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族的起源

时间:2016-11-10 10:32:06     编辑:ky05
20

   民族众多,你又知道他们的由来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回族的根在哪里,回族的起源是怎样的吧。大家都来看看增长一下知识吧。

 关于回族的起源

关于回族的起源

  

  回族的由来

  历史上,胡商、大食、色目人、蕃客、回回、回民是不同时期对来华回族先民或回族的称谓,其中“回回”一词使用的年代较长,在元代以前“回回”名称含义是“回鹘”一词音转而成的大众俚语,除了把“回纥”和“回鹘”(畏兀儿)简称为回回外,还包括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的部落或种族,用来概括自己尚能有所知晓的西部外缘的人群。元初,回回一词的使用就有了变化,汉人用“回回”来对译蒙古语Sarta’ul(撒儿塔兀勒),即“外来商人”的意思,以此来形容西亚、中亚等西域遥远地带东来的经商者。至此,回回与回鹘已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专指信奉伊斯兰的阿拉伯、波斯和中亚*** (有小部分非*** 也包括再内,如——术忽回回(犹太人)、绿睛回回(信仰jīdū 教的阿速部人)、罗哩回回(吉普赛人),后者是指畏兀儿人。此后,元代的官方文书中采用“回回”一词来代替“撒儿塔兀勒”。

  十三世纪初,因成吉思汗西征,又有大批西亚、中亚一带的各族*** 迁徙到 内地或边疆,有的守边屯田、有的经商、有的为官等,他们和原来就定居在我国内地的回回以及当地*** 族通婚, 境内一个新的民族基本全面形成。公元1235年回回人正式被当时的机构 编入户籍,从“蕃客”转变为“回回户”就等于有了 国籍,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新的成员。自此,在元代官方文书或诏令中,回回与其他民族也就明显区分开来。 如1265年(元至元二年),忽必烈在一份诏谕中就说:“今拟黄河以南,自潼关以东,直至蕲县地面内百姓、僧、道、秀才、也里可温、答失蛮、畏吾儿、回回……应据官中无身役人等,并不得骑坐马匹。”(见《大元马政记》) 。 元代《祥符图经》对民族描述是:蒙古、畏兀儿、回回、也里可温、河西、契丹、女真、汉人八类。 又如元《至顺镇江志》在载述其地侨居户时说:“蒙古二十九(户),畏兀儿十四(户),回回五十九户,汉人三千六百七十一(户)。”

  到了清代后期,回回中间已有人明确地把自己的这个群体称为回族。回族明确的作为一种他称,目前已知有记载的最早出现在乾隆时代——乾隆《重修肃州新志》卷三十“西陲纪略”叙述哈密人口向肃州地方的迁徙时写道:“哈密夷人于故明时徙居肃州卫东关乡居住者三族。曰维吾儿族,其人与汉俗微同;曰哈喇布族,其人与夷同;曰白面回回,则回族也。今皆男耕女织,为边氓矣。士商营伍,咸有其人”。乾隆五十年(1785),福康安在关于压制 西北回民起义的奏折里,也不止一次使用“回族”的提法。光绪十六年(1890)刊印的杨昌睿《甘肃忠义传》,在传文中亦多次出现“回族”、“回籍”的字样。光绪后期的樊清心在《甘肃回匪肃清善后议》里,更将“回族”一名当作明确的分类范畴来使用。 

  民国时期,在***先生的***纲领中公开、郑重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口号。 

  当然,回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人民最终取得平等地位是在1949年新 成立后, 开始对国内各少数民族给予正式承认,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有九族系属公认:朝鲜族、回族、满族、蒙古族、苗族、维吾尔族、瑶族、彝族、藏族,不待查验,自然成立。回族人有了本民族的自治区、自治县、等,当家做主的权利在*** 领导下的新 得到真正体现。此后又分三个阶段对其他各兄弟民族,根据民族特征理论、历史发展和现状和本民族意愿分别进行了认定,使各民族结束了封建皇帝与封建军阀的剥削和统治,得到了尊重和平等地位。

