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姓,姓欧阳的名人

时间:2016-12-08 11:29:59     编辑:Ky02
20

  “欧阳姓”汉族百家姓氏之一 ,欧阳姓的得姓方式是以封邑为名,得姓始祖是夏少康。那么您知道关于欧阳姓家谱、欧阳姓名人信息有哪些吗,姓欧阳的男孩起名与女孩起名好听的名字有哪些呢?下面不妨快来看看相关的文章吧!

欧阳姓,姓欧阳的名人

欧阳姓,姓欧阳的名人

  

  欧阳姓

  欧阳姓,中华姓氏之一,为汉族复姓之首。据2014年统计,欧阳姓为324万。在 排86位。

  欧阳姓最早可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姒姓,公元前2079年(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欧阳姓的郡望为渤海,以海鸟为图腾。 宋朝时,欧阳姓约有22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九位,为百家大姓之一,位列宋版《百家姓》复姓的第4席,人口总数居复姓首位。当代欧阳姓的人口约88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7%,排在全国首座百四十九位。从宋朝至今1 000年中,欧阳姓人口增长率呈下降的态势,这可能与欧阳复姓改单姓阳有关。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省广州西部、湛江北部、河源、江西省彭泽县(彭泽县欧阳为欧阳“懿”后代,生七子,遂为彭泽县欧阳氏七庄,有10000人以上。)、吉安、永丰、万载,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这三省大约占欧阳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四川、湖北等。湖南为当代欧阳姓首座大省,居住了欧阳姓总人口的43%。全国形成了以江西、湖南为中心的欧阳姓聚集区。现在,广东省欧阳氏宗人有居住在广州(从化),湛江(鸦翠)。江苏省欧阳氏宗人有居住在丹阳西门外荻塘欧甲(司徒)、下坯欧甲(全州),金坛市直溪镇巨村村。

  欧阳姓起源

  关于欧阳一姓, 《路史》 “欧条”上记载说:“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也有类似说法,并提出欧阳一姓出自姬姓的观点。欧姓和欧阳氏一样,都是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后裔。

  越王勾践于“卧薪尝胆,雪耻复国”之后,其次子蹄被封于乌程余山之阳,号称欧阳亭侯,不久,越王无疆在楚国的大军压境下失国,于是,蹄之后世子孙就以欧阳为氏,称为欧阳氏。而欧阳余山,据考证是在现在浙江省吴兴县的东方。得姓历史2300年左右。

  源于姒姓,出自战国末期楚国给越国勾践后裔子蹄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长于姬水,以水名为姓称姬姓。

  传说,黄帝有四位妃子,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发明养蚕的嫘祖,生有一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儿子叫颛顼,后来缔造夏王朝的大禹是颛顼的孙子。

  当时,洪水滔天,帝尧让颛顼的儿子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失败,被尧处死。舜向尧推荐鲧的儿子大禹去治水,那时大禹刚刚二十岁。

  大禹带领治水大军,利用疏导的方法,将洪水引进河道和开挖的渠道,他忠于王事,历经艰辛,辛辛苦苦三十二年,终于治好了洪冰。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成为历史佳话。

  尧帝逝世后,舜继承了帝位。舜帝年老后,让大禹接了班。大禹即位后,建都于安邑(今河南安阳),史称“夏”。他死后葬于会稽(今浙江绍兴)。

  大禹为欧阳氏的祖先,其子夏启正式建立了夏王朝,数传至姒少康时,封支庶子孙姒无余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建立了最早的古越国。从此,这支夏禹的后代便在当地发展繁衍,并且经历夏、商、周几个朝代,一直王位相传。

  直到春秋时期,越国的王位传至姒允常时,有子名叫姒勾践,史称越王勾践。不久越国被吴国给灭掉。十九年后,姒勾践又复国,并吞并了邻近的吴国,之后参与中原地区的争霸,成为春秋历史上的最后一位霸主。

  越国再下传至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姒无疆,越国开始中衰,最终被楚国灭掉。

  在亡国后的越国贵族中,有人隐居不仕,有人则获得楚国的封赏,其中姒无疆的次子叫姒蹄,便被分封到原越国境内的乌程欧余山南部(今浙江湖州),为欧余亭侯。由于古人习惯称山南为阳,姒蹄以及后世子孙也被称为“欧阳亭侯”。久而久之,姒无疆的支庶子孙便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氏、区氏、欧阳氏、欧侯氏四个姓氏。欧阳氏与欧、区氏、欧侯氏同宗同源,皆是以封地名、或侯爵名为氏。

