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的传统民族风俗

时间:2016-11-11 15:09:48     编辑:ky04
20

  仡佬族在传统的风俗上都是跟我们其他民族不同,都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风俗,而你们知道仡佬族的传统民族风俗是有着哪些吗?不妨随老师 一起了解下吧。

仡佬族的传统民族风俗

仡佬族的传统民族风俗

  

  仡佬族有哪些民族风俗

  仡佬族送子之俗

  仡佬族送子之俗,自古流行于石阡农村。他们不是去庙里求“送子娘娘”;而是“送瓜瓜”、“送龙宝”、“送菩萨”,民族风情浓厚,其中贵在于一个“偷”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此习俗已淡化。

  “送瓜瓜”

  古历八月瓜熟时节,农村中便有人倡行偷瓜送子之俗。因为有一对夫妻久而不妊,或即缺乏子嗣,人们出于同情,所以几个人相约去向他们表示送瓜之意,这家夫妻自然十分高兴。待到中秋之夜,人们先去田地里偷瓜。无论本寨外村,谁家地里长得有成熟的长条形南瓜,俗话“水桶瓜”都可以选取取一个。拿回来时,有的故意将瓜蒂取开,向瓜内灌水,然后用一截“苞谷胡胡(玉米芯子)盖紧,表示送个男生;有的则不取蒂灌水。随即用红布一幅,缠着水桶瓜,让一个比接瓜夫妻低一辈分的五六岁男孩背在身上,一同送往接瓜之家。将要到屋,人们便学着婴儿的哭声,主家急忙开门迎接。进了屋,夫妻一边招呼众人,一边抱着背瓜的小孩,无限亲妮地喊叫:“幺啊、崽啊,你来了吗!”有人将瓜取下来,直接送往寝室床铺上,用被子盖着说:“恭喜你家生个大胖小子”,有人假装去看,暗中将瓜蒂处的“苞谷胡胡”抽掉,瓜里的水流了出来,床铺湿了一大滩,故意惊叫“啊呀,胖子屙尿啦!”人们开怀大笑。夫妻也会心地笑了起来。第二天,夫妻俩煮南瓜吃,一点也不能丢,连瓜皮也吃下肚去。此后,他俩一直将送瓜的男孩当着亲生儿女一样疼爱。

  此后如果生了一个男孩,便成为天大的喜事。丈夫去“报喜”时,先去报知送瓜的承头人家,开口就叫承头人夫妇为“嘎公”、“嘎婆”;然后再向亲生的嘎公嘎婆报喜。当办“祝米酒”时,成头人家如同亲嘎婆一样送“祝米”——为小孩备办衣帽、裙子、背围等物。成头人还要给小孩取乳名,多取名叫“瓜二”、“葫芦”、“伏子”、“伏生”之类。以后,生子之家一直将成头人家当作外家亲来走。其俗的典故出于《诗·大雅》说:“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民间也世代相传: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兄妹都是从“葫芦”里出来的。

  “送龙宝”

  春节元宵期间,农村中玩龙灯的灯会头人,也是针对上述情况的家庭,征得主人同意,趁玩灯拜访时至其家,悄悄地送龙宝一个。这家主妇则要牵着后衣兜接。为啥悄悄的送?就怕知道的人多了,冲去了“灵气”。然后这家人将龙宝系于堂屋正中悬吊着,从此许下“生子缴宝”的口愿。每年玩灯时,这家人都要对送宝之灯队热情接待、敬献香烛。

  另有想生子的人家,无人送宝时,便打定主意“偷”。趁龙灯来家贺年时,招待灯队的人去吃夜宵,女人悄悄地将龙嘴里的宝取走;有的人家的女人不敢探嘴取宝,便在龙角下解下一条红布。据说“偷”来的宝或红布还很“灵气”呢,也同样“许口成愿”。

