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历史故事

时间:2017-05-10 17:43:48     编辑:ky05
20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是一个不畏权力,藐视权贵,却高自期许。***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一起看看***的故事。

***的历史故事

  【***的故事一】

  ***的成长故事唐朝的着名的大诗人***小时候不喜爱念书,常常逃学,去街上闲逛。

  一天,***有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河边。

  和暖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鲜花绿草使***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呆在家里那多没意思啊!”***走着走着,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老奶奶正在专心致志地磨着一根铁棒。***好奇地走过去问:“老奶奶,您在干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老奶奶抬起头,对***慈祥地笑了笑,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但是,铁棒这么粗,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呢?”老奶奶反问***:“滴水能够穿石,愚公能够移山,那铁棒为什么不能磨成针呢?”“但是,您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奶奶的一番话令***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学习也很用功,最后成了名垂千史的诗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成功。

  【***的故事二】关于梦想的句子

  ***游世外桃源

  早在唐朝的时候, 各地都布满了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

  一次,***独自撑船在江上喝酒吟诗,忽然,一个大浪把他卷进了水底下的一个山洞里,***如果向上游得话,还有很远的陆,因此他选取了往洞里游。不一会就来到了一个气室,里面有一个通向陆地的通道,那个通道初极狭,才通人。

  ***游世外桃源再往前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看到的是一片和谐的乡村景色,美中不足的是,那里的科技很落后,房子很简陋。***在村庄里走了走,看了看,发现自己以前很少见到的朋友竟然在那里,***上前与他交谈。

  原来,那里的人都是早期发生战乱的时候逃到那里来避难的,他们在那里住下来繁衍后代,那里原来是片荒地,无遮无挡,那里的人就将边上几座不出名的小山搬到那里来掩护自己。

  ***在朋友的邀请下到边上的一个茶馆里坐下,喝喝茶,吃吃小吃,谈一下。***喝过酒,尝过菜,顿时呆住了,这但是人间美味呀,这种小吃和酒几乎只能在皇宫里见得到,在那里,茶馆里就有。他们到了街道去逛逛,。***东瞧瞧,西看看,可就是不能买,这地方的钱与唐朝的不一样,那位朋友给他买了一支笔和纸,***把纸平放在一户人家的台阶上,挥笔写到:在无人知之之地,有乃世外桃源。此地乃有人间美味,此地乃有朴实之民,吾爱此地之也。众人都围过来看。***就之后写诗,***在那里写过不少的诗呢。全城上下都知道这位来自于山外的人,都崇拜他,敬佩他,可***要走了,不然的话外面的人会惦记着他的。

  ***出了小洞撑船到了岸边回家了,可他的心还是在世外桃源中。

  【***的故事三】

  ***的行走

  ***一生漂泊,几乎游遍名山大川,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飘逸洒脱的行者形象。在***的行旅中,他对浙东一座并不太知名的天姥山表现了个性的偏爱,不仅仅在早年表达了倾慕之心,在中年遭受人生的重大转折时还写下了“梦游”的诗篇。***为什么对天姥山这么向往?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呢?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的行走每次读到余光中先生《寻***》中的这两句诗,周身就禁不住热流涌动。一个披发仗剑、月下独酌的“谪仙人”形象,仿佛正穿过时光的隧道,从大唐盛世的那一端朝我迎面走来。他的衣襟飘动若飞,手中的美酒香气沁鼻,但他的脸上却写着复杂而模糊的表情,清高、自得、伤感、超脱……佯狂疯癫而又孤傲跋扈,让人仰慕却又近之不得……我真不知道该用怎样的一个词,才能概括这位诗人独特的气质。

  —是啊,一千多年过去了,谁又能清楚解析“***”两字呢?

  ***的一生都在流浪,用此刻时髦的话说,他的一生都在“行走”。但是,他行走的踪迹飘忽不定,他行走的心态五味杂陈。似乎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行走的终点是哪里。此刻诵读***的诗文,我的心中常常浮想联翩:这些让他才情四溢、心潮澎湃的山水景致真有那样神奇吗?当我的脚步和他的脚印重合,相隔千年的我们是否能产生某种共鸣?