  回族诞生史

  回族是以中亚细亚各民族为主要族源,并以移民迁徙方式和商业交流活动在 境内逐渐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保持伊斯兰文化传统的民族共同体。回族族体的最早来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唐宋时期)来华经商留居的*** “蕃客”后裔;回族主要来源是公元13世纪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时期以各种身份从波斯、中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签发或自愿东来的各族*** (他们首先成为元朝社会地位较高的色目人之主要组成部分,人数达到数十万);回回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分别吸收了所在地区的汉、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的部分成员。(算命www.bmfsm.com)

  从唐至元末,是回回先民逐步增量移入 并形成为民族的时期。回回人在13世纪初就与大漠南北的蒙古人有交往,1203年铁木真遭袭溃退至班朱尼河饮水盟誓者19人中有回回3人,是建立蒙古汗国的功臣。在元代,回族(元代官方“回回”一词主要被用来指从中亚、西亚、阿拉伯地区东来的各族*** )被蒙古统治者划入色目人范围(色目人:元朝统治者对西域包括欧洲各族人及西夏人的总称),辅助治理 ,社会地位较高,先后有26人任中书省宰相,在行中书省任省臣者有61人次,从而奠定了回回民族形成的有利条件。他们重修了广州、泉州、扬州、长安等地早在唐宋时期就建立起来的清真寺,又在各个散布地区建立了各种规模的清真寺,并围寺而居,形成一个个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寺坊”社区。在元朝这种东方式的、统一的 集权制的 内,通过回回商人经商、官宦流任、宗教职业者传教等自由往来方式,将这些“大分散”于各地的寺坊,串连成有密切联系的共同区域;回回人在与汉民族的长期生产、生活交往中,逐步以汉语言为交际工具;并形成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与手工业,善于经商的共同经济特点。虽远离西域,但他们入籍“东土”,总体社会地位高于汉人又低于蒙古人的共同境遇,最终促成了他们在**** 的信仰和文化的纽带联结下聚合为一个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群体,伊斯兰文化成为回族的主流文化。回回人还在不背离基本信仰的原则下,吸收、融会了 传统文化的有关内容。

  明清两代,是回族遭遇磨难与形成主要聚居区的特殊时期。明朝及清代前期,官方大致以“回回教”统称今回、维吾尔、东乡、撒拉等民族。明初官方曾禁胡语、胡姓、胡服、胡饰,不许本类自相嫁娶等。在西北地区,继元代安西王阿南达(一写阿难答)“所部十五万众”皈信**** 融入回族后,明代不断有从西域迁徙而来的“归附回回”被安置在陕甘、xinjiang 各地,拓荒种地,至明末清初,“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乾隆四十五年陕西巡抚毕沅奏折)。此时宁夏境内回族所居连片地区已有“平罗三十八堡、金灵五百余寨”。在云南、华北各地、运河** ,也正式形成许多回回聚居区。同时,随着汉语化的过程,回族失去了其先民所使用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及突厥语,回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传承一度出现了危机。于是,回族宗教界人士以陕西胡登洲为代表起而创办经堂教育,以王岱舆等为代表兴起汉文**** 著作的编译运动,力图拯救。从而使回族的文化教育在明末清初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之由于清朝在法律、民族宗教政策方面对回族的严格限制与歧视、迫害,遏制了回族的发展。鸦片**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加剧和国内封建主义的严重压迫,清朝机构 先后在回族内外挑起多起宗教纠纷与回汉仇杀事件,从而激起苏四十三起义、田五起义、云南回民起义、贵州回民起义、陕西回民起义、宁灵回民起义、河州回民起义、西宁回民起义、河湟回民起义等。

  20世纪初,在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遭遇与共同的斗争中,回族人民在对民族与 的关系日益明确;对中华民族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了新认识;对民族与宗教的关系、民族发展与教育普及的关系以及不同宗教,不同教派的关系进行了反思,从而引发了一场回族新文化运动,一直持续到40年代末。回族改革人士和知识分子还提出各民族化除畛域,“各信各教,各享自由”,主张民族团结的观点,并倡导回族内部进行宗教改良,发展民族教育,这些思想为后来回族各界投入抗日爱国斗争做了思想理论准备。在近现代回族新文化运动中,回族教育历经艰辛,获得空前发展。