  这之后如果生子,首先向灯队头人报喜。头人常赐其乳名为:“龙生”、“龙狗”、“宝娃”、“宝子”之类。

  当“龙生”稍稍长大,便要履行“还愿缴宝”的仪式。主家要喂一头大肥猪,择定吉日,通知亲友,请寨邻人扎一条“愿龙”(一般是毛龙),请“先生”和灯会头人来主持其仪式。届时,主家的亲戚都来送礼庆贺,给“龙生”披红挂彩。灯会头人要给“龙生”缝制一身新衣服。寨邻人等来帮助玩龙灯。杀猪祭龙时,毛龙要将杀猪之人圈在当中,杀猪人要说一些“伏筮”再开刀。抽刀时龙嘴更凑上前去接猪血,俗称“领血”。随后将猪破开,猪及头、脚、内脏全部用开水一煮以后,又要让龙头去嗅一嗅,俗称“上熟”。之后“先生颂读早已备好的“疏文”,火化纸线。主人领“龙生”跪拜,灯会头人赠他“易长成人、长命富贵”。随后让“龙生”领着龙灯遍朝祖坟,烧香祭祖。晚上龙灯不能发亮,悄悄离去火化。人们不向主家道谢;主人和“龙生”也主动回避。

  有的贫困人家,则与灯会商量,实行“接灯缴宝”。趁元宵间原灯队来贺年时,主家备办夜宵,热情招待,头人祭祀一番,以缴来龙灯宝了愿。照旧俗如不履行“还愿缴宝”、“龙生”一生都好象欠债似的;有的人家下辈人也得为上辈人还愿缴宝。

  “送菩萨”

  其俗与送瓜,送宝相似,先要偷菩萨,并有选择地偷。以偷别人家“香火”(神龛)上的“梓潼帝君”为上品。因为梓潼帝君又名文昌帝君,主民间文运昌隆之事,为道教的重要神祗加上古有“桐生实子”的典故,所以俗称“送梓潼”。实在偷不到梓潼菩萨,偷得“观音”也不错,老寿星、笑罗汉也可以将就,反正总称“菩萨”。

  一年之中何时都可以实行此俗。失去“菩萨”的人家,当然不能宣扬香火上的菩萨走失而被人取笑,知道是那么一回事就行了。送菩萨的人也不能张扬,悄悄地送。得到菩萨的人家,则将菩萨供奉在自家的“香火”之上,从此许下了一个“梓潼愿”,生子后再还。此后所生之子,有的取名“桐生”、“潼灵”、“桐喜”,有的取名“梓发”、“祖发”,有的直接名叫“菩萨”。

  当孩子长到十多岁时,就要“还愿”。“还梓潼愿”等于办一次大的事务,要请傩坛班子来冲傩还愿,演出傩堂戏,闹热三至五天。最后,还要由“勾愿判官”来决定这一堂愿是“周”了或是“不周”。也就是说,要由扮演“勾愿判官”的坛主,表演“打卦”来决定:三卦打成“大合同”,即“阴卦”、“阳卦”、“顺卦”各一个,就算“周了”,意即礼心中训周到了;如果三卦打不出一个“大合同”,就算“不周”。往后改期再还一堂愿,争取打出一个“大合同”来。稿件来源:石阡县委宣传部 蔡正国  

  仡佬族民族风俗有哪些

  仡佬族的丧葬习俗

  黔西北仡佬族老人病危弥留之际,不能平躺于床,须由其子扶坐床上落气。死后,请人向死者已出嫁的女儿报丧。报丧者距其家门较远处即喊话,女儿及女婿闻讯,立即抬一方桌放于叉路口,桌上置一内装有粮食的竹筒插上燃香,斟酒3杯,捉鸡1只就地宰杀哭祭。祭毕,报丧者随之进屋,婿家将鸡煮熟祭供后,请报丧者食用。女婿头戴凉帽,手拄茶树枝与其妻一起赶往娘家,焚香纸行祭奠,用壶反背水烧热给亡人洗涤后穿戴,孝子孝孙须喝此热水三口。移尸堂屋(男尸停左侧,女尸停右侧),以白布盖面。尸枕边摆饭一碗、马匙一把,饭碗上加放一枚划为四瓣的熟鸡蛋。尸脚下点灯一盏。棺内垫白布或白纸,尸体装入棺内,另以白布一条塞于亡人手中。