  在历史上,欧阳氏曾一度被迫改为单姓阳氏。

  据历史文献《宁远县志》的记载,元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腐朽的元朝机构 ,当时即有一支欧阳氏家族为主的起义军。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曾意图招安欧阳氏义军。而欧阳氏全军上下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诏令诛灭欧阳氏家族,欧阳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为单姓“阳氏”以避其灾。

  直到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执政时期(公元1506~1521年),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进士并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今江苏南京)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阳铎发明了“摊丁入地”之策(即后来明、清朝时期一直实施的“摊丁入亩”之策),使明王朝税赋大增,明武宗由而大喜,阳铎遂乘机请旨要求恢复原姓,明武宗诏准,从此欧阳氏一族方得以恢复欧阳复姓。

  欧阳氏族人皆尊奉夏禹、姒无疆为得姓始祖。

  欧阳姓家谱

  2015年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欧阳姓族谱27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的图书馆还收藏欧阳姓族谱45部。

  唐太宗敕定《欧阳氏谱序》:欧阳氏者,越王之胤(裔),姚(摇)王之始也。越王无疆之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因以为氏。北宋欧阳修撰《欧阳氏谱图序》:欧阳氏之先,本出于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子曰勾践,是为越王。越王勾践卒,子王鼠与立。自鼠与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分散争立。滨于江南海上,皆受封于楚。有封于欧阳亭者,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其后,子孙遂以为氏。汉高祖灭秦,得无疆之七世孙摇,复以为越王,使奉越后。

  民国十三年(1924)甲子岁 撰《欧阳氏族谱原委序》:尝读《史记·世家》按:欧阳氏,本颛顼之后,夏禹王之苗裔也。传五世,至帝少康,封庶子无余于会稽,使守禹祀。历夏、商、周,传二十余世,至无疆,为楚威王所灭。无疆子蹄复受楚封。居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侯,子孙遂以为氏,此欧阳氏因封受姓之所由来也。然其后,最显而可考者,在汉则有东越王摇,在晋则有冯翊太守建,在南齐则有屯骑校尉宝,在梁则有征南大将军、穆国公頠,在唐则有弘文馆学士、银青光禄大夫、开国公询,刑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通,在宋则有观文殿大学士、兵部尚书知青州军事、文忠公修。

  欧阳六宗世次总歌选段:因封受姓曰欧阳,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黄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 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践封越霸,传衍六世乃无疆。 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苗裔因之为姓氏,五世名摇汉封王。

  姓欧阳的名人

  欧阳生:名容,字和伯。西汉千乘人,曾从伏生学今文《尚书》,为博士,授倪宽。他的后代也多出学者,其曾孙孙高、高孙地余均为博士,世代以研究《尚书》为特长,因此《尚书》世有欧阳氏学。

  欧阳歙:字正思,乐安千乘(今山东省广饶县)人。东汉光武帝宰相。为人廉恭礼让,以祖传“伏生尚书”任博士。王莽时任长社宰,后投更始刘玄任原武令。东汉建立后任河南尹,封波阳侯,后又迁升汝南太守。在汝南任官九年,教书育人,任用贤才,颇有政绩。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拜相,任大司徒。

  欧阳建:西晋哲学家,字坚石,渤海南皮(今河北省南皮)人。历任尚书郎、冯翊(今陕西大荔)太守,甚得时誉,后来被赵王司马伦所害。他曾提出“言尽意”的学说,认为“形不待名而圆方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已彰”,客观世界是离开人的概念和语言而自立 存在的,但语言概念又是人们用以说明客观世界的工具。他说:“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彼,非名不辨。”驳斥了当时玄学家“言不尽意”的论点,即认为语言概念无法表达事物真相的一种看法。著作有《言尽意论》,载于唐朝人纂集的《艺文类聚》卷十九。

  欧阳询:唐朝唐州临湘人,入唐官至弘文馆学士,善书法,初学王羲之,八体尽能。后又做过太子率更令,故世称其书体为率更体。流传的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等。参与编纂《艺文类聚》一百卷。

  欧阳通:字通师,唐氏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人,欧阳询之子。官兰台令,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封渤海公,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二年为相,因反武承嗣为太子被害。。自幼丧父,母徐氏教其家虽贫,却能遍购父书,继父名,号“大小欧阳”。工于楷,尽得父法。晚年颇有矜重,以狸毛为笔,覆以兔毫,犀象骨做管。其传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基志》等。