  从唐代回回先民到新 成立前,回族经济一直处在封建经济发展阶段。回族分布的广泛性,决定了回族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性,回族社会经济类型,既有农业经济,又有商业经济,还有畜牧业经济。商业经济在历史上是回族社会的最具特色的传统经济。元代以后,回族经济的主要形态是农业经济,而以农业为主又兼营畜牧业、家庭手工业与商业,在历史上一直是回族家庭经济的重要特色。由于回族是以外来人口为主体,以迁徙方式在 大地上分散居住而形成的民族,初始时期占有土地多为当时的荒漠旷土,回族农民往往能以勤苦耐劳的精神把这种土地开发为沃土,进行农业耕作。各地回族农民还为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利用耕余、农闲时间兼营畜牧业或屠宰、制革、榨油、运输等家庭副业,这是回族农业经济的突出特点。

   回族的来历

  回回民族简称为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比较多的一个民族,人数仅次于汉族、壮族位于第三位。我国共有回族人口860多万,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省、青海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云南等省分布较多,有大小不一的聚居区。 其他地方也有许多回族人聚居和散居。回族分布广泛,可以说回族分散于全国各地,是 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有着统一的宗教信仰,严格的风俗习惯和浓厚的民族感情,关于回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公元第七世纪中叶,那时就开始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沿着丝绸之路来 经商,尤其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东南沿海城市,经过五、六百年的不断发展,他们已成为回回民族来源的一部分。而回回民族的主要来源,则是十三世纪初叶,大量东迁的中亚、西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由于通婚和社会经济关系,在与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人民长期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从十三世纪初,约在南宋末叶,经元朝的建立,到14世纪中叶元朝灭亡,是回回民族形成的重要阶段,也就是初期阶段。在明朝正式形成了回回民族,明朝建立后,为了维护其政权,就在全国各地驻扎队伍 ,以英勇善战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西域人为主力组成的探马赤军也被分配到全国各重镇,屯积募养,这些从前的探马赤军,上马则备战,下马则屯积募养,军农合一,战事平定后,他们便就地为民,取妻成家,因为阿拉伯、波斯等国的各部族都是信仰**** 的,他们所到之处,由于宗教生活的需要,首先都要建立清真寺,据说在郑州北大街清真寺边侧,至今还有里营街、外营街、马号街和分散在我国不少省市的回回营、回回寨、回回屯、回回村、教门街等一样,都是当年西域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屯积募养的遗址。自元朝以来,信奉**** 的回族人民就在中华大地上扎下了根,他们辛勤耕耘,繁衍生息,为 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直到现在,身居在祖国各地的回族群众,他们在生态、遗传上都或多或少的都保留着阿拉伯人和西域人的显著特征,如深眼窝、高鼻梁、眼珠发黄、多须等等。他们的姓大多是巴、沙、哈、盖、海、拜、穆等等,这些都是元朝以后,由原来阿拉伯文名字,改用汉文名字前,阿文字母的译音,不过回族这一姓氏的衍变,既保留了原来阿文姓氏的痕迹,又明确的使用了汉字,这就是从外来的阿语人名中,抽出近似于汉姓,自己又满意的首音、尾音或中间音定为自己的姓,如穆罕默德的穆,就是现在姓穆的,阿里的里,就是现在姓李的,艾哈迈德的哈,就是现在姓哈的。

  回族分散居住在全国各地,其中约三分之二居住在农村,三份之一居在城镇,其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往往是在农村设其村落,在城镇设其街道,皮毛、制革、饮食、养殖、种植等行业是回族经营的传统项目。回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勤劳勇敢、富有智慧,对发展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富有团结性和斗争性的回族,虽然被民族中原回回是什么时候到达那里的,至今尚未考察出确定的时期。但是我们相信它一定很早,因为它居全国的中心,握着交通的要道,回回又多经商,到那里去必经过它。

