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坤一

时间:2017-04-02 11:10:43     编辑:ky07
20

  刘坤一(1830年1月21日-1902年10月6日),晚清军事家,zhengzhi 家,湘军宿将。字岘庄,湖南新宁人。日甲午**时,支持对日作战,并任湘军统帅指挥湘军出关与日军交战。在其后的甲午**、百日维新、义和团乱、清末新政等晚清历史事件上均发挥着重要角色。

刘坤一

  刘坤一简介

  中文名刘坤一

  别名刘岘庄

  国籍 清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新宁

  出生日期1830年1月21日

  逝世日期1902年10月6日

  职业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

  主要成就后期洋务运动的主导者

  代表作品《刘坤一集》

  谥号忠诚

  追赠追封一等男爵,赠太傅

  人物生平

  早期

  刘坤一的出仕过程和当时很多其他汉族督抚曾国藩、*** 等类似,都是身作儒生不满太平天国之乱而参与地方乡勇,进而因战功而被擢升为地方大员的典型例子。在1855年,刘坤一在太平天国** 期间参加乡勇团练,加入江忠源系湘军征讨太平军,其后因带领湘军立下战功,而由廪生逐级升为教谕、知县、知州、知府、广东按察使及广西布政使,并于1865年起晋升为江西巡抚,任内作风保守,认为社会之富强源于典章制度的优良,抄袭西方技术不如“自力更生”,对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理念不予认同,这种思想可反映在他的讲话之中:“为政之道,要在正本清源。欲挽末流,徒废心力。国朝良法美意,均有成规,因其旧而新之,循其名而实之,正不必求之高远,侈言更张。大乱既平,人心将静,有志上理者,其在斯时乎!”

  中期

  在1875年,刘坤一署任两江总督,又在翌年晋升为两广总督直到1879年,之后在1880年开始担任了两年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从这时期开始,由于因为官职调升的关系,开始接触及认识西方事务(两江及两广总督驻地分别是和洋人商务往还较多的江宁及广州,相反江西只是一个内陆省份),并对洋务作有限度支持。在署两江总督及两广总督任内期间整顿治安,主力清剿哥老会及海盗;又在任两广总督时认为赌风不良而禁赌;在任两江总督时沿袭他在任江西巡抚的整顿财政政策,精简勇营以节省军费,将地方乡勇数裁减四分之一,又减免捐助陕西的军饷、并查办招商局贪腐 。推动洋务方面,在任职两江总督期间发展海运、支持江南制造局造舰及提议各兵工厂生产专门化。然而,他又反对采煤及发展铁路,其中反对发展铁路的原因是担心铁路会令挑夫和大运河的船家失业。

  后期

  在1890年开始,他复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91年又受命帮办海军军务,1894年中日甲午**时被授予钦差大臣职衔,节制关内外各军对日作战。刘坤一在此时期对洋务的态度比之前更为积极,包括推动现代化政策如推动江南制造局自行练钢、提议在湖南开采煤矿及自行兴办铁路,在1895年与张之洞联名上奏倡议包括队伍 、经济及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又参与组织如在1895年加入主张变法的强学会,并捐助五千两白银。除了推动洋务外,他继续以往传统变法式的整顿吏治及治安的政策,包括保荐亲民的知府知县8人及banli 团练,在1892年肃清两江境内的哥老会。在1898年戊戌政变后强烈反对慈禧太后废黜皇帝光绪,在1900年义和团乱时主张严厉压制 并和*** 、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倡导组织了东南互保,保障了东南各省免受团乱为祸。其后在1901年又与张之洞联名上《江楚三折》,主张育才兴学、整顿变通朝政、兼采西法以扭转清朝江河日下的局面,开启了清廷晚清改革的先声,然而,在改革开始不久,刘坤一却在1902年去世,赐谥忠诚。

  昼夜戒备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8月7日,刘坤一兼署江宁将军。26日,他在《续办江海防务折》中报告了镇江、江宁一带昼夜戒备的筹防情形,为防日军“窜入南洋,以图分忧”,特“将一应战守事宜妥为布置”。10月之后,日军在辽东、辽南攻陷许多城池,清廷为挽救危局,28日谕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关内外防剿各军均归节制”。并派湖南巡抚吴大瀓、四川提督宋庆为帮办。刘坤一接受命令,表示"惟有殚竭血诚,于一切防剿机宜,仰秉睿?,悉心筹划……亟图补救,迅扫狂氛"。但是他却以“队不齐,械不备”未迅速行动。

