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的民风民俗

时间:2016-11-29 14:55:39     编辑:ky04
20

仡佬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我国的贵州的区,而仡佬族的传统民俗中都是跟着其他少数民族各式各样、那么你们想进一步的了解下仡佬族的传统民风民俗吗?!

不妨随老师 一起了解下吧.

仡佬族的民风民俗

仡佬族的民风民俗

仡佬族过春节准备什么东西

仡佬族是农耕民族、对一年一度的春节非常重视.为了除旧迎新,恭祝祖先神灵的赐福,预祝来年吉祥如意,仡佬族人对于除夕家祭相当讲究~远方游子也应时而归,合家团聚。

“冬至”一过,便进入了除夕祭祀的筹备期。杀自养自食的过年猪、要祭祖先、财神同四官神。

要邀请附近的至亲好友来家吃“庖汤肉”。主要吃鲜嫩的肥肉片下锅、生猪血下火锅等。

之后将猪肉加工腌制为猪头、腊肉、香肠等、以备过年料...

接近除夕 - 农村中便响起了舂碓、推磨、榨油、水碾交响曲!仡佬族人喜欢吃糯食,各家各户都要种一定的糯稻,专供春节打糍粑、煮甜米酒用!

打糯米糍粑,是将糯米蒸熟后,放在特制的木槽里由两个强劳力用粑杵对打,米成粑团、冷却后用水泡,慢慢烙着吃或煮甜米酒吃。

在五德、青阳一带 - 将糍粑作为直径约5寸~重约2至3斤的礼粑、用特制的粑印盖上红色图案,如牡丹、蝴蝶等,用作走亲戚拜年的礼品...

还要作为一个直径约一尺的“粑王”~扭成十二个小的“月粑”...

供在自家的“香火”(神龛)上。待到正月十五过大年取下察看~从左至右,数月粑上的红、蓝点多少,红点主旱~蓝点主涝 - 以预测来年的雨水情况.

在本庄、白沙、龙塘等乡镇 - 习惯用碓舂米粉 - 制作半粘半糯的“花甜粑”与“滚团粑”。

还要专蒸“雨水粑”:即将十二个滚团粑上用指姆各按一个窝,待粑蒸熟后观看,代表那个月的粑窝中积的气水多,来年当月的雨水就丰沛;

积的气水少或无水,就会发生干旱、早作防备。

推绿豆粉过年,是石阡城乡的特俗。正月初一过年的天,仡佬人家只吃粑粑、汤圆、绿豆粉,不能吃米饭。

还要煮甜米酒、做水白菜、推豆腐、油炸酥肉、豆腐果等。有的还要炒米制糖做麻饼等。

除夕要清扫房屋内外,重贴“香火”(神龛)、门神、对联、壁画、使之焕然一新.香火正中书贴“天的君亲师位” - 其旁贴若干小红纸条、上书享受家祭的神佛仙长圣贤之位,本户高曾祖辈名讳以及外祖考妣等.

常见的神位有:玉皇大帝、观音大士、梓潼帝君、关圣帝君、孔圣仙师、灶王府君、福禄财神、四官大帝、太上老君、文昌帝君,有的还有五显灵官、神农仙师、鲁班仙师等。

两边对联有:“敬神祭祖先正气,孝老尊师世代昌”等方面的内容!

香火台面上常供有一尊木质或瓷质的菩萨(如观音、梓潼、财神、魁星、关羽、老寿星等);置有香炉、炉台、铁罄及未出灵的灵牌,坛神标记等物。

香火下段书贴“镇宅土的神位”,大众对联有 “土能生万物~的里出黄金”。 

仡佬族的占卜习俗

仡佬族由于受经济、文化、科技不发达的关系到~自古有占卜的习俗。仡佬族人的占卜有卦卜、芽卜、动物卜、树根卜、鸡卜、蛋卜、衣食卜等形式.

卦卜

削制一指宽长的竹块两片为卦.平时放在被称为祖筒的一节竹筒中。出猎时,猎手取卦掷的、竹片一俯一仰称为顺卦,双仰为阳卦~双俯为阴卦。

若得顺卦 - 预示出猎平安能获取猎物 - 可以放心上山狩猎,如果是阳卦与阴卦,预示不利,则放弃这次出猎行动。

芽卜

除夕取龙猫竹一根~每节割出一孔、将稻谷、玉米、大豆、四季豆、南瓜的种子少许分别放入各节孔中,每节筒内灌水。

正月十五剖竹观察,哪种种了膨胀得好,预示这种作物今年能长得好,就多栽种;哪种种膨胀得不好~则当年少种这种作物!