  走近天姥山

  大凡学过高中课程的人,都知道***《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这座叫“天姥”的山,正因***的“梦游”而闻名,也因此而让人感觉此山如在梦中。很少有人知道,天姥山就位于此刻 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浙江绍兴,和很多名山被游客挤破门槛相比,天姥山的确显得有几分寂寞。

  斑竹村是绍兴市下辖的新昌县的一个小村,村里还保存了不少老房子,木结构、灰瓦泥墙,在江浙地区,像这样的小村似乎很普通。村里有一条贯穿全村的小路,不能通机动车,但如果行走在上方往两旁细看,会发现两旁全是商埠的遗迹。村民们很热情地给我们当向导,一会指着一幢房子说:“喏,看看,那里以前是米店呢!”,一会又指着一幢两层的小楼:“这是以前的客栈,徐霞客在那里住过呢!”徐霞客,哦,这么一说好像很不普通啊。

  斑竹村是一座很古老的村庄,也是一座不平常的村庄。它的不平常在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斑竹村因道而建,那条贯穿全村的小道其实是一条千年的古驿道。这条古驿道是连接天台和古剡县的要道,斑竹村正好在两地中间。剡县的县治在这天的嵊州,唐朝末年才分剡设嵊州和新昌县,古代来往天台和剡县,到斑竹村恰好行程一半,正好歇脚休憩。因此,斑竹村在古代远比此刻要繁华得多。当地老人说,斑竹村繁华时也是三教九流汇聚,勾栏瓦肆齐全,如同一座小县城。一向到上世纪70年代,兴建了国道之后,来往的人才不从村中穿行了。

  这座村庄还有一个地利之便:它就在天姥山脚下。如果***登天姥山,毫无疑问,必须是要经过那里的。

  诗人的情结

  天姥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组山脉的总称,它的最高峰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拨云尖”。即便此刻交通发达,登上天姥山最高峰仍然是一个挑战。在江南地区,大山总的来说并不奇崛,但天姥山连绵高耸,气势不凡。清晨若停车远眺,天姥山巅云雾缭绕,真好似***诗中所写的梦境。

  ***一生好游名山大川,从15岁登窦团山,到60岁第三次上庐山为止,能够说几乎阅尽天下名山。但他对于天姥山,似乎有一种特殊的偏爱。

  ***的诗歌以前两次吟咏天姥山。首座次是他二十五六岁时,在两年中分别创作了《秋下荆门》和《别储邕之剡中》。***当时刚出三峡夔门,在前一首诗中即写道:“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证明了自己要到剡县一带游历的愿望。在第二首诗中他更清楚地列出了自己的行程,而且说明是走水路—“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诗中很明白地写到了剡中和天姥山,那么他是否随后真的实现愿望了呢?从诗歌里找不到直接的证据,著名唐代文学研究学者郁贤浩根据***的其他诗作,推证***从广陵出发到过会稽。在唐代,会稽一带还是浅海,海水时常倒灌,到剡中最便捷的方式还是走水路。此刻的剡溪中上游地区生态保护较好,有些地方还能够乘坐竹筏漂流,河水清澈,平缓如镜,虽然很少看到荷花,但** 翠竹掩映,和***诗中的描述基本吻合。如果没有到过会稽,仅凭想象是很难写出这样生动的诗句的。

  ***第二次吟咏天姥山,是在二十年之后了,这次写就的诗篇就是那首气势连贯、想象奇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同样是写天姥山,但二十年间***已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一个饱经世事的壮年,“游天姥”的心境已全然不一样。

   的名山很多,长江中下游的也不少,为什么***单单钦慕即便这天依然有些寂寞的天姥山呢?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25岁还没到会稽天姥之前,碰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物—司马承祯。