  开路时,桌上插香供酒3杯,鬼师坐在桌侧,左手持牛角,右手执扇,孝子跪桌前。鬼师祝念并奠酒于地,孝女随之哭灵,哭毕。打开棺盖,将丧家及亲友所赠盖单铺盖尸身(须是单数),而后盖棺,再以亲友所送之鸡(留下l只),全数宰杀以祭。、一次展移棺屋外,一顿后发丧。鬼师相继以米撒墓井。鸡跳墓井后,方下棺垒土为坟。坟成,沿坟周围撤石灰粉一圈。此后连续给亡人送饭3日:头天送至坟前,将所带拐杖插于坟前;次日送至半路,拐杖插于路侧;第三日仅送至屋前,以拐杖搅三杯酒,倾洒于地,拐杖插于屋前,丧事即告完毕。在此期间。孝子不能串门,不与人说笑,不洗脸,不喝茶,以志哀。一两年内,要杀牛祭亡灵,其牛须不跛、不瞎、不掉角。先用毛稗秆扎成人形,饰以穿戴,放于坟侧,再以泡木扎一有四道门的屋形放在家门前,谓之“翁车”,然后用竹子扎成的轿将毛稗杆人抬入“翁车”,于“翁车”各门四进四出并绕“翁车”三转后,将之放于“翁车”里面。毛稗杆人后面有桌一张,上摆有猪、鸡及酒、饭、菜各三碗和马匙一柄为祭物。次晨,孝子一手牵牛,一手持火把从“翁车”四门入而复出,并绕之三周,将牵牛之绳塞人毛稗杆人手中,由舅父举斧猛击牛头。牛一倒地,他人即上前将其杀死。剥下牛皮平摊于“翁车”后面。割取牛胯肉及其肠肚以竹签穿成串(母牛为9串,公牛为12串),连同1碗肉、3碗舌、9碗血和酒一起奠祭.祭时,鬼师念咒,孝子跪拜。祭毕,抬毛稗杆人至坟侧,取衣焚之。宴请宾客3日之后,数人同时将“翁车”砍倒烧毁。从此,孝子无论在家或走亲访友,用膳前,皆以筷挑几粒饭于火坑边以示敬奉。清明不扫墓,仅在家中献饭。黔北仡佬族祭灵须“踩堂”。笙、鼓齐鸣时,男女各列一排。男子手端一碗,绕棺边唱边跳,用脚搓地,还不时“呵嗬,阿嗬”的呼叫。女子一手持火把,一手用瓢舀甜酒倒人男子碗中。并不时地将泥土撒人碗内,男子须将碗内掺有泥土的甜酒一齐喝掉。前来吊丧的宾客则以细竹杆吸吮咂酒。发丧时要用筛盛粑粑和酒至墓前敬祭。葬时不用鸡跳墓井。黔中地区仡佬族老人去世后3年要“做好事”。祭桌上铺篾席,置满双月小猪1头、糯米饭5坨、猪血1钵,上插64根白条金(草药名)、碗32个。除一碗装水,内有活鱼数条外,其余碗内全盛酒,壁上挂酒1壶。鬼师为2人、一人持扇,另一人持挂有葫芦的木棍。两位鬼师相继念词32次,每次4句,念一次以葫芦击壶一回,并斟一牛角杯酒给在场者喝。念毕,焚纸嘱亡灵领猪去喂养,保佑全家清吉平安。用筛子装上香纸、猪头、鱼,沿途以八角枫枝醮鸡血甩丢,将鱼放人河中或井里。祭猪一半给鬼师另一半宴请所来亲朋。黔东北仡佬族老人病故,男的在堂屋装棺,女的在卧室人殓。棺内铺垫灯芯或石灰。给亡人换新时,男的须穿7件,女的须穿8件,且围一“兜肚”。兜带以线作成,以一岁一根计,每上10岁则加一根。吊灵要唱孝歌。葬时用朱砂或米于墓坑内画八卦。葬后孝子须于坟前燃火三夜乃至半月,并守于坟前。灵位供于堂屋,早晚祭献达四49天。黔西南仡佬族办丧事时,祭桌上要放竹筒一个,祭猪摆在堂屋中柱前。孝男孝女及前来吊唁的亲戚皆备鸡一对。当“魔公”呼唤孝男孝女、女婿、侄辈祭拜时,被呼者即将鸡宰祭。所有祭奠之鸡皆作为对“魔公”的酬谢。送葬时一般都不丢“买路钱”。