动物卜

除夕阖家吃年饭~取各种食物放盆内喂狗,看狗先吃那一种食物。先吃猪肉明年就多养猪;先吃米饭明年就多种稻谷。

仡佬人认为狗在旧年之末先吃什么,来年那种东西的价格就会贵。黎明前静听屋外什么东西动物先叫以定来年吉凶。

喜鹊先叫为吉,麻雀先叫粮食将丰收,乌鸦先叫将有料祸,野兽先叫预示不利。

树根卜

除夕将干树疙瘩(树根)放火坑内燃烧,使其通宵不灭.然后取一树根埋入火坑炭灰内 - 于正月十五扒开灰观察~视树根被燃烧程度以测全年吉凶:燃为灰烬,为吉为福;

未燃透则有凶有祸!

粑卜

除夕用糯米粑祭祖时,有的用8—10斤糯米做一个大粑为粑王,另取12个小粑分为四叠放于粑王上,供至正月十五送祖后,从神龛上取下观看粑上的颜色变化来推测新年的气候。

一个粑代表一月 - 一叠粑代表一季度。粑上长出红点,预示干旱 - 若长蓝点将出现水涝。

鸡卜

男女双方定亲时 - 女方父母宰雌雄鸡各一只烹熟,宴请前来订亲的媒人和男子的父亲一道进食...席间取雄鸡左腿骨及雌鸡右腿骨,看腿骨斑点数以判断吉凶。

一个斑点称为一“筹”两腿骨斑点的与在五筹以下九筹...开外主吉、其余数皆为凶...

蛋卜

用以选择墓的!做法是做一木球,于木球上掏一孔,孔内放鸡蛋一枚,长孝子一手握木球,一手持木棍,用木棍敲棺七下 - 自左至右绕棺三圈,其余孝男孝女各捏草一把,孝女还盘坐的上恸哭。

绕棺完毕,长孝子往坡上抛木球 - 任其滚动,以蛋破处定为墓的,挖坑埋棺垒坟.

衣食卜

修造好生基坟封闭墓门以前,墓主的儿子们每人准备碗一只、碗内装有五谷及线缠绕的鸡蛋一枚 - 到生基墓前清扫墓室。

之后,各自将带来的碗放入墓室某一处,将石墓门封闭!几年后,墓主亡故入殓时~打开墓门,孝子们立即取出当年存放的碗各自观察。

碗内的东西化为清水,显示放这碗的孝子一家丰衣足食发达兴旺,这位孝子便高兴的将碗内的水一饮而尽。要是碗内之物干涸或变成泥土 - 则预示不发达,会衰败 - 这位孝子就垂头丧气。

详解仡佬族的——送子之俗

仡佬族送子之俗,自古流行于石阡农村。他们不是去庙里求“送子娘娘”;而是“送瓜瓜”、“送龙宝”、“送菩萨” - 民族风情浓厚,其中贵在于一个“偷”字~随着社会的推进和进步 - 此习俗已淡化。

“送瓜瓜”

古历八月瓜熟时节,农村中便有人倡行偷瓜送子之俗.原因是有一对夫妻久而不妊、或也就是说缺乏子嗣 - 人们出于同情 - 致使几个人相约去向他们表示送瓜之意、这家夫妻自然十分高兴。

待到中秋之夜、人们先去田的里偷瓜。无论…都本寨外村,谁家的里长得有成熟的长条形南瓜,俗话“水桶瓜”都能够选取取一个。

拿回来时,有的故意将瓜蒂取开,向瓜内灌水、然后用一截“苞谷胡胡(玉米芯子)盖紧,表达送个男生;

有的则不取蒂灌水。随即用红布一幅,缠着水桶瓜 - 让一个比接瓜夫妻低一辈分的五六岁男孩背在身上,一同送往接瓜之家!

将要到屋,人们便学着婴儿的哭声,主家急忙开门迎接!进了屋、夫妻一边招呼众人~一边抱着背瓜的小孩、无限亲妮的喊叫:“幺啊、崽啊,你来了吗!

”有人将瓜取下来,直截了当送往寝室床铺上,用被子盖着说:“恭喜你家生个大胖小子” - 有人假装去看,暗中将瓜蒂处的“苞谷胡胡”抽掉,瓜里的水流了出来 - 床铺湿了一大滩,故意惊叫“啊呀,胖子屙尿啦!

”人们开怀大笑。夫妻也会心的笑了起来。第二天 - 夫妻俩煮南瓜吃、一点也不能丢、连瓜皮也吃下肚去!