  原来天姥是仙山

  在回忆***之前,还是得走走斑竹村的古驿道。走到村头,跨过一座石桥,就算出了村了。一般的人走到那里,总不免回头看看—正因一个富有人情味的、能够下马歇脚的驿站集镇即将被抛在身后,面前又是漫长的路途。一千多年前,一个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的道士接到唐玄宗的圣旨,赶赴京师理解召见,他走到这座石桥一回头,看见青山碧水,田园炊烟,不禁长叹一声,跌下马来。这个人就是司马承祯,从此,这座石桥被称为“司马悔桥”,而桥下的小河也有了一个很有感情shǎi彩的名字:惆怅溪。

  司马承祯本来是一个士人,正因深慕老庄之学,之后出了家。他不注重炼丹法术,而是注重研究宗教玄学。他隐居天台并且广招弟子,成了著名的道士。唐朝皇帝出自关陇,自诩为李耳之后,皇室大力推崇道教,武则天、睿宗都召见过司马承祯,但司马承祯拒不理解官职,仍然回到天台山中。这次玄宗再次召见,他不得不再度出山。

  开元十三年,25岁的***在江陵见到了八十多岁的司马承祯。关于这次见面的细节,我们当然不得而知,但***随后即创作了《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可见情绪十分激动。他在晚年回忆这件事说:“余昔于江陵见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聆听了司马道士的教诲,又得到了鼓励,意气风发的***产生去司马承祯隐居之地看看的愿望也就很自然了。但是,为什么诗中的目的地不是天台而是天姥呢?

  据史籍《后吴录》记载:“剡县有天姥山,传云登者闻天姥歌谣之声。”根据新昌学者竺岳兵的研究,“天姥”即传说中的王母(姥、母同音同义),而王母在道教中是掌管神仙户籍的神仙之一。同样受***倾慕的谢灵运曾在诗里写道:“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深受道家求仙思想影响的***,当然也要效仿前辈去天姥山—这个离神仙最近的地方看看了。

  行走的人生

  ***一生漂泊,我们能够根据他的诗篇,追随他的脚步,在大半个 勾勒出他的行踪。

  25岁之前,***足迹不出四川,这个时期***的诗作不多,但我们大概知道他家境相当富有。此后,***辞亲远游,而且这一“游”就是16年。从湖北的江陵、广西的苍梧一向到浙江的剡中、山西的太原,东南半壁江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为什么用这么长的时刻、游历这么广阔的地方?和他自幼培养起来的远大志向以及向往自然、求仙长生的道教思想有关。我们说***是伟大的诗人,其实***本人并不想做诗人。***少时就给自己的未来作了定位:“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因此他根本不走透过考试取得官职的道路,也不把一般的官职放在眼里。他选取的是“直道”,就是游天下名山,广交英贤豪杰,以取得“山林名士”的美誉而名动京师,进而一举成为皇帝近臣,以实现他的报国理想—司马承祯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么?

  最后,***也正是正因隐居剡中的道友吴筠推荐,才得以进入京城。这时,他已经42岁了。

  在京城,***得到了“翰林院供奉”这样的虚职,本来十分自负、梦想着大展宏图的他,不久却发现自己只但是被当作一个伺宴赋诗的文人罢了。个性的***在长安留下了“高力士脱靴”、“杨贵妇磨墨”这样的故事后,就被“赐金还山”、体面地撵出京城了。

  ***在京城呆了不到三年,带着失意和悲愤,又一次踏上了人生旅途。这一“游”便是十年。

  和人生的首座次远游不一样,当时是意气风发,而此刻则是从都城的官宦生活跌至社会底层,***心中的落寞和生活的穷困可想而知。尤其是离开长安的最初三年,是***极度潦倒的时期。除了结识杜甫、高适等友人,生活基本上是阴郁的灰色。***在山东理解了严格的宗教仪式,度为真正的道士,但据《太平广记》记载,这期间***仍然在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其上,少有醒时”。大病一场之后,***在动身前往南方游历之前,创作了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不屈的宣言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首诗名为“梦游”,诗人从想象入笔,如同导游一般层层推进,带着读者从一个个实际的地名,迅速进入到作者** 恣肆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世俗,只有仙人;没有压抑,只有自由。诗人的情感如洪水出闸,一发不可收拾,直至最后大声喊出了自己的鲜明态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真正的***!