  唐宋时由海道来的回回要到首都去,它是必经之路。那时的路线有下列几条:由光州、固始、南阳,由陕南人京;或由正阳关,周家口、堰城,洛阳而西;或由颖、毫、商邱、开封、郑州,洛阳。所以至今这三条路上的回回还是很多,就是那个缘故。尤其是在宋朝奠都开封之后,新来的回回自然是要奔首都,那时除首都外,尚有许多回回散居在京都诸郡。

  元时那里的回回更多了,因为他们在那里作官的人增多之故。例如局思麦里三世为怀孟一带都达鲁花赤(达鲁花赤为长官或总管之职),南阳哈刺鲁屯田等是。

  又据说豫北的回回是明时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移来的。总而言之中原回回的历史,是很悠久的了。

  河南全省回民人口,虽无确切的调查,但是据可靠的估计,约有一百万人强。以其分布来说,可说是全国各省回民分布最普遍的一个省。全省一百一十一县中,最少有一百县都有回回聚居。其中聚居在千户以上者约有十处之多:开封、郑县、洛阳、桑坡(战前)、沁阳、博爱、堰城、驻马店、周口、准店等。

  在过去,这十处皆开大学,招收各方学子,每处海里法由二三十名至百余名不等,而现在,所存者却寥寥无几。早年,中原各寺多聘请山东阿衡,如何三阿衡、老宋阿衡、洪五阿衡等。自从二杨阿衡在陕西成名回豫之后,设帐讲学,于是讲学之风大兴,而中原教门也一变而成为陕西学派的系统了。当时豫籍学子在陕著名者,先有张果东、二扬;后有周德、白五、齐大等阿衡(按:张、杨、白为桑坡人,周、齐为开封人)。二杨阿衡大约是乾隆年间人,与其同时的有郑州马阿衡,在其本坊开学,招海里法四五十名。此后的知名阿衡大都出于扬门。与扬同时的,或在他以前的名阿衡亦复不少。其有名而设帐讲学的有:白恒升(桑坡),自应堂(桑坡),白朝臣(桑坡),周德(开封),张秉礼(桑坡),白五(桑坡),马长清(济源),齐大阿衡(开封),谢文光(郊县),白玉光(桑坡),洪宝泉(开封),白玉衍(桑坡),赵永清(开封),姜阿衡(开封),马凌霄(朱仙),杨振桂(午阳),杨泰恒(桑坡),老钱阿衡(朱仙),杨泰贞(桑坡),马自成(洛阳)、刘豫振(荣阳),王宝云(安徽),刘宗贤(荣阳),杨竹平(广东),马大名(通许),李振蜂(安徽),刘兆亮(开封)。以上的名阿衡皆已故去,求安拉升高他们的品级。现在在那里设帐讲学而负有盛名者有:杨良俊、丁锡忍、虎廷漳、马广庆、尚希贤、李振基、***仁、海清川、马蓝田、刘兆明等,以及伊哈瓦尼派许多后起青年有为的阿衡们。

  中原回回原无什么派别,据说后来华寺巴巴朝觐回来,路经郑,洛,传其华寺派,所以东起郑州,西迄洛阳皆为华寺派(新行),而豫北之清化(博爱)亦在其内。自从民初马广庆阿衡(果园弟子)由河州回豫,在文殊寺传伊哈瓦尼派(俗称新新教)以来,三十年间,全省改为伊哈瓦尼的已有三分之二,备处礼拜之人大增,妇女戴盖头的亦无大惊小怪者,渐而成为习惯。街上所见长须美髯头戴小白帽者,那必定是老回回了。

  在这海里法讲学全盛时代,全省之海里法到过三千名以上,回顾今日所存者也不过十分之一而已。而桑坡昔日招海里法百余名,今日却一名也没有了。其他如沁阳、博爱、大新庄以及其他各回回区域,亦多如此。

  在普通教育方面:开封有养正小学,郑州有城内大寺附设之清真小学,周家口有了姓所创立的清真小学等。虽皆创办在清末与民初而有悠久之历史,但因缺乏教育人材,而又无教义之教授,所以虽有充足的经费,而无甚成绩可言。约在抗战前十年,张明远先生在豫北大新庄、桑坡二地先后创立了二所完整小学,可惜已随抗战而寿终了。