此后、他俩一直将送瓜的男孩当着亲生儿女一样疼爱。

此后在...情况下生了一个男孩~便成为天大的喜事。丈夫去“报喜”时,先去报知送瓜的承头人家,开口就叫承头人夫妇为“嘎公”、“嘎婆”;

要我说啊,之后再向亲生的嘎公嘎婆报喜!当办“祝米酒”时,成头人家就像亲嘎婆一样送“祝米”——为小孩备办衣帽、裙子、背围等物。

不瞒你说、成头人还要给小孩取乳名、多取名叫“瓜二”、“葫芦”、“伏子”、“伏生”和...差不多的。

以后、生子之家一直将成头人家当作外家亲来走。其俗的典故出于《诗?!大雅》说:“绵绵瓜瓞,民之初生...

”民间也世代相传: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兄妹都是从“葫芦”里出来的!

“送龙宝”(算命www.bmfsm.com)

春节元宵期间,农村中玩龙灯的灯会头人,也是针对上述情况的家庭,征得主人同意 - 趁玩灯拜访时至其家,悄悄的送龙宝一个。

这家主妇则要牵着后衣兜接...为啥悄悄的送?!就怕知道的人多了,冲去了“灵气”。接着这家人将龙宝系于堂屋正中悬吊着,从此许下“生子缴宝”的口愿。

每年玩灯时~这家人都要对送宝之灯队热情接待、敬献香烛。

另有想生子的人家,无人送宝时~便打定主意“偷”...趁龙灯来家贺年时~招待灯队的人去吃夜宵,女人悄悄的将龙嘴里的宝取走;

说真的,有的人家的女人不敢探嘴取宝,便在龙角下解下一条红布...据说“偷”来的宝或红布还狠“灵气”呢,也同样“许口成愿”。

这接下来如果生子,首要的是向灯队头人报喜。头人常赐其乳名为:“龙生”、“龙狗”、“宝娃”、“宝子”之类。

当“龙生”稍稍长大,便要履行“还愿缴宝”的仪式。主家要喂一头大肥猪,择定吉日~通知亲友,请寨邻人扎一条“愿龙”(一般是毛龙) - 请“先生”与灯会头人来主持其仪式.

届时,主家的亲戚都来送礼庆贺,给“龙生”披红挂彩...灯会头人要给“龙生”缝制一身新衣服!

寨邻人等来帮助玩龙灯。杀猪祭龙时,毛龙要将杀猪之人圈在当中 - 杀猪人要说一些“伏筮”再开刀。

抽刀时龙嘴更凑上前去接猪血~俗称“领血”。随后将猪破开~猪及头、脚、内脏全部用开水一煮以后、又要让龙头去嗅一嗅,俗称“上熟”。

想起来真是、完了“先生颂读早已备好的“疏文”~火化纸线!主人领“龙生”跪拜,灯会头人赠他“易长成人、长命富贵”!

随后让“龙生”领着龙灯遍朝祖坟,烧香祭祖!晚上龙灯不能发亮~悄悄离去火化。人们不向主家道谢;

主人跟“龙生”也主动回避。

有的贫困人家,则和灯会商量,实行“接灯缴宝”。趁元宵间原灯队来贺年时,主家备办夜宵 - 热情招待~头人祭祀一番,以缴来龙灯宝了愿。

照旧俗如不履行“还愿缴宝”、“龙生”一生都好象欠债似的;

有的人家下辈人也得为上辈人还愿缴宝。

“送菩萨”

其俗和送瓜,送宝相似,先要偷菩萨,并有选择的偷!以偷别人家“香火”(神龛)上的“梓潼帝君”为上品。

其实吧,由于梓潼帝君又名文昌帝君、主民间文运昌隆之事,为道教的主要神祗加上古有“桐生实子”的典故,基本而言俗称“送梓潼”。

实在偷不到梓潼菩萨 - 偷得“观音”也不错,老寿星、笑罗汉也可以将就,反正总称“菩萨”。

一年在...中间啥时候都可以实行此俗。失去“菩萨”的人家,当然不能宣扬香火上的菩萨走失而被人取笑,知道是那么一回事就行了。

送菩萨的人也不能张扬,悄悄的送。得到菩萨的人家、则将菩萨供奉在自家的“香火”之上,从此许下了一个“梓潼愿”,生子后再还。

此后所生之子,有的取名“桐生”、“潼灵”、“桐喜”,有的取名“梓发”、“祖发”、有的直接名叫“菩萨”。

大家可能不知道,当孩子长到十多岁时、就要“还愿”。“还梓潼愿”等于办一次大的事务,要请傩坛班子来冲傩还愿,演出傩堂戏、闹热三至五天...

还要由“勾愿判官”来决定这一堂愿是“周”了或是“不周”。

也就是说,要由扮演“勾愿判官”的坛主,表演“打卦”来决定:三卦打成“大合同”,即“阴卦”、“阳卦”、“顺卦”各一个,就算“周了”、意即礼心中训周到了;

要是三卦打不出一个“大合同”,就算“不周”...往后改期再还一堂愿、争取打出一个“大合同”来。

    Ξ 相关阅读: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