  队伍 调度

  1895年,刘坤一开始加强队伍 调度,派吴大瀓统率湘楚各军20多营万余人陆续出关,委xinjiang 藩司魏光焘为前敌营务处。1月初,盖平(今盖县)失陷,清廷“谕刘坤一进驻山海关”,16日才遵旨出驻山海关。同时”抽调各营,分派帮办,并陈事宜八条”。当时清军在海城、营口、牛庄、田庄台一带集结7、8万人,而日军在海城、盖平不过2万人。2月底以前清军曾四攻海城,均遭败北,并于3月间先后失去鞍山、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地。清军的节节败退,使刘坤一重整队伍 ,以图fangong 的设想化为乌有。不到10天时间,清军6、7万人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宋庆、吴大瀓溃而西走,从双台子退至石山站。

  反对割让

  1895年4月,刘坤一得知和议将成,坚决反对割让辽东半岛和** 。他说:"既经赔款,又须割地,且割完富未扰之地,无此办法。辽、台并失,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如畏倭攻京城,不得已而出此下策,则关、津、畿辅均宿重兵,讵不可一战?"4月30日,刘坤一再寄督办军务处,认为"宜战不宜和"。他分析了"倭奴远道来寇,主客之形,彼劳我逸"的形势,指出"在我止须坚忍苦战,否则高垒深沟,严为守御,倭寇悬师远斗,何能久留,力尽势穷,彼将自为转?之计。……持久二字,实为现在制倭要著"。表示"坤一职在兵戎,宗社所关,惟有殚竭血诚,力任战事,此外非所敢知"。5月2日,光绪批准《马关条约》。5月5日刘坤一再奏,说明***"若得辽、台,如附两翼, 必有噬脐之祸。辽、台与倭该国联成一气,日益强盛,将来即求援西洋各大国,亦无能制其死命。是此和议一成,惟任倭为所欲为,贻患无穷,何堪设想"。刘坤一对清廷将** 拱手相让,很不甘心。29日致函** 巡抚唐景崧,鼓励他设法保住** 。并表示"愿振臂一呼,远为同声之应……但属力所能至,无不尽力勉为"。并派幕僚易顺鼎"持函渡台",转达支持之意。他还表示愿从物质上援助刘永福在台抗战,只是由于清廷从中作梗,无法兑现。

  1896年,刘坤一回任两江总督,后虽屡奏请开缺,皆不准。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刘坤一和张之洞、盛宣怀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签订了《东南互保章程》。1902年卒,追封一等男爵,赠太傅,谥忠诚。

  思想

  刘坤一从信奉儒家经典的封建士大夫发展成为晚清著名的洋务外交活动家,其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转变阶段:1865—1874年(同治四年到同治十三年)为首座阶段,这是思想保守时期;1874—1881年(同治十三年至光绪七年)为第二阶段,对洋务新政的态度由排斥转为间或支持的时期;1890—1902年(光绪十六年至光绪二十八年)是第三阶段,是其洋务思想的成熟时期。

