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侗族是 少数民族中的其中一个民族、侗族的原名称是“溪洞”、后来才统称为侗族的。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节日,。而且节日很多,所有的...都节日都很有特色~其中有几个节日是跟汉族是一样的。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
称侗年为小年.春节为大年!一起看侗族的传统节日。

大家可能不知道~
侗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
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同当地汉族差不多。
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们不兴拜年 - 初一初二不串门 - 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
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
侗年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
称侗年为小年...春节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 - 准备过年。
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
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吃新节
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盛行于广大侗族地区。但各地吃新的时间跟仪式不相同。有的在农历六月、七月、八月的某一天!
吃新节实际是祭祖节。每到这一节日侗族群众摘下新米煮熟以祭祖。
八月十五
侗族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别内容。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
这天早饮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与姑娘们相会...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们吃月饼。
姑娘以歌答谢。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同白话互诉衷情。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分手时,小伙装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
新晃有“八月十五偷月亮菜”的习俗。相传中秋之夜偷食别人家的瓜果蔬菜会带来健康、幸福。
月亮下“偷”来的菜只能在野外食用,不能带回家中。
林王节
纪念侗族农民起义军领袖林宽的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六月的首座个辰日!过年的非常食品是巨大的粽粑。各个粽粑粗如海碗、长约两市尺,几十张粽叶才能包一个 - 三五人方可吃完。
相传林宽常率军转战南北、其母亲怕儿子吃不饱,总给他包大粽子。后人为纪念王宽也沿袭了其母亲包大粽子的习俗...
每到那一天侗族群众用酒、肉、大粽粑祭奠林王。祭祀仪式上 - 大人小孩都要唱《林王古歌》,唱罢古歌,老人还要向后代讲述林王故事,使英雄事迹代代相传.
大雾梁歌节
也称大戊梁歌会!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 - 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
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为也”
“为也”是侗语音译,为做客之意!但这种客人不是一般的客人,是特指村寨之间互相访问的集体客人。
当地汉话称为“吃乡食”.一般在春间或秋后进行、是侗乡规模最大的社交与娱乐活动.
规模不等,少则20—30人,多则100余人。男女老少均可参加。都要带上本寨的歌队、戏班、芦笙队、诵款人等。
事先由客寨到主寨下贴~主寨认可接受贴子~双方约定日子...主寨各家各户作好接待准备,客寨组织好队伍,作好行前准备。
赶歌坪
又称二十坪歌会,盛行于贵州天柱、锦屏等县的高坝、平岑、兰田、渡马、圣德山、大林山、莲花坪等地。尤以锦屏、天柱、剑河交界处的高坝、平岑一带最为热闹。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日 - 侗族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奔向歌坪。赶会的群众多达万人!姑娘小伙三五成群 - 相互对歌 - 互诉衷情。
各寨歌队也纷纷前来赛歌。相传该歌会是为纪念、一位忠于爱情的歌手而变成的。
斗牛节
说实话 - “斗牛”是侗族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盛行于黎平、榕江、从江、锦屏等地。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打牛”(均为水牯牛,称"水牛王")。
“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 - 干净通风,号称“牛宫”。
牛王不事生产 - 有专人割草送水拌料伺候、还要时常供给猪油、蜂蜜、米酒等食物...牛王膘肥体壮,犄角粗大尖利!
每头牛王还都冠有响亮的名字~如“猛虎王”、“霹雳王”、“春雷王”等...
每年农历二月同八月的亥日是侗族的斗牛节。节前年青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
“送约”之后,便来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三日,谓之替牛“养心”!
斗牛场地多选在四面环山,可容纳万人超过的山谷或坪坝中~也有的在专用“打牛塘”(水塘)中进行。
到了节期、斗牛场周围 - 人山人海~彩旗招展,锣鼓喧天 - 热闹非凡.
正式比赛前,参赛的“牛王”在欢声笑语和芦笙乐曲的伴奏下,开始“踩场”。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 - 一青年手举写有“牛王”名字的“马牌”(60余厘米见方的木牌)走在前面 - 昂首挺胸,“牛”气十足.
说真的 - “马牌”后紧跟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同鼓乐队。“牛王”犄角上镶佩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 - 象古代的将军一样威风凛凛~神圣不可侵犯。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 - 牛脖上还挂着一串铜铃,叮当作响。“踩场”结束后 - 牛王退场!三声铁炮骤响、笙鼓齐鸣、斗牛正式开始~牛倌将燃着的火扔到“牛王”前边 - 放开手中缰绳,两牛便打斗到一起 - 观众齐声呐喊~为之加油助威。
到了预定时间~两牛仍打得难解难分时 - 双方即用绳索套住牛后腿拉开~是为“平局”!
此活动不为输赢~只为庆贺风调雨顺、人畜兴旺...
赶歌会
说真的,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
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在并且热心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
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也许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作为幸福伴侣的!
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 - 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
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跟自己家的亲姊妹与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
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
要我说啊,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标记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 - 把铁圈冲上高空!
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
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在侗族人民的心中~是最热闹的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