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姓,姓濮阳的名人

时间:2016-12-09 14:18:40     编辑:Ky02
20

  “濮阳姓”汉族百家姓氏之一 ,濮阳姓起源有三种说法,得姓始祖是颛顼(高阳氏、少昊)、卫成公(姬郑)。那么您知道关于濮阳姓家谱、濮阳姓名人信息有哪些吗,姓濮阳的男孩起名与女孩起名好听的名字有哪些呢?下面不妨快来看看相关的文章吧!

濮阳姓,姓濮阳的名人

濮阳姓,姓濮阳的名人

  

  濮阳姓

  濮阳(Pú yáng )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复姓。古代有一条河叫濮水,濮水北岸(古人将山南水北称为阳)一块丰饶的地方叫濮阳,那地方,就在现今的河南濮阳市。

  濮阳姓起源

  源流一

  源于地名,出自上古时期濮水流域住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濮,原为河南、山东地区一条河流的名称,古称濮水。在上古时代,山峦之南坡、河流之北岸被人们称为“阳”,在濮水北岸居住的人们就按习惯称所居之地为“濮阳”,是一片广大的地区。古濮水在人类社会中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流,上游在今河南省封丘县城西南从“四渎”之一的古济水(今小清河)分出,大致沿现在天然渠走向至长垣县赵堤又沿回墓沟走向进入今濮阳境内,往东北方向横穿濮阳县全境,之后出濮阳穿范县东入山东省境内,又汇入济水。古濮水在历史上孕育了濮阳(今河南濮阳)、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部)、临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镇)、濮州(今山东鄄城)、咸(今河南通许)、洮(今山东汶上)等一大批城镇,孕育了一支古老的部族——濮人、百濮,诞生了中华民族文化之先河的“桑间濮上”、“卫风新声”。上古时代所称的“四渎”,即“江、河、淮、济”,也就是今天的长江、黄河、淮河、清河。古济水是发源于河南省境内的一条古老河流,流经河南,与黄河大致平行穿越山东而入渤海,在山东境内今称“清河”,清河与并行的黄河相较是一条小河流,因此被后人称作“小清河”。在历史上,黄河曾改道夺小清河入海。古濮水,就是古济水的一条分合支流。

  远古时期,中原部落联盟首领颛顼帝因濮阳之地十分丰饶,遂在该地建立了都城,因此该地区也称“帝丘”,后来其地住民就以地名为姓氏,称濮阳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这在史籍《姓氏考略》上有记载:“濮阳氏的先祖原居于澶州,后以地为氏,望出广平。”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上亦有相同的记载:“濮阳氏,其地在澶州,后汉外黄令牛述,以濮阳潜为主簿。”古代的澶州,在今河南省濮阳市的南部。

  后濮阳氏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濮氏、阳氏,亦有维持濮阳氏复姓者,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濮阳氏、濮氏、阳氏共邑为源,但未必同宗,堪称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成公的后裔,属于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成公姬郑在执政时期(公元前634~前600年),将国都从楚丘(今河南滑县卫南坡)迁至濮阳。到了战国时期的周显王姬扁二十三年(卫成侯姬遫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卫成侯自贬为侯爵。再传至周慎靓王姬定元年(卫孝襄侯五年,公元前320年),卫孝襄侯自贬爵号为君,以表示卫国与战国诸雄争霸无涉,史称“卫嗣君”。其实这时的卫国已经非常弱小,仅据有濮阳一城之地了。

  到了先秦时期的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三年(卫怀君三十一年,魏安釐王魏圉二十三年,公元前254年),卫怀君去朝见魏王,魏安釐王却乘机杀死卫怀君,灭了卫国。到了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卫元君姬元元年,魏安釐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52年),魏安釐王让卫国复国,但是立的是自己的女婿姬元,史称“卫元君”。秦王赢政八年(卫元君十四年,公元前239年),秦军攻占了濮阳城,秦王强行迁徙卫国于野王(今河南中牟)一耦。卫元君去君世后,儿子姬角继位,史称“卫君角”。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而卫国却因为实在太弱小的缘故,不值得那位始皇帝再去“灭”了,所以反而得以继续存国。一直到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卫君角二十一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诏废黜了卫君角的爵位,卫国至此才在立国八百三十八年后真正灭亡,共传三十五位君主,是整个两周至先秦时期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

  在卫成公以后历朝卫国君主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人以都城名称为姓氏,称濮阳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濮氏、或谐音的蒲氏、莆氏,以及阳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濮阳姓家谱

  安徽桐汭濮阳氏旧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写本,残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宣城地区广德县档案馆。

  郡望

  博陵郡:东汉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县,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东汉建安末期改为博陵郡。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重新改为博陆县。西晋时期改置为博陵国,治所在安平(今河北安平),其时辖地在瀛州、深州境,即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北魏又改为博陵郡。隋、唐两朝时期有定州博陵郡,但并非晋朝时期的博陵旧地,而是在今河北定县一带地区。

  平陵郡:汉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山西文水县东一带。晋朝时期改为平陵县,属于青州济南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历城县东部一带地区。