  虽然是想象,但从诗中提到的“天姥”、“赤城”、“天台”、“镜湖”、“剡溪”等具体地名看,诗人对浙东地理十分熟悉,只有实地游历,才可能信手拈来。白居易对这天新昌周围的山水风光有一个精妙的比喻:“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他认为剡中好比东南地区的一张脸,而天姥、沃洲是最传神动人之处。***既到剡中,最可能的行走路线是从剡溪沿水路到沃洲,再从沃洲上天台山石梁飞瀑,然后到国清寺。

  沃洲过去是剡溪中的著名绿洲,绿水环绕,美不胜收。上个世纪兴建水库,沃洲一些古迹被淹没,但水库水面广阔,如一颗翡翠镶嵌于群山之中,仍能够想象当年的美景。距沃洲不远就是天台山石梁飞瀑,也是剡溪最大支流的源头所在。山涧从一座天然的石桥下倾泻而出,两边青峰耸立,尽显大自然造化神奇。从唐代以来至今,石梁飞瀑流淌不息,证明了大诗人们的风采和岁月的变迁,是游览天台的游客必到之地。而国清寺作为佛教天台宗的重镇,自从隋朝兴建以后,虽经兵燹,但香火不灭,是天台山的著名胜地。

  浙东风光清秀脱俗,令人乐而忘返,但在***四十五年的“行走”生涯之中,求仙访道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吸引***数次前往浙东和其他名山大川的,不仅仅仅是自然的风光,更是风光背后蕴含的自由和永恒的高尚境界。

  公元762年,62岁的***死了。他的死依然不一样凡响:据说***喝得大醉,旁若无人,为了捞起江中的月亮,一头扎了下去,从此再没出来。

  一个仙人,在完成了世间苦难的轮回之后,以一个诗人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句号。这天游览唐代的山水,遗迹依然可寻,但我们务必承认:属于***的诗歌已成绝响。

  【***的故事四】

  蔑视权贵的***

  ***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一心期望能为 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唐玄宗李隆基却只让他做了一个翰林供奉,给皇上、后妃们写诗作赋,他很不愿意,常常一人喝闷酒。

  蔑视权贵的***这一天,***又喝得大醉,突然侍卫来召他去见皇上。原来李隆基和杨贵妃正在花园赏花,想让***写几首诗助兴。

  ***看到如云似锦的牡丹衬托着美色倾城的贵妃,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著名的《清平调》。李隆基看了十分高兴,便叫宫中乐师李龟年演奏,自己吹笛,宫女们演唱,其中一句“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使杨贵妃听得如醉如痴,高力士和杨国忠更是竭力讨好皇上。

  ***看了,觉得十分恶心,便借着酒劲,把脚伸到高力士面前说:“来,给我脱靴!”高力士哪受过这种羞辱?但此刻***是李隆基面前的“红人”,高力士知道此刻惹不起他,只得忍气把他的两只长靴脱下来。

  ***心里十分痛快,用眼斜了一下旁边的杨国忠,向李隆基磕了个头说:“皇上,我听说杨国舅研的墨很好,不如让国舅爷研墨,我把《清平调》重新抄写一遍,好吗?”

  李隆基连头都没回,就说:“行!”这可把杨国忠气坏了,他做梦也没想到***竟敢戏弄自己。但皇上都答应了,他不敢争辩,只好忍着气,强装笑脸,慢慢研起墨来。

  高力士、杨国忠受了这种羞辱,向杨贵妃说:“《清平调》里面有一句‘可怜飞燕倚新妆’,分明是把娘娘比作汉朝淫荡成性的赵飞燕。赵飞燕最后被汉成帝废黜,由此可见***用心叵测呀!”杨贵妃听了,气得脸色发白。于是***逐渐遭到了排挤,而***早就厌烦了这种无聊的生活,便离开长安,去了洛阳。