  欧阳詹:字行周(756-800),南安人。他天赋聪颖,博览群书,文章诗赋名噪一时,受到泉州刺史薛播、席相及福建观察使常衮的赏识和鼓励,上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冲破闽人不愿到外地应试做官的习惯。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以优异成绩荣登进士第二名(榜眼),同榜有贾×、韩愈等名士,时称“龙虎榜”。贞元十五年(799年),欧阳詹任国子监(即皇家贵族子弟高等学校)四门助教。所以人们尊称他为“欧阳四门先生”。欧阳詹虽英年早逝,但他才高学博,对福建文教事业有较深远的影响。《闽政通考》云,“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算命www.bmfsm.com)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宋朝人。天圣八年中进士甲科,官至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和,退至颖川。博学多采,以文章闻于世。纂有《毛诗译本》、《新五代史》、《集古录》等,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后人辑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玄:字原功(1283-1357),别号圭斋,元浏阳人,欧阳万公后裔。官翰林学士,国子祭酒(主管教育的长官),以文章著名。修《宋史》、《辽史》、《金史》,有《圭斋文集》十六卷。《元史》有传。

  欧阳海:桂阳县两路乡(今欧阳海乡)人,家赤贫,7岁乞讨,8岁随父砍柴烧炭,分担家庭生活重担。1958年,欧阳海刚满18岁就参加了 人民解放军。参军仅三个月就加入共青团,一年后升任班长,不久又入党,曾三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他领导的班也被评为“四好班”。1963年11月17日,壮烈牺牲,年仅23岁。

  欧阳姓起名

  欧阳姓男孩起名

  欧阳洪坚、欧阳  冶、欧阳昊儒、欧阳西隐、欧阳书涛、欧阳锡儿、

  欧阳梓彤、欧阳宗民、欧阳伯健、欧阳苡铖、欧阳宇琪、欧阳撷屿、

  欧阳庆斌、欧阳桢鸿、欧阳  东、欧阳颜浩、欧阳庆征、欧阳泗全、

  欧阳奕萱、欧阳奕龙、欧阳华绚、欧阳昭丹、欧阳  婕、欧阳少东、

  欧阳  熙、欧阳昆华、欧阳沛晟、欧阳羽申、欧阳炳帅、欧阳丹彤、

  欧阳雯彦、欧阳国斌、欧阳睿盈、欧阳翔诺、欧阳文凯、欧阳建国、

  欧阳文超、欧阳淇盈、欧阳惟妙、欧阳飞鹏、欧阳禹恽、欧阳冰冰、

  欧阳永飞、欧阳海宽、欧阳程远、欧阳永军、欧阳轶曾、欧阳天舒、

  欧阳中南、欧阳容萱、欧阳  茁、欧阳长君、欧阳嘉妤、欧阳萌双、

  欧阳熙茁、欧阳心凝、欧阳双于、欧阳梓奚、欧阳夏树、欧阳泽广、

  欧阳蔚漪、欧阳自峰、欧阳文彤、欧阳书铭、欧阳露雨、欧阳传坤、

  欧阳姓女孩起名

  欧阳宏艳、欧阳  颖、欧阳侠茹、欧阳伟芳、欧阳翰文、欧阳玉芬、

  欧阳家莹、欧阳昀怡、欧阳晓倩、欧阳仕文、欧阳紫琼、欧阳  娜、

  欧阳灵玉、欧阳文霞、欧阳爱琳、欧阳玲芝、欧阳少莉、欧阳道文、

  欧阳小雪、欧阳燕南、欧阳鸣燕、欧阳  妹、欧阳湘英、欧阳倩雯、

  欧阳治琴、欧阳水琴、欧阳顺茹、欧阳婷煊、欧阳卓芳、欧阳欣娜、

  欧阳淑萍、欧阳薇雪、欧阳烨倩、欧阳委玲、欧阳泓怡、欧阳逾颖、

  欧阳巧梅、欧阳川萍、欧阳桂玲、欧阳艺琳、欧阳娜颖、欧阳雅芳、

  欧阳红玉、欧阳莉枫、欧阳琪嫣、欧阳璋婷、欧阳涵文、欧阳美芳、

  欧阳肖丽、欧阳梅英、欧阳莉烨、欧阳香萍、欧阳亚文、欧阳泳婷、

  欧阳妍娇、欧阳傲雪、欧阳雪秀、欧阳鸿文、欧阳琏娜、欧阳伟萍、

  欧阳宜悦、欧阳非雪、欧阳沁雪、欧阳怡姿、欧阳含嫣、欧阳好燕、

  欧阳悦源、欧阳莉贤、欧阳瑛瑛、欧阳燕萍、欧阳敬梅、欧阳丽蓉、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