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姓,姓公的名人

时间:2016-12-07 12:59:40     编辑:Ky02
20

  “公姓”汉族百家姓氏之一 ,公姓起源有四种说法,得姓始祖是俭:宋朝蒙阴家谱记载,为汉朝主爵都尉。那么您知道关于公姓家谱、公姓名人信息有哪些吗,姓公的男孩起名与女孩起名好听的名字有哪些呢?下面不妨快来看看相关的文章吧!

公姓,姓公的名人

公姓,姓公的名人

  

  公姓

  公(Gōng)姓源流单纯,源出有四: 常用的说法是出自姬姓,起源于上古,以爵号为氏。上古周朝时,鲁国郡主鲁定公,将他哥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叫衍,一个叫为,都封为公爵,时人称之为公衍、公为。公衍、公为的后代就以祖上爵号为姓,世代相传姓公。 得姓始祖:公衍、公为(见上)。

  公姓起源

  起源一

  出源于姬姓,出自于上古周朝时期鲁国君主鲁定公的两个侄子,属于以帝王赐封爵号为氏。

  一、世代族居山东蒙阴的公氏家族就起源于姬姓周公旦的后代。根据《通志氏族略》、《左传》等记载:周公旦之子伯禽建立鲁国,其后代有鲁昭公,他把王位传给弟弟姬宋,

  周公旦

  周公旦

  是为鲁定公。后来鲁定公把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和为,都封公爵,世称公衍、公为。 公衍、公为的后代子孙便以祖上爵位为姓,遂成公姓。由此,鲁地成为中华公姓最早的起源地。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鲁定公姬宋将他哥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姬为,一个叫姬衍,都封为公爵,时人称之为公为、公衍。春秋后期,鲁定公的这位哥哥继为,是为鲁昭公,其时国政大权都落在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大家臣手里,国君成了听他们摆布的傀儡。于是鲁昭公想趁季孙氏家族内讧之时将其灭掉,就和两个儿子公衍和公为一起联合了一批人攻打季氏家。不料,其他两个孟孙氏和叔孙氏都来支援季氏,三家合力反而将鲁昭公打败了。鲁昭公只好带着公衍和公为逃往齐国,从此,公衍和公为在齐国流亡生活,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爵号为姓氏者,称公氏,世代相传至今。

  公氏族人大多尊奉公为、公衍为得姓始祖。

  二、《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是记载公姓庆贺孩子出生百日的诗歌。“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很显然,这是一首祝愿并赞美公姓幼小公子的诗。但这公子究竟是作为商纣“西伯”的文王之子,还是爵封“鲁公”的周公旦之子,抑或是一般的贵族公子,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毛诗传笺通释》所说,“此诗公姓犹言公子,特变文以协韵耳。公族与公姓亦同义”。

  按朱熹《诗集传》“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的解说看,似指周文王的“子孙”而言;但《毛诗序》则有“《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之说。既为“衰世”,则指周室东迁洛阳,史称“衰世”,就非必定为文王或周公之子了。

  然而,有人曾在伊川发现过带有公字的陶器,周平王东迁成周洛邑,是在公元前770年。那时他的大夫辛有到伊川,见到在野外祭祀的人已是披头散发,非中原先前的祭祀礼制。说明平王东迁洛邑时,洛邑南部伊川境内,原先周公创制的礼制已不被遵守。由此推测,伊川出土的带“公”字的陶器,应是周代早期器。从另一个角度,似乎印证《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记述公姓为新生孩童“过百日”的祝愿诗,应作于西周成王时期,那时是周的开国时期,**昌盛,如日初升,周公制礼作乐,百姓安居乐业,祭祖敬神仪式浩大。

  故公姓或成姓更久远。

  三、公孙分支

  有人认为公系公孙分支,但公孙与公姓族谱未曾记载。

  起源二

  源于复姓所改,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在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的许多冠有“公”字的复姓,其中出自姬姓的冠有“公”字的复姓改为单姓公氏的就有五十来个,而出自姜姓、子姓、嬴姓、芈姓等的冠有“公”字的复姓改为单姓公氏的也有二十来个,另外还有十余个皆源于各少数民族的多字复姓,后有汉化为汉字单姓公氏者。