  ***曾写过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力地说出了自己蔑视权贵的心声。

  【***的故事五】

  悲伤的***

  公元762年,年过花甲的***已百病缠身,他已忘记了人世的悲欢,只图一醉方休。他一生醉过太多次,但这是最后一次了。他恍恍惚惚去邀水中之月,不幸溺水,抱月长眠。

  ***一生豪放浪漫,连死都如同一首诗。可谁又知道这光鲜的外表下,淤积了多少难以言状的愤懑和悲伤?

  悲伤的******自少年时代就喜好游侠,写下不少游侠诗,并且胸中也怀有远大的抱负,曾自称“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25岁便辞亲远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游历名山无数,纵情山水之间,提笔写下无数好诗,春风得意,名噪一时,但他志向却不在此。他秉承儒家教诲,是个用心的入世者,立志在zhengzhi 上有一番作为。他一向在等,等长安天子的召唤。他终究是等到了,42岁那年,由一个道士引荐,他应召入京。

  那时,他感觉自己化为一个任情恣意的诗仙,“***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就是他那时最好的写照。他作文曾让杨贵妃捧砚,高力士脱靴。但好景不长,在长安的第三年,他正因不能放下自己的个性,受权贵排挤,被流放出京。

  亲眼见到了封建仕途 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对zhengzhi 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全化为泡影,“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总是受挫,在幻想的完美和现实的残酷中,他也只能承受这巨大的落差了。

  这一次,***是真的悲伤了。

  悲伤的***也只能“举杯消愁”,却得到了“愁更愁”的结果。他终日与酒为伴,尽情释放内心的悲伤。“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高歌取醉欲ziwei ,起舞落日争光辉。”……

  他终究是不能放下心中的理想,然而朝廷耽于声色犬马,奸相***甫、杨国忠当道,仕途 一片黑暗,他永远也回不去了。时光飞逝,自己却功业无成,他,也只能写下“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等悲愤填膺的诗句了。

  ***幸运,生于盛唐;***不幸,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历史的不可测之处也就在于,他们造就了***的悲伤,却也让一个不老的诗仙——悲伤的***成就了一段浪漫的传奇。

  【***的故事六】

  ***其实没酒量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个性是***,他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一斗诗百篇”。可见***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其实没酒量这得先从“斗”说起。此刻已经没人用斗了,我们以前见过的斗,一般是称量粮食的工具。一斗大约是50斤粮食。谁要是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惊人。古时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现代称粮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

  《公羊传》:“熊蹯不熟,公怒,以斗击而杀之。”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够顺手拿起来投人,体积必须是有限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走时,让张良送给项羽白璧一双,送给范增玉斗一双,这玉斗也是酒器,张良能够随身带着,体积也不是很大。

  还有另一种称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来的形状就是这种斗的样貌,这种斗有长长的柄,实际是盛酒的勺子。

  《诗经·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以祈黄考”。朱熹注:“大斗,柄长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此刻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必须还要小。从出土的青铜斗看,也就是此刻家里饭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此刻常用的一个玻璃杯。《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少,不算什么;“一石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数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此刻的一杯啤酒差不多。《水浒传》中的武松,在景阳冈上喝了十八碗,是悬了点,但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并不为过。如果换成此刻的白酒,那可就悬了,没有可信性了,成了“广州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成了败笔。

  只有***喝酒的记录,没有发现***连气喝上几斗酒的记录,估计***的酒量是不大的。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汝阳三斗始朝天”,“张旭三杯草圣传”,“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一斗诗百篇”。比较起来,人家是三斗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长安市上酒家眠”了。论酒量,***显然不如那几位。

  杜甫说他“一斗诗百篇”,实际意思是,***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够写出许多诗来。只喝那么一杯啤酒,就上了诗情,显然是酒精起了作用,这正说明了他酒量并不大。从***的诗作来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进肚里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发泄。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