  保守

  从1855年从军到1865年任江西巡抚这十年,刘坤一主要涉足军旅,一则因忙于攻城守地,一则因地位低微,其思想特征尚未完全显露出来。及至1865年出任江西巡抚,且一任九年。赣抚时期,是刘坤一zhengzhi 事业的初创时期,也是他zhengzhi 思想的奠基时期。由于客观上僻居内地,且忙于军务,地方兴利除弊成为头等zhengzhi 目标,故他无暇接触新思想、新事物。主观上,由于他成长于闭塞而又民风强悍的湘西邵阳,不怕死、不畏难、不服输的“宝古佬”气概染之全身;加之饱读儒家经典,具有十分强烈的民族气节;更由于他是通过压制 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而从异途进身为封疆大吏的,较之他人对清廷更多了一份忠诚。基于这样一种文化精神底蕴,“忠君”、“安民”成为他一切zhengzhi 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早年他从压制 农民起义的亲身感受中,认识到只要弘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就能完成zhengzhi 任务。故而,他对洋务派提出的“洋为中用”、“师夷之技”等思想和做法是不相信的,对洋务派确立的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和推行以模仿西方为主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表现得不热心,明确反对兴修铁路、架设电线和采用西法采矿。在他看来:“富强之道,茫如捕风击影”,“造炮、制船亦都隔膜之事”,“造炮,我尚得用;制船将与洋人争锋海上,以我所短,敌彼所长,学孺子之射以射孺子,恐终为所毙”,因而“何必多糜金铖,徒为洋人所笑?”总体说来,赣抚时期的刘坤一与其它封建保守官员没有什么区别,一方面励精图治,拼死压制 各地农民起义,以此报效朝廷;另一方面固守传统,对外来文明和西方技术有一种天生的恐惧。

  转变

  1874—1881年,是刘坤一zhengzhi 生涯的早期总督时期,先是署理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八个月,后任两广总督四年、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一年半。清末的两广、两江既是政务繁重之区,更是华洋交汇之地,境内不但开辟有通商口岸,而且设有洋人公壤区和租界地。因此,在实际政务中,刘坤一与洋务接触的机遇不断增多而且日见频繁。加之,这一时期正是晚清洋务运动勃兴时期,各项洋务新政措施在全国各重要地区得以推行,并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就。由于形势的逼迫和实际政务中与洋务接触机遇的增加,刘坤一对洋务的认识加深了,对洋务新政的态度也开始有所改变,对一些在他看来于国于民有益的措施,间或也在辖境推行。例如他对使用轮船作为运输工具是赞赏的,并能针对洋务派创办的各制造局生产枪炮、机械等物品“杂而不精”现象提出“各专各艺”的合理建议,同时也十分重视洋务人才的培养。但从本质上讲,他并没有完全摆脱那种守旧思想的束缚,对洋务新政未具信心,往往言不由衷,对朝廷切责推行的洋务新政举措大都流于塞责,正如他自己所坦言:“洋务有何把握?能支持一件则一件,能支持一日则一日而已正因为如此,1881年六月间,两次被弹劾,十二月被免职,自此开始了长达九年的乡居生活。

  成熟

  1890年11月,清廷再命刘坤一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重任两江总督以后,刘坤一从政态度有了重大转变,表现出开明务实的态度。一方面,大力整顿军务、吏治,奖励士风;另一方面积极推行洋务新政。任期内积极经办修铁路、开矿、发展农工商等洋务项目,并提倡西学,改革教育,这一切使之成为后期洋务运动的领袖。1894年, 甲午**爆发,**的失败,使朝野的士大夫们猛然惊醒,也使刘坤一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亲历行间的刘坤一,无论是思想、情感都受到了重大创伤,也猛然惊悟。经过一番痛定思痛和对时局的省察,一针见血地指出今日 要想转弱为强,唯有改玄易辙,变法自图。战后,他向清廷先后上了《策议变法练兵用人理饷折》、《请设铁路公司借款开办折》、《尊议廷臣条陈时务折》等条陈,成为变法图强的最大宣传者和鼓动者。在他看来,今日 要想起“贫弱而致富强”,便须“仿照西洋新法,整顿 旧法”,而“急宜见诸施行者,以铁路、矿务为最紧要”。至此,“学习西法,富国强兵”在其思想中占到了主导地位,他的洋务思想也趋于成熟。更由于其zhengzhi 地位的日益尊荣,他的洋务思想对晚清机构 的影响也日见扩大。1901年7月,他与张之洞联名上奏《江楚变法三折》,使之成为晚清新政的设计者。成熟时期的刘坤一,其洋务思想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以致用为原则,反对务尚新奇。刘坤一十分强调洋务新政的易行、易为,对那些徒耗钱财,只有形式而无实际的举措是坚决反对的。(二)坚持循序渐进,徐图自强。刘坤一为政历来主张循序渐进,他说:“论政之道,原不必尽循尘辙,遇事宽容;然必行之以渐,酌乎其中,乃可日起有功,而无娇枉过正之弊,从未有操之过急,轻试纷更,而能有裨治理者也”。(三)坚持自力更生,以“保自存之利权”。在 近代史上,刘坤一是比较明确提出“洋务对西洋依赖过重”认识的人。