  广平郡: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复置广平郡,辖境有所扩大。广平郡在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废黜。

  堂号

  博陵堂:以望立堂。

  平陵堂:以望立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

  相吴堂:三国时濮阳兴任会稽太守,他和琅琊王孙休的交情很好。孙休做了东吴皇帝后,封他为外黄侯,拜丞相。濮阳氏因以"相吴"为堂号。

  姓濮阳的名人

  濮阳兴

  三国时吴国的文官。字子元,少有士名,孙权时使蜀,做过会稽太守。吴国君主孙权的第六儿子,名叫孙休。濮阳兴和孙休是好友。后来孙休继位,称景帝,就任用濮阳兴做丞相,封外黄侯。永安中休卒,万或劝兴迎立程侯皓,加侍郎,领青州,俄为或所谮,徙广州,道追杀之,夷三族。

  濮阳成

  明朝武将,沉毅有远志,累立战功,朝廷封他世袭金山卫百户,为武德将军。

  濮阳瑾

  明朝文士,因科举成绩优良而被任为地方官,在山东宁阳县任县丞,政尚宽平,赈饥有功,远近赖以全活。

  濮阳来

  明嘉靖年间出任南昌府通判,以操履清白而见称。

  濮阳潜

  (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官吏。官为上虞县宰,有贤名。

  濮阳耒

  (生卒年待考),广德人(今安徽广德)。著名明朝官吏、经学家。明嘉靖年间出任南昌府通判,以操履清白而见称。(算命www.bmfsm.com)

  濮阳渐

  (生卒年待考),字子开;广德人(今安徽广德)。著名明朝大臣。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选贡生,任徽州府训导,逾年致仕。有才略。著有《晚山阁诗集》、《元水阁集》。

  濮阳慎

  (生卒年待考),字徽五,号木斋;广德(今属安徽)人。著名清朝诗人。从其兄濮阳模学诗,一年而成。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贡生。著有《木斋诗集》。后来***元帅曾录其诗入《所知集》。

  濮阳姓起名

  濮阳姓男孩起名

  濮阳小泉、濮阳志桐、濮阳赤冁、濮阳灿健、濮阳  骏、濮阳宝喜、

  濮阳  麟、濮阳  白、濮阳文骏、濮阳己一、濮阳  好、濮阳  强、

  濮阳日广、濮阳添亿、濮阳申石、濮阳家佳、濮阳  沭、濮阳  斌、

  濮阳  军、濮阳璧君、濮阳雪淞、濮阳恺彦、濮阳筠筠、濮阳江威、

  濮阳  璐、濮阳文渲、濮阳小清、濮阳诗童、濮阳  逸、濮阳丽雯、

  濮阳  晰、濮阳云淮、濮阳项凝、濮阳天有、濮阳引阳、濮阳思安、

  濮阳文才、濮阳予诺、濮阳晓璞、濮阳征昱、濮阳海宸、濮阳辰杉、

  濮阳海毅、濮阳淇韵、濮阳国乘、濮阳林多、濮阳丽秋、濮阳炳宪、

  濮阳智鲲、濮阳筠潼、濮阳奕霖、濮阳  烁、濮阳伊法、濮阳邝韵、

  濮阳国华、濮阳佳仪、濮阳  灏、濮阳  彤、濮阳全笙、濮阳俊滔、

  濮阳荣华、濮阳  瑗、濮阳希宇、濮阳文正、濮阳韵芝、濮阳俊杰、

  濮阳姓女孩起名

  濮阳玉娥、濮阳相琴、濮阳妮娜、濮阳安婷、濮阳钟莹、濮阳克娜、

  濮阳梦妍、濮阳嘉悦、濮阳燕亭、濮阳颢婷、濮阳月娥、濮阳晓英、

  濮阳可媛、濮阳诗芳、濮阳池怡、濮阳吉红、濮阳怡雅、濮阳怡菲、

  濮阳钦秀、濮阳雅莉、濮阳任娜、濮阳美萍、濮阳承倩、濮阳悦格、

  濮阳依倩、濮阳科文、濮阳惠玉、濮阳国文、濮阳钛文、濮阳悦月、

  濮阳婷婷、濮阳玉丽、濮阳丽瑛、濮阳一英、濮阳志美、濮阳佳悦、

  濮阳  洁、濮阳晶梅、濮阳素芳、濮阳娅珊、濮阳弘梅、濮阳嫣玲、

  濮阳美萍、濮阳承花、濮阳瑞梅、濮阳靓丽、濮阳燕承、濮阳倩颖、

  濮阳奕婷、濮阳婧宜、濮阳佳瑶、濮阳娟锋、濮阳景艳、濮阳玮娜、

  濮阳锡文、濮阳希茹、濮阳苑娜、濮阳文梅、濮阳陈蓉、濮阳琬莹、

  濮阳妍今、濮阳悦玲、濮阳蓉蓉、濮阳开英、濮阳斓琼、濮阳顺燕、

  濮阳春玲、濮阳子媛、濮阳美文、濮阳滢瑶、濮阳广琼、濮阳悉琳、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