视中宫廷里面里面的人们、都会知道满族人的特点,而你们不过知道满族的传统饮食习惯有何事讲究吗?!试试看随老师 一起了解下吧。

满族的传统饮食习惯
满族饮食文化特色美食跟副食
萨其玛
香酥可口~油而不腻,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糕点。制作方法是先把蒸熟的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然后用锤反复打成面团~蘸黄豆面搓拉成条状~油炸后切块,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面即成。
想起来真是,搓条饽饽是当时满族的重要供品、因此也称为“打糕穆丹条子”!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缠”、更名为萨其玛,汉名叫“金丝糕”~又叫“芙蓉糕”,却还是萨其玛这个名字为全国各族老百姓所接受!
据说云南特产食品火腿月饼跟“萨其玛”,就是由满族人开办的全番楼首先要指出的是生产的。
酸汤子
酸汤子是满族的一种普通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经过发酵后做成的。它的制作方法一般是与好面后,先将水烧开,然后在手上扎一个包米叶,把面团放在手心,两手一合,向外一挤,从小手指缝挤出一条条筷子粗细的扁形面条。
放上形形色色调料和白菜等食用.
火锅
火锅这种吃法在满族先民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古时,女真人在狩猎时~常用篝火烧陶壶来煮食物吃、塞外天寒,往往边烧边吃,这是火锅的雏形...
后来随着金属器皿的广泛使用,使火锅正式诞生.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吃法进一步推进,内容也大大丰富起来。在满族历史上出现过雀火锅、天上锅(飞禽锅)、地上锅(走兽锅)、水中锅(鲜鱼锅)、渍菜白肉火锅等...
火锅在全国流行以后、各地居民把本地佳肴食俗融进了火锅,出现了许多新品种 - 风味各异~使火锅食品呈现出百花纷呈的局面。
满族人一日三餐 - 习惯早晚吃干饭或稀饭,中午吃用黄米或高粱做成的饼、糕、馒头、饽饽、水团子之类 - 做干饭也多用小米、高粱、玉米。
满族人习惯养猪、每年春节杀的年猪 - 把一部分肉腌在坛子里,以备一年的食用!其余的用来改善生活,款待来客。
最习惯的吃法是白肉血肠,猪肉炖酸菜粉条...逢节庆日、都吃饺子 - 阴历除夕年饭必吃手扒肉.
满族的副食中肉类以猪肉为主,菜肴主要有白肉血肠、酸菜和火锅、颇具特色.满族杀猪最讲究的是吃血肠!每逢杀猪请客时、都说是吃血肠,不说吃猪肉。
猪肉的做法讲究白片~即白片肉。所谓白片肉并非指肥肉切片,而是将猪肉方块煮熟后趁热切成薄片,不做随便一个加工,不加调料。
白片肉中五花肉为上乘.猪肘子的吃法也是白片~即所谓的片肘花...肉食除喜食猪肉外,还喜食牛、羊肉及狍、野鸡、鹿、河鱼、哈什蚂等...
不瞒你说,蔬菜除日常食用的家种白菜、辣椒、葱、蒜、土豆外、尚且按不同的时节~采集蕨菜、刺嫩芽、大叶芹、枪头菜、柳蒿、四叶菜等山野菜及木耳、好些蘑菇等,或炸或熬或炖,吃法不一,也是满族的传统食俗!
冬季菜肴主要是酸菜同小豆腐。东北冬季寒冷,时间较长,为备足越冬蔬菜,除贮藏白菜萝卜外~家家都渍酸菜。渍制方法是:将理好的白菜,用热水浸烫后置入缸中发酵后而食...
酸菜可做汤、填火锅、做馅等食用...小豆腐是将大豆磨碎,加入适量干菜煮熟,完了团成团放室外冷冻,用时拿一团放入锅内加热,拌酱而食。
制作小豆腐的由来,据传是满族先祖居住的地区,食盐和卤水很昂贵,做小豆腐不用加卤水,久而久之,这种吃法便成为满人的习惯并延用至今。
另一方面满族酿制的大酱也是相当有历史传统的!