  仡佬族的葬式独特,早期不葬地面而葬于岩穴内。岩穴一般系天然洞穴,少数为人工凿成,且多选择于水滨悬崖之上。无岩穴处,则将棺置于岩阡上。有的还在岩穴内垒土为坟。近现代正安、石阡等地仡佬族仍有用岩穴葬者。古代仡佬族还普遍以薄石板镶成石棺,置尸其中,或用厚石板砌为椁,椁内陈放木棺。前者称为石棺坟,后者叫作石板墓。石板墓常是数函并列,各函之间内壁有方孔相通联。黔北地区仡佬族至今仍盛行一种“生基”坟。坟以厚石板镶就,外垒土成圆形,前立花草鸟类等石刻的戴帽墓碑。因这类坟是在墓主生前修建,备死后埋葬用,故名“生基”,实际上是石板墓的发展。埋葬的方法亦有殊异。许多石板古墓不顺山势,而是头朝山麓,脚向山顶,与一般顺埋相反,故民间有“横苗倒仡佬”之说。甚至有头顶天脚立地的竖埋方式。清代中叶以后,大部份地区的墓葬渐取土葬。垒土为坟,与汉族葬式相同

  仡佬族传统民族风俗

  仡佬族的占卜习俗

  仡佬族由于受经济、文化、科技不发达的影响,自古有占卜的习俗。仡佬族人的占卜有卦卜、芽卜、动物卜、树根卜、鸡卜、蛋卜、衣食卜等形式。

  卦卜:削制一指宽长的竹块两片为卦。平时放在被称为祖筒的一节竹筒中。出猎时,猎手取卦掷地,竹片一俯一仰称为顺卦,双仰为阳卦,双俯为阴卦。若得顺卦,预示出猎平安能获取猎物,可以放心上山狩猎,如果是阳卦和阴卦,预示不利,则放弃这次出猎行动。

  芽卜:除夕取龙猫竹一根,每节割出一孔,将稻谷、玉米、大豆、四季豆、南瓜的种子少许分别放入各节孔中,每节筒内灌水。正月十五剖竹观察,哪种种了膨胀得好,预示这种作物今年能长得好,就多栽种;哪种种膨胀得不好,则当年少种这种作物。

  动物卜:除夕阖家吃年饭,取各种食物放盆内喂狗,看狗先吃那一种食物。先吃猪肉明年就多养猪;先吃米饭明年就多种稻谷。仡佬人认为狗在旧年之末先吃什么,来年那种东西的价格就会贵。黎明前静听屋外什么动物先叫以定来年吉凶。喜鹊先叫为吉,麻雀先叫粮食将丰收,乌鸦先叫将有料祸,野兽先叫预示不利。

  树根卜:除夕将干树疙瘩(树根)放火坑内燃烧,使其通宵不灭。然后取一树根埋入火坑炭灰内,于正月十五扒开灰观察,视树根被燃烧程度以测全年吉凶:燃为灰烬,为吉为福;未燃透则有凶有祸。

  粑卜:除夕用糯米粑祭祖时,有的用8—10斤糯米做一个大粑为粑王,另取12个小粑分为四叠放于粑王上,供至正月十五送祖后,从神龛上取下观看粑上的颜色变化来推测新年的气候。一个粑代表一月,一叠粑代表一季度。粑上长出红点,预示干旱,若长蓝点将出现水涝。

  鸡卜:男女双方定亲时,女方父母宰雌雄鸡各一只烹熟,宴请前来订亲的媒人和男子的父亲一道进食。席间取雄鸡左腿骨及雌鸡右腿骨,看腿骨斑点数以判断吉凶。一个斑点称为一“筹”两腿骨斑点的和在五筹以下九筹以上主吉,其余数皆为凶。(算命www.bmfsm.com)

  蛋卜:用以选择墓地。做法是做一木球,于木球上掏一孔,孔内放鸡蛋一枚,长孝子一手握木球,一手持木棍,用木棍敲棺七下,自左至右绕棺三圈,其余孝男孝女各捏草一把,孝女还盘坐地上恸哭。绕棺完毕,长孝子往坡上抛木球,任其滚动,以蛋破处定为墓地,挖坑埋棺垒坟。

  衣食卜:修造好生基坟封闭墓门之前,墓主的儿子们每人准备碗一只,碗内装有五谷及线缠绕的鸡蛋一枚,到生基墓前清扫墓室。之后,各自将带来的碗放入墓室某一处,将石墓门封闭。几年后,墓主亡故入殓时,打开墓门,孝子们立即取出当年存放的碗各自观察。碗内的东西化为清水,表示放这碗的孝子一家丰衣足食发达兴旺,这位孝子便高兴地将碗内的水一饮而尽。要是碗内之物干涸或变成泥土,则预示不发达,会衰败,这位孝子就垂头丧气。

    Ξ 相关阅读: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