  原来冠有“公”字的复姓约有七十来个,在后面的姓氏略考中,将会逐一介绍,本书收考的主要有:公衍氏、公索氏、公为氏、公华氏、公慎氏、公孟氏、公之氏、公父氏、公冉氏、公甲氏、公古氏、公文氏、公田氏、公德氏、公良氏、公孙氏、公车氏、公金氏、公都氏、公建氏、公山氏、公祖氏、公宾氏、公仪氏、公刘氏、公输氏、公敛氏、公思氏、公若氏、公林氏、公坚氏、公施氏、公荆氏、公仲氏、公朱氏、公上氏、公叔氏、公仇氏、公行氏、公成氏、公师氏、公族氏、公正氏、公明氏、公子氏、公土氏、公襄氏、公牛氏、公玉氏、公牵氏、公干氏、公旗氏、公丘氏、公羊氏、公西氏、公何氏、公冶氏、公巫氏、公宣氏、公夏氏、公析氏、公南氏、公保氏、公伯氏、公肩氏、公沙氏、公乘氏、公皙氏、公绪氏、公延氏、公义氏、公翰氏、公石氏、公巴公巴氏、左公氏、右公氏、窦公氏、尹公氏、申公氏、密公氏、荣公氏、瑕公氏、康公氏、单公氏、暴公氏、祭公氏、闾公氏等等。

  这些复姓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绝大部分都简化成公氏了。在 除了公孙氏、公叔氏、公冶氏、公车氏、公羊氏、公明氏、公西氏、公金氏、公干氏,以及在***的尹公氏、公良氏、公田氏、公为氏、公之氏、公父氏、公文氏、公都氏、公行氏、公土氏、公宣氏、公保氏、公绪氏、公延氏、公义氏、尹公氏、康公氏,和在韩国的公南氏、暴公氏这二十八个复姓以外,其他的都已经难得一见了,但绝不能说不存在了。

  然山东蒙阴公氏流传,除公孙之外,复姓公者皆有公姓演化而来。

  起源三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努德氏,汉义本为“坚硬、坚强、顽强”,后衍伸义为“公爵、宗王、王者”,多为历代氏族酋长、部落首领、王族贵胄的后裔子孙,以先祖爵号为姓氏,后有汉化省文为汉字单姓公氏者。

  ⑵.蒙古族公吉特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nggit Hala。后多冠汉姓为公氏、吉氏等。

  ⑶.蒙古族公吉喇特氏,世居阿喇克绰特(今内蒙古南部及周边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nggirat Hala。所冠汉姓待考。

  起源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

  ⑴.满族公鄂哩氏,满语为Gungeri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公氏。

  ⑵.满族公吉哩氏,亦称公仪理氏、公吉尔氏,满语为Gonggiri Hala或Gungyiri Hala,世居费达木村(今地待考,疑在今松花江与辉发河的分水岭一带)、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亦有冠汉姓为公氏者。

  公姓家谱

  山东蒙阴公氏二修家谱,(清)公元栋主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木刻活字印本,2005年起第六次续谱。现被收藏在山东省蒙阴县图书馆。注:记汉朝主爵都尉公俭一脉。

  公氏家族在蒙阴一带是真正的名门望族,族规规定:

  公氏者严禁本姓通婚,故而,蒙阴其他旅姓大都与公氏有秦晋之交。而且是世世姻亲,源远流长。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公氏家族当然要在压制 管制之列,上旺万户府被改作城隍庙,公氏被迁到上东门村落户,末一代万户公海被遣送到辽东金州卫戍边。明“取兵有从征,有归附,有滴发。从征者,请将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戍。归附,则胜国及港伪诸降卒。谪发,以罪迁隶为兵者。其军皆世籍”(引自《明史》)。国亡家破,公氏家族从元朝的世袭万户沦落为明代的“归附”戍边的世袭军士。明军籍制度,戍边者年过四十,允许亲子代还,公海有四子:守道、守信、守权、守敬。至期公海满出的三个儿子都不愿去,惟有庶出的刚刚失去妻子的守敬独自抱着刚刚十个月的儿子公{先先}前往,在走到登州卫时被海险阻挡,同行替父代成的同乡都因害怕海浪而中途折回,公守敬将儿子脖后刺出伤疤留记后,托付给沂水同乡葛姓者将其带回,寄养在大哥家,便一人冒险越海而去,党代父还。

