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吊脚楼的特点

时间:2017-04-19 17:42:44     编辑:ky05
20

  土家族人的居住场所就是吊脚楼,土家族的人特别喜欢在屋前种上花草,果树的,吊脚楼的好处是,楼板下可以杂物。以前的吊脚楼是用茅草盖顶的,现在是用石板盖顶的。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除了依龙脉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别致的形式和风格强调极致的审美感受。吊脚楼具有别致的形式美和丰富多彩的审美个性。一起看看土家族的吊脚楼。

土家族吊脚楼的特点

  土家族吊脚楼的形式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了桐油,既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土家族吊脚楼形式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风格

  东西朝向,选址考究。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通常半立陆地、半靠山水;大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为适当屋场;讲究建筑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半干栏结构,特色鲜明。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在有吊脚的部分,楼上通常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木墙青瓦,选材单纯。土家族吊脚楼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讲究的人家还在木墙壁上里里外外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工艺美化,整体协调。为了防止盗贼,吊脚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但是,因忌讳与“丧”、“逃”谐音,不吉利,所以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土家族吊脚楼窗花有浮雕、镂空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

  土家族吊脚楼的传说

  传说一

  [1]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这里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土家先人们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人们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后来就发展成的吊脚楼。

  传说二

  很久以前,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树下,靠狩猎、捕鱼为生。

  天上张天王看见土家人世代住山洞和大树下,生活很苦,他要去东海龙王那里借一座殿宇来送给土家人。

  张天王到了东海龙宫,见到龙王就直说了。龙王心想:我的殿宇又大又重,量你也搬不动。于是就答应了。

  张天王来到一座吊脚三柱二骑的殿宇前,用手轻轻一提,就把殿宇提起来了。龙王一见,后悔不该答应。只好勉强地说:“用后还回来。”张天王说:“七天就还回来。”

  张天王提着殿宇来到土家山寨,叫土家族人仿造了一座三柱二骑(即三根柱子落地,两根柱子悬空)吊脚楼房。

  七天过去了,龙王就来找张天王还殿宇。张天王说:“你要,我还你。”提起殿宇顺手一丢,就把殿宇丢在一条河边,横搁在河的** 。“你自己去搬吧!”龙王自知搬不动,只好气冲冲地回龙宫去了。从此以后,每逢雨水季节,龙王都要发怒涨洪水,让水将河上的殿宇冲掉。人们也在涨水季节不能从殿宇中过河。于是人们又在桥下安上斩龙刀,龙再也不敢直闯殿宇楼房了,人们不但有房住了,来去过河也方便了。

  传说三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户土家农民,夫妇俩拉扯着两个孩子。每天丈夫劳动归来,总是把蓑衣、斗笠放在阶沿上。不料一天早晨,蓑衣和斗笠却被拉到了墙旮旯里,原来是狗在上面睡觉过夜了哩。为了避免再出这种事,他们就找来了一根大竹篙,用葛藤绑在阶沿外边的柱头上,好挂蓑衣和斗笠。

  一次,妻子坐在屋檐底下织麻补衣,两个孩子老缠她,使她做不成活,她烦不过,找了几节木杠,几块木板,就着挂蓑衣和斗笠的竹篙搭成了一个平台。她坐在上边去,继续织麻补衣,再也不怕孩子吵闹了。

  人们见这样子好,便进一步把平台发展成住房,这就成了吊脚楼。谈到吊脚楼,对人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小木楼在河的耸立的感觉,其实不然,吊脚楼是湖南湘西边垂的一种民间建筑,有着古老的传说!

  美丽的湘西,山奇水异,令人徘徊不忍归去。而古香古色、建筑风格特殊的吊脚楼,更添得山水几分韵致。在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城,沱江傍城而过,当地人临河而居,一幢幢吊脚楼,高高低低参差错落。吊脚楼的一端以河岸为支撑点,另一端则悬在水面,高高的悬柱立于水中作为撑持,充满着一种力量的美。

  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活泼,可临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边。稍稍开凿修砌,选上好木料支撑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楼来,旁边饰以几丛茂林修竹,省时又省工,温馨而有画境。这种楼飞檐翘角,三面环廊,"吊"着几根八菱形、四方形刻有绣球或金瓜的悬柱,壁板漆得光亮光亮的,并嵌有花窗,通风向阳。花窗也往往用意极深,镂有"双凤朝阳"、"喜鹊恋梅"等图案,古朴而秀雅。

  吊脚楼的妙处,一是防潮避湿,通风干爽;二是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三是依山傍水或靠着田坝而建的吊脚楼,悬柱之间往往留有一定的空地,可喂养家畜,"人家吊脚楼下有小羊叫"(沈从文《鸭窠围的夜》)。

  古老的黑瓦木结构吊脚楼,堂屋很敞亮,温暖而亲切。如有幸叩访,热情的湘西人泡茶筛酒,摆出种种野味,令人宾至如归。

  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传说四

  相传很早的时候,湘西一带的土家人搭起一些茅草屋居住,砍草犁地,在烧荒之后的土地上种庄稼。这一带古木参天,荒山老林里有很多虎豹豺狼,蛇和蜈蚣到处爬。由于人们惧怕野兽,就烧起大火,还在火堆里埋竹节燃烧,野牲口看到明晃晃的大火,吓得不敢靠近,然而蛇虫蚂蚁却不是很在乎这些,常往屋里钻。有个老年人想出一个主意,他把一些树枝砍成条子,像扎木排一样,在草棚子旁边的树上绑起架子,铺上野竹子和细树条,再垫一层树叶和茅草,顶上支起茅草顶篷躲雨水。人睡在树半腰上,蛇虫蚂蚁就不大容易爬上去。但是,放在地上的食物被虫子爬过后,人吃了又吐又泻。这个老年人又想了个办法,叫人们把一块块大岩板拉上树,放平,再垫上一层黄泥,然后在上面支锅弄饭,这样粮食就不会让虫子爬了。

  老年人的办法很快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人们都照这个办法去做,在大树半腰间搭起大大小小的茅草棚,住在上面,脚是吊在半空的,民间就叫它为“吊脚楼”。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