  其他

  外交主张

  刘坤一并不是一个职业外交家,只是在总督地方过程中,通过与西洋各国的接触以及对时局的综合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外交主张:

  (一)坚待开放,反对闭关,力求主动,讲究实效。刘坤一,在近代 所面临的时代蜕变中,难能可贵地认识到了闭关锁国已经不可能了,故而极力主张中西通好。刘坤一所主张的这种通好,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以中外和约为基础的。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他也主张中外友好往来,希望待之以诚,以此归化洋人。从这样一种观念出发,他对晚清洋务外交中的拖延作法是极为不满的。认为“中外交涉之件,应办便办,不可推辞;可行即行,不宜迟误”,“有格碍者,无妨直告以所难,词尚和平,意须斩截。洋人性虽狡执,往往肯听吾言;纵使未必遽从,亦当持之坚忍,彼无非以兵事恐我,以总署压我,不为所动,彼亦其奈我何?待之以诚,哲之以理,有时机权之用则在操纵合宜;最忌躲闪游移,含糊了事,一以诿之朝延。”

  (二)恪守和约,以和约为凭,注重维护 主权。“恪守和约,以和约为凭”是刘坤一banli 中外交涉事件的根本原则,他自己曾总结说:“承乏豫章、羊城,banli 洋务,无非恪守旧章,绝无表现之处”。刘坤一banli 中外交涉事宜,在“恪守和约,以和约为凭”基础上,特别注重维护 主权和民族大义。

  (三)借夷制夷,合众夷之力以制夷。刘坤一借夷制夷、合众夷以制夷的外交思想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联横外交观念,也源于他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充分认识。在他看来,晚清 国贫民穷,无力与西方各国对抗;但另一方面,西方列强在侵略 既有合作也存在着较大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因而最现实的外交策略就是,运用高明的外交手段,操纵合宜,借夷制夷,才能使 的利益和主权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全。所以他主张“不但邻国宜结,即使敌国可结亦结。能结邻国,即多一助我之邻;能结敌国,即少一图我之敌”。

  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指 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 南方各省违背 机构 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

  在清室尚未向各国宣战之前,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 、铁路大臣盛宣怀等即商议如何保存东南各省的稳定,避免列强有借口入侵;同时密议盘算倘若北京失守而两宫不测,当由*** 出任总统支撑局面。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刘坤一、张之洞、*** 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

  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zhengzhi 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 的权威大为下降。之后1911年辛亥***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自立 ,与地方势力崛起、 权力式微关系密切。(算命www.bmfsm.com)

  张之洞、刘坤一抗朝命反得自保

  1900年6月中下旬,慈禧太后接到列强要她归政给光绪帝的假报告后,发布上谕,对列强宣战,表示要对外国侵略者“大张鞑伐,一决雌雄”。清廷还招抚义和团,会同清军在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展开了反对八国联军的战斗。但身为清机构 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刘坤一和湖广总督(辖湖北、湖淘两省)张之洞等东南地方督抚,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地把清廷对外宣战的上谕说成是义和团拳民所为,公然把以后的上谕统统看做是朝廷佞臣的“矫诏”,表示“概不奉行”。捎自同列强驻上海领事签订了《东南互保约款》,同列强和平相处,各不相扰。

  在当时的封建** 制度下,违抗朝命是要被砍头的,刘坤一、张之洞之所以敢于置清廷的宣战上谕于不顾而自行其是,是他们对当时国内zhengzhi 局势作了分析后认为,慈禧太后对外宣战必有其它原因,而且决不会长久,过不了多久,清廷内部的对外妥协势力就会抬头,必定会改战为和,到了那时,能够同列强议和的决不可能是如今掌权的清廷大员,而必须由他们出而列强才会认可,既有列强的支持,清机构 对他们也将无可奈何。如果清机构 不与列强议和,很有可能彻底垮台,他们手中握有军政、财政大权,又占有很大地盘,也不会有很大风险。