  公{先先}十四岁时,听说父亲在辽东守边,终日啼哭不止,终于逃家渡海寻亲。抵辽东后,父子不相识,后来公守敬验看了儿子脖后的伤疤,方抱头大哭。公守敬怜儿子幼小,不让儿代;公{先先}慕恋父亲,不愿离开。父子一份军粮,同守辽东。这件事使金州卫的官员大受感动,逐级呈请上报于成祖朱棣,成祖标榜孝道,示恩兵部将公氏父子注销了军籍,发回原籍。

  姓公的名人

  公勉仁

  公勉仁,官至山西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公勉仁号西埠,字尚德。公勉仁,生于齐地(今山东省蒙阴县境内),蒙阴,自古隶属江北蛮荒之所,受齐气影响深远,齐风自古“兀傲雄肆”,尚侠义,出生于此的公勉仁自幼受齐地尚武文化与鲁地诗书礼仪文化影响,自幼秉性耿直、凛凛有气节,为官不喜附权贵。

  明正德初(公元1506年)公勉仁以逆刘瑾被逮下锦衣卫狱,终无性命之忧,降为四川布政司参议,外贬谪五年,后因督师讨贼协剿有功,擢都察院都御史七年,终官至大同巡抚、都察院都御史,系明中期朝廷重臣。

  公勉仁卒后,其家族连续五代均是三榜进士出身,五世进士,父子翰林,一时名重朝野。 1490年(明孝宗弘治三年)中进士,授“行人”,后升任江西道监察御史,被称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权势颇重。后升任太仆寺少卿,再升(山西)大同巡抚等,官居要职。

  明武宗正德初年,因得罪宦官刘瑾,被降为四川布政司参议,因剿蜀寇有功,又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大同,在边十年,边陲无警。著有《东山集》,现仅存清《蒙阴县志》中记载的《舟中野望》七律一首。蒙阴野店镇上东门村,原建有都宪石坊1座,即公勉仁的石坊。

  公跻奎

  公跻奎,官至湖广兵备道按察司副使。

  公跻奎是公鼐的曾祖父,公勉仁之侄,公景仁之子,原名志厚,号中山,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中进士,初授工部郎中,出守山西潞安,后升任湖广按察副使,后调广西,讨平反叛,累立战功。著有《中岩诗草》行世,今天尚能读到他吟咏“蒙阴八景”的律诗八首。

  公一扬

  公一扬,官至工部郎中。公一扬是公跻奎三子,公一扬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中进士,是“五世进士”的“第三世”,初授大理寺评事,迁河南裕州知州,仕至工部郎中。著有《闲音集》,其《秋夜弹琴》、《卜筑》二首及《蒙阴八景》等诗尚能找到。公一扬去世后,公氏家族呈请批准,在蒙阴县署右边为其修筑石坊一座,号“荣世坊”,现因社会动荡早已踪迹全无。

  公家臣

  公家臣,官授翰林院编修

  ,南京户部主事。公家臣是公鼐之父,初选翰林院庶吉士,转授翰林院编修,南京户部主事,会典纂修官,后赠礼部左侍郎。公家臣字共甫,号东塘,于1571年(隆庆五年)中进士,初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任会典纂修官,负责校阅《世宗实录》,1577年(万历五年) ,由于他主持正义,不苟异同,受到当权者张居正的嫉恨而被贬官,降为泽州判官,移官至广平司理、南京户部主事,1583年(万历十一年)卒于滁州,终年五十一岁,后赠礼部左侍郎。

  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詹事、两朝实录副总裁、赠礼部尚书,谥“文介”。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明朝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

  公鼐是明末万历年间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提出“齐风”的诗歌主张,公鼐“论诗主张一时代有一时代之风情反对模拟复古”,与于慎行、冯琦时称“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在晚明诗坛占有重要的地位,三人一起标举“齐风”共同推动了万历前期山左诗坛的发展,以地域之风影响全国,成为晚明诗风走向的先导。“齐风”主张有其自身的内涵和产生的原因,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公鼐在 文学史上的地位,明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焦竑,清著名学者朱彝尊、清朝文坛领袖王士禛、同时代人杨涟都给予了公鼐极高的历史评价。