  至于中等教育,回回上中学的为数已甚微,而自办之中学,在战前根本没有。战时才有开封养正中学与洛阳西北中学出现,但是得不到当地机构 教育经费之补助,而自己的经济力又非常薄弱,所以只有苟延残喘的存在着而已。

  受高等教育者为数更少,全省大学生也不过四五十名。不过现在有个好的现象,就是河大的数十名回教学生组织起来了。

  在经济方面,大都是经营小本生意,尤以“小吃”为最多。早年有开封仕绅魏子清、杜秀升等,为促使一般穷回回谋生起见,特设立浴堂,使回回子弟,可以解救燃眉之急。直到战前为止,全省浴业百分之九十握在回回手中。惜今日的情形已非往昔了。

  中原回回富于向外发展精神。在晋南数十县及长江一带,每每见到“河南寺”或怀庆寺之设立。圣人说:“建筑主的房子的人,真主在今后两世建筑他的房子”。据马天英先生告余说,某次他带着眷属由徐州起早到南京,路经一苏北小镇。该镇只有一家回回,在那里开着一个小饭馆。当他们到达该镇时,天已黄昏。他们找着这家主人交涉吃饭问题时,主人答:“不中,已经封火了。”再三恳求,均遭拒绝。最后他说,我是老表,如果你们不给做饭,我们吃什么?主人听了说:“呵,你是老表,那中。”于是让到家中,丰盛地招待。而后马先生要付钱时,主人坚拒不收,而这位主人就是中原某地之老回回。

  在中原的教门中(不,甚至是普遍的现象),存在着另一可悲的现象,就是礼拜寺的林立而有殄域之分,甚而有某姓自立礼拜寺。这样不但不足相助教门,而且是fenlie 了教门。以桑坡为例:前有礼拜寺七座,但现在只剩二百余户了,仍不能合作起来。由于抗战,他们迁去平凉约六百余户,在那里他们又建筑了五座礼拜寺。他们的热诚是很值得我们佩服的,但由此所引之结果更为我们所忧虑。“建筑主的房子的人,真主在今后两世建筑他的房子。”这是要我们在没有礼拜寺(或不能建筑礼拜寺)。的环境中来创造礼拜寺而言。

  现在我们竭力的呼吁:要把这种建寺的精神,迁到建筑学校与文化机构上!那样,对于教门发展的前途将是不可规定的数额 的!

  论中原回回的历史,虽说很长;论它的人口,也比云南较多;但是它的文化却远不如云南与北平。虽有民初开封东大寺之聘请王浩然阿衡创办中阿大学,但是因为民气不开及缺乏办教育之经验,而不久即告终了。后有马自成阿衡提倡改良经堂课本,也无成效。而马阿衡提倡之改良“瓦尔祖”,由学术的讲演而变成通俗劝化,其收效非浅。今日在中原之“瓦尔祖”,恐怕没有不使听众了解的吧!”

  以刊物来说,在战前不久才有《伊斯兰且刊》之出。现,它是在 回教刊物出现了二十余年之后而诞生的,但是因抗战而停顿。现在好了,它在百般困难中已经复刊了。

  总结:中原之回回是有他们的长处的,如上面所说,普遍教门好,有浓厚的宗教热情,富于向外发展。但他们也有他们的缺欠,他们文化水准低落,无新的合作事业兴办,保守性大。

  至于今后中原回回的兴衰,端赖于经济及教育之建设。经济方面,我们要建立合作事业,改良我们旧有的手工业(如桑坡之皮业等)与农业,拒绝一切不正当营业之经营。教育方面,改良各寺海里法教育,实行一寺一校制;竭力在千户以上之回民聚居之处设立回民中学,供养一切在校青年学生,使他安心于读书。

  同化了几百年,历经历代fandong 统治的歧视和压制 ,反而更加团结了。在十年浩劫中,万恶的四人 ,曾使用卑鄙的手段和强硬的武力,要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消灭他们信仰的宗教,但是,四人 和历代的fandong 统治者一样,用心都没有得逞,回族不但没有被同化掉,也没有衰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回族地区的zhengzhi 、经济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大回族人民决心在党的领导下,同各兄弟民族一道,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栏目导航