  不久,清机构 果然改战为和,只好承认他们搞《东衡互保》,违抗朝命是“老成谋国之道”,命他们参予同列强进行的议和。而那些支持义和团和同意对列强宣战的王公大臣们,在列强的压力之下,或被清廷处死,或被流放充军。

  违抗朝命,一般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但刘坤一、张之洞抗朝命反得自保,真可说是处世圆滑,应变有术。他们遇变自保成功的原因有二个,一个是他们对清统治者不可能抗战到底最终必将对外妥协有较为深切的认识,一个是他们把宣战上谕看做是乱臣贼于所发的假旨矫诏,这不但为清统治者日后改战为和,对外妥协找好替罪羊,找到下台的台阶,也为自己事后推卸抗旨责任,搪塞敷衍清机构 打下了埋伏。

  刘坤一故居崀山刘氏宗祠将变成湖湘文化演艺中心

  崀山人杰地灵,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位于崀山石田村的刘氏宗祠是由晚清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新宁人刘坤一捐资兴建的。

  相传刘坤一等每次率军出征时都要举行盛大的祭旗仪式,在宗祠旁古戏台进行“上刀山”、“入火海”等各种傩戏比武表演以示鼓舞士气,久之则逐渐演变成为崀山独特的民俗文化。而刘坤一多年率兵征战南北,在南洋通商大臣任上又多与外国人打交道,在遍尝天下美食的同时,逐渐形成了刘家108式口味独特、南北皆宜的“刘氏菜”,供族人和百官品尝。

  修复崀山刘氏宗祠湖湘文化演艺中心工程项目就是要将崀山的武术、傩戏表演和“刘氏菜”挖掘出来,打造一个供游客放松身心,体验当地独特民俗风情和品尝崀山美食的文化基地。

  据悉,即将修复的崀山刘氏宗祠湖湘文化演艺中心工程项目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包括湖湘文化展示中心,古戏台、刘氏菜馆等,总投资1000余万元,工期为四个月。

  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丰富崀山旅游的文化内涵,为推动新宁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二次创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刘坤一与新宁刘氏三大家族

  刘坤一家族是近代新宁刘氏3大族中最著名的一支。-

  据记载,刘坤一与刘长祐同宗不同派,他是刘长祐的族叔,但年纪却比刘长祐小。刘坤一与刘长祐关系很好,而且他的起家与发迹,都受到刘长祐的很大帮助。-

  刘坤一(1830--1902年),字岘庄,以诸生起家军旅。咸丰五年受刘长祐之邀,率乡团与太平军作战。后随刘长祐参加湘军,援战江西,因作战勇敢,屡立大功,被破格提升为直隶知州,成为湘军中的一员大将。此后曾转战于湖南、广西等地,历任临江知府,广西按察使、广西布政使、江西巡抚。-

   光绪元年(1875年),刘坤一升任两广总督,5年后出任两江总督,成为清朝后期镇守一方的地方大臣。当年收回伊犁后,刘坤一曾上奏请求朝廷急筹东北防务,防备***、俄国,而与英、法等结为声援。中日甲午**后,刘坤一以钦差大臣身份驻守山海关,节制关内外陆军,一战而败。-

  光绪二十五年(1889年),当慈禧太后与荣禄阴谋废黜光绪皇帝时,刘坤一上书坚决反对。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刘坤一与张之洞等联合倡导"东南互保"。1901年,又与张之洞一同连续3次上疏请求朝廷变法,主张以兴学为首务,整顿 旧法,兼采西方法律。时称"江楚三折"。-

  至此,刘坤一已由一名汉族封疆大吏,衍变成清朝末期的改革者和变法者,成为晚清朝廷中比较进步的大臣。-

   刘坤一去世于1902年,终年72岁。当时他已被清朝廷封为"太子太保",是闻名中外的变法派大臣。他去世后,被清朝机构 谥为"忠诚",并追封为一等男爵。他的儿子刘能纪,被任命为四品京堂,孙子们也都被授予官职。-

  刘坤一的著作,有《刘坤一集》传世。-

   云贵总督刘长祐家族

  刘长祐家族是随湘军而崛起于世的近代湖湘刘氏望族之一。-

  据王定安《云贵总督武慎刘公行状》记载,新宁刘长祐家族来江西安福县,明初始迁湖南新宁。刘长祐与邻居刘坤一家族属于同族而不同派。当年刘长祐与刘坤一比邻而居,后两人均官任总督,当地人非常羡慕,称之为"隔墙两总督"。-