  焦竑评公鼐:“先生才识独出,综鉴复富。故其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能牢笼载籍之菁华,不为靡曼剥夺之语。盖直取独见,上媚千古。犹烟云之出没,忽乎满前,不可以为方,卒其所为法者,丙丙如丹。噫,可谓异已!(算命www.bmfsm.com)

  著名学者朱彝尊评公鼐:“言诗于万历,则三齐之彦,吾必以文介为巨擘焉。”

  清朝一代诗宗、文坛领袖王士禛评价公鼐:“万历中为词林宿望,诗文淹雅,绝句尤工。”—王士禛《池北偶谈》

  明朝著名zhengzhi 家、东林党人杨涟极为钦慕公鼐,杨涟认为公鼐“有古大臣之风……心丹识卓,骨劲力沉,范希文(范仲淹)、司马君(司马光)实伯仲间者。”— 杨涟《与秦贞予刺史书》王重民《 善本书提要补遗》载,公鼐所著的《问次斋稿》三十一卷,为明万历刻本,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内版本的《问次斋集》则毁于战乱。这一说法得到更正。2008赵广升对中山大学图书馆藏的《问次斋稿》明刻四十三卷本(包括《问次斋稿》三十一卷、《问次斋西游稿》七卷、《问次斋续稿》五卷)进行了点校,由 戏剧出版社出版。公鼐所著明刻本《国语髓析》二十一卷收入《四库全书》,明刻本现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

  公姓起名

  公姓男孩起名

  公鑫铭、公红杰、公轶诚、公学兰、公蔓晓、公海涛、公江波、公佳晨、

  公火元、公荣秀、公锈辉、公善冰、公冬鹏、公风帆、公诗宜、公奕航、

  公文富、公  凯、公筱枫、公华岽、公屿喧、公皓天、公琦昕、公祈沙、

  公元彬、公启华、公钰壹、公  佳、公碧荣、公佳乐、公  健、公筱丹、

  公沁菡、公智豪、公  奎、公诗慧、公韦煜、公阳生、公国水、公学民、

  公佳瑞、公良泉、公鸿然、公雁翎、公郅浩、公子阳、公凌铃、公锋磊、

  公静雯、公炀焱、公艺萌、公双砻、公扬艺、公浩杨、公质桐、公诗尧、

  公佩庆、公文楚、公晓兵、公凤殷、公  融、公虹华、公清江、公  可、

  公伟力、公骐麟、公瑞毅、公  海、公敏泽、公尊贤、公俪川、公柘粮、

  公柳蝉、公蔓雯、公兴盛、公涵翔、公博嘉、公  正、公蔼晴、公益曦、

  公子飞、公戈晖、公宇正、公宝林、公枞灵、公光好、公秋航、公素凡、

  公臣广、公灿鉴、公博睿、公  驿、公舫行、公  通、公子海、公文平、

  公姓女孩起名

  公灵媛、公秀梅、公录英、公梅玲、公正冉、公翊妍、公惠丽、公演丽、

  公妹蓉、公泯红、公阐雪、公奕文、公丽琳、公方瑶、公夏燕、公秀文、

  公宛蓉、公语嫣、公耀琴、公纯瑶、公敏婷、公义娟、公怡嫦、公  琳、

  公语婧、公瞿婷、公奕娟、公  玲、公鸿梅、公婷缤、公金霞、公秀丽、

  公依婷、公兆悦、公红艳、公燕恣、公历丽、公雨嫣、公焕芳、公红燕、

  公怡碧、公玲晏、公春雪、公妍娴、公斓悦、公长玲、公茹蓦、公锦玉、

  公风玲、公淞琼、公秀妍、公尚美、公金颖、公静琳、公东梅、公意茹、

  公纯娟、公浏萍、公筠倩、公沂瑶、公洪芳、公晓琴、公静英、公莹盈、

  公妙婧、公会丽、公文妍、公俊丽、公欣丽、公妹贤、公俊蓉、公雯颖、

  公巧茹、公彩英、公雪梅、公媛慧、公卓琳、公颖莹、公宏文、公晓婷、

  公慧莹、公婷花、公媛元、公婷碧、公秋洁、公德洁、公春婵、公佩玲、

  公鳞琳、公海玲、公又梅、公韶婷、公翠英、公永芳、公丽芬、公锦莹、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