满族饮食文化“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起兴于清代,是集满族跟汉族菜点之精华而成为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乾隆甲申年间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是关于满汉全席的最早记载。
满汉全席以东北·、山东、北京、江浙菜为主。世俗所谓“满汉全席”中的珍品 - 其大部分是黑龙江地区特产(或出产):如犴鼻、鱼骨、鳇鱼子、猴头蘑、熊掌、哈什蟆、鹿尾(筋、脯、鞭等)、豹胎还有其他珍奇原料等。
后来闽粤等地的菜肴也依次出现在巨型宴席之上。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闽菜~12道广东菜.北菜54道:12道满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东菜。
满汉全席”规模庞大,莱肴丰盛,制作程序不简单 - 工艺颇为考究.该席桌博采烧烤、燕菜、鲍鱼、海参、鱼翅等高级席之精华;
襄括点心中油、烫、酥、仔、生、发等六种面性;施展立、飘、剖、片等二十余种刀法;汇聚蒸、炒、烧、炖、烤、煮等烹技;
辅助以冷碟中桥形、扇面、梭子背、一顺风、一匹瓦、城墙垛等十数种镶法;衬垫以规格齐全、形状各异的碗、盏、盘、碟等餐具于一席、可谓集烹饪技艺之大成。
首座份,头号五簋碗十件——燕窝鸡丝汤、海参汇猪筋、鲜蛏萝卜丝羹、海带猪肚丝羹、鲍鱼汇珍菜、淡菜虾子汤、鱼翅螃蟹羹、蘑菇煨鸡、辘轳鸡、鱼肚煨火腿、鲨鱼皮鸡汁羹、血粉汤...
一品级汤饭碗...
第二份,细白羹碗十件——鲫鱼舌汇熊掌、糟猩唇猪脑、假豹胎、蒸驼峰、梨片伴蒸果子狸、蒸鹿尾、野鸡片汤、风猪片子、风羊片子、兔脯奶房签.
一品级汤饭碗!
第三份,细白羹碗十件——猪肚、假江瑶、鸭舌羹、芙蓉蛋鹅掌羹、糟蒸鲥鱼、假斑鱼肝、西施乳文思豆腐羹、甲鱼肉肉片子茧儿羹。一品级汤碗。
第四份~毛鱼盘二十件——藐炙、哈儿巴子、猪子油炸猪羊肉、挂炉走油鸡、鹅、鸭、鸽腥、猪杂什、羊杂什、燎毛猪羊肉、白煮猪羊肉、白蒸小猪子、小羊子、鸡、鸭、鹅、白面饽饽卷子、什锦火烧、梅花包子。
第五份 - 洋碟二十件,热吃劝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彻桌、鲜果十彻桌。
满族饮食文化的特色主食
饽饽
是满族人对多种面食的统称。饽饽是满语词汇、至今仍为满族人民所袭用。饽饽的原料为糜子、粘谷跟粘高粱...是满族人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也是满族人民农业生产的首要组成部分。
糜子加工去皮后俗称大黄米。粘谷加工去皮,称为小黄米.粘高粱加工去皮叫粘高粱米 - 这三种米经碾磨加工 - 粉碎成 "面状",然后才能制成各种饽饽。
吃小肉饭
吃小肉饭满族人办祭时必专门吃一顿小肉饭,平时逢年节杀猪时也有此习惯。所谓“小肉饭”即将猪身上的分别部位肉切成很小的碎块、不拘肥、瘦,和白小米一块下锅焖煮。
大家可能不知道~这种与肉类混做的米饭,味道喷香可口,营养丰富~是满洲族先人野外行围打猎捕鱼时的传统食俗。吃大肉饭吃完小肉饭要立刻将锅撤掉、用余火燎猪皮 - 之后刮光洗净切成皮条或小块~便可和凡是的大块肉、肠、肚儿、心、肝、肺一块下锅。
煮好切成片,就可放上炕桌同同族或亲友吃喜肉了.
龙斗虎
是满族的一道地道主食,等于是用高粱米、稻米、小豆三合一焖出来的干饭。"龙"指的是高粱米~"斗"指的是当地产的一种小豆(同样称"饭豆"、"赤豆"),"虎"指的是稻米!
这道主食的作法是:灶下架上油松枝子,将小豆洗好下锅,煮到半熟~再将淘好的高粱米、稻米依次下锅;煮开锅后,改用慢火焖成干饭。
吃起来既柔软又筋道、非常爽口!
秫米水饭(算命www.bmfsm.com)
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也就是说在做好高梁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 - 盛入碗内,清凉可口...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 上一篇:满族的传统美食特色
- 下一篇:满族的传统特色小吃有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