   刘长祐曾祖父刘儒禹,府学增生,曾祖妣鄢氏、李氏、李氏;祖父刘世贵,国学生,祖母李氏、曾氏;父亲刘时华,从九品衔,母亲郑氏。这3代都只是地方上的普通儒生,后来都因刘长祐的关系,被赠封为光禄大夫。-

  刘长祐的父亲刘时华治家有方,生财有道,家中颇为富有,但为人非常

  乐善好施,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他生有4个儿子:刘长祐、刘长佐、刘长伸、刘长健。-

  刘长祐(1818--1887年),字子默,号荫渠,《清史稿》卷419有传。-

  刘长祐儒生出身,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拔贡。自少与江忠源等友善,1852年随江忠源率乡勇赴广西征讨太平天国。后受曾国藩赏识,成为湘军的一名重要将领。因压制 石达开与"大成国"起义军有功,累升至两广总督,后升直隶总督。1867年因压制 河北沧州盐民起事不力被革职,4年后复出任广东巡抚、广西巡抚,1873年曾率部进入越南,压制 黄崇英起事。1875年担任云贵总督。-

  刘长祐任云贵总督达8年之久,任职期间,多次向朝廷上疏献防备法国侵略越南之策,又大力推荐刘永福,是清代后期比较优秀的将领之一。-

  光绪八年(1882年),刘长祐因病开缺回籍,3年后在湖南新宁老家病逝,终年70岁,谥为"武慎",葬于新宁县城东20里木鸡塘龙头山。-

  刘长祐的堂弟刘长伟,也参加湘军,任千总,在随曾国藩压制 太平天国的靖港战役中阵亡。-

  刘长祐夫人李氏,生5子:长子刘思询,曾任凉州知府;次子刘思诣,县学增生,特用通判;三子刘思谦,二品荫生,特用通判;四子刘思训,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官任兵部郎中、云骑尉,过继给堂叔刘长伟为子;五子刘思谨,县学生。刘长祐的孙子,见于记载的有刘永淇,又名刘绳武,府学生,光禄寺署正;刘永溉,府学生;刘永澬,五品候选州判;刘永滇、刘永清、刘永洁、刘永沅、刘永济。曾孙有** 庆、刘鸿庆。-

   江南提督刘光才家族

  据《江南提督新宁刘公华轩行状》记载:新宁刘氏来自江西泰和,历代务农,直到刘承深才开始从事读书科举事业。-

  刘光才的曾祖刘晋桃,祖父刘盛耀,父亲刘承深,都是普通的农民,后都因刘光才而赠光禄大夫、建威将军的封号。-

  刘光才(1840--1918年),字霞谷,号华轩,少读书,通经学,习兵法,为人有大志。太平天国爆发后,曾国藩在湖南办团练,新宁江忠源兄弟也同时并起,刘光才在这时投奔贵州巡抚江氏,参加"精捷军",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后从江氏在湘中、湘西南一带围攻太平天国部队,因作战英勇,屡建奇功,不断得到提升。后又转战江西,升到参将。再到山西压制 捻军和回民起事,因功升副将。后奉命到苏州一带镇守海防,先后任苏州城守参将,光绪十二年升苏州巡抚中军参将、总理苏防营务,光绪十九年升江西九江镇总兵。后又率部镇守南京等沿海重镇,光绪三十二年升任江南提督。-

   刘光才统兵数十年,大小数百战,"军锋所到,北逮畿辅晋边、大河南北,东历江海,南及黔桂",为清王朝压制 太平天国、义和团、捻军、回民起事,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在 沿海负责海防期间,多数率部抵抗外** 队侵略,为保卫 海防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清朝灭亡后,刘光才隐居家乡,至民国七年(1918年)在家乡病逝,终年79岁。-

  刘光才夫人杨氏、金氏,生子刘定勋,县学生、一品荫生,因创办学堂由知府奖给道员,分浙江补用。刘定勋生子刘永揆,一